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柴
“开门七件事”,柴排在第一位。木柴作为燃料在古代被称为“薪柴”“柴薪”“薪樵”,均指做燃料用的杂木。《说文解字》:“柴,小木散材也。从木,此声。”其本义是指可以捆束在一起的细木小柴。《墨子·节葬下》:“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宋史·食货志下八》:“其余橘园、鱼池……柴薪、地铺、枯牛骨、溉田水利等名,皆因诸国旧制,前后屡诏废省。”
柴也称“薪”“荛”“蒸”。《说文解字》:“薪,荛也。”荛即柴草。《礼记·月令》:“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段注《说文解字》:“小木散材。《月令》:‘乃命四监,收秩薪柴,以供郊庙及百祀之薪燎。’注云: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薪施炊爨,柴以给燎。”《诗经》毛传:“粗曰薪,细曰蒸。”邓瑷敏在《“薪”“柴”“蒸”历时演变》一文中对“薪”“柴”“蒸”历时演变做了论述。邓文指出,“在古代汉语中,表‘木柴’义的‘薪’‘柴’‘蒸’是一组同义词”,“这一组同义词的演变更替过程为:‘蒸’主要见于先秦文言文,两汉之后使用较少,表‘木柴’义多用‘薪’‘柴’,到了宋以后几乎销声匿迹;而‘薪’‘柴’从先秦到明清,在使用数量上经历了 ‘柴’ 弱‘薪’强、‘柴’‘薪’混用、‘柴’强‘薪’弱的过程,直到清末民初‘柴’才彻底完成了对‘薪’的替换,历时两千多年。”1 汉代还将用于烹制饮食的薪柴称为“栝”,《说文解字》:“栝,炊灶木也。”
柴,又称柴火,泛指能燃烧以提供热量的树枝、枯枝、秸秆、杂草等。因为用以烧火,故百姓俗称柴火、烧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