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公共财政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即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国家财政资金,通常也就是指的国家预算收入。

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首要问题,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发挥财政分配的作用,需要对财政收入进行分类,即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口径对财政收入进行归类,以利于正确制定政策,处理各方面的分配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筹集更多的资金,更好地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1)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家占有的财政资金的总量水平。它可以用绝对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量来衡量。

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有多方面的意义。其意义首先在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对财政收入规模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资源如何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合理配置问题的深

入研究。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资源利的效率,进而使社会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水平有所提高:其次,对财政收入规模问题的分析,于政府制定正确的财政收入政策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为政府确定某一时期财政收入规模及相应的税收政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提供财政收入的可能、政府行使其职能的客观需要以及其它相关因素。具体地讲,主要应考虑下列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它在财政收入规模的诸多制约因素中是个最综合性、最基础性的因素,反映了经济对财政的制约作用。

(2)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因此,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高低。

(3)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作用。

财政收入规模的高低与经济管理体制的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实现的利润,几乎全部上交给国家财政,由财政进行集中分配。

综上所述,一国经济发展水平为政府财政收入规模划定了上限,而政府的职能范围则为其划定了下限。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规模如果超出经济发展水平划定的上限,就会使社会经济部门对资源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而财政收入规模低于政府职能范围所划定的下限时,则会使政府对资源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影响其职能的实现。

2、财政支出

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而安排的用于各种性质项目的资金支出,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公共财政支出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国家财政,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财政。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筹集起来的公共财政收入进行的有计划的再分配。它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计划安排、拨付资金和监督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全过程。

政府公共财政投资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通过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各种公共性质项目的资金支出。

2)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弄清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首先需要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企业和社会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依照一定的法律规定所提供的各种救助和补贴的制度。社会保障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主要依靠政府、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实施的一种再分配。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以及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多种保障形式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3)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这是财政无偿拨款支出的特殊形式。财政补贴是一种与相对价格变动紧密相连的转移性支出,表现为财政补贴引起价格变动,或价格变动导致财政补贴。因此,也有人称财政补贴为财政价格补贴。

财政补贴作为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财政补贴既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其消极作用的一面。

(1)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安定人民生活:有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财政补贴的消极作用:财政补贴本身是以价格背离价值为前提的,在发生正面作用的同时,往往也带来负面作用,特别是运用不当时,则有可能产生消极作用,消极作用有:维持长期的高额的价格补贴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价格发展目标相悖;企业亏损补贴资助和维护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容易混淆盈亏真相,削弱企业经济核算、盈亏、自主经营的机制;各地方盲目的攀比提高个人消费性补贴,有悖于“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不利于控制消费和滥用浪费,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补贴增长过猛,财政超负荷赤字运行,进一步削弱了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影响财政职能的正常发挥等。

3、案例:香港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益

香港政府为了提高政府财政支出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小政府哲学与控制政府开支增长

不同经济学派对功能财政的看法不尽相同,影响了政府开支适度规模的看法。强调市场主导,以商界为主的政党主张小政府;而主张增加国民福利、保障基本及改善各种社会服务水平的政党,则主张大政府。

2)私营机构参与基建工程

政府开支中有近30%是用于基建工程的,过去多是把工程以投标方式批给私营建筑公司兴建,完工后由政府管理,全部均属政府开支。90年代开始,港府逐渐采用西方的方法,把一些有商业收益的工程以投标竞投,但建筑费用及设计由私营公司支付,政府则批出若干年期(如20年期)专利经营权给投得工程的公司,经营利润由该公司享有,期满后交回专利经营权给港府。

3)成立法定机构、以商业方式经营

香港的三条铁路,即地下铁路、九广铁路及轻便铁路都是由港府全资拥有的法定机构,即由立法会通过有关管理公司的条例所管辖的法定机构以商业方式经营。但这些法定机构的开支却并不算作公共开支,因而引起争论,不过却减少了公营部门的规模。

4)用者自付的收费政策

港府提供收费的服务高达5000多项、分为四大类别:有收回全部成本、有收回部分成本、有收回资本成本、有含微税成分的。许多社会服务都只是收回部分成本,大部分由公费津贴。亦有很多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政府服务,现时都未能收回成本。这主要是由于港府部门的财务管理及会计制度并非以盈利为目标,有许多收费水平长久以来都未调高。强调用者自付,政府各部门需要切实检查各种服务成本,这可以避免滥用政府津贴,进而减少政府开支。

5)资源增值计划

行政长官于去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宣布在政府部门和各法定及资助机构实施《资源增值计划》。要求在未来3年内提高生产力5%,即在不影响服务素质的前提下,未来3年内各部门要达到减少运作成本的指标。

6)公务员体制改革

通常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中,占最大部分的是公务员的薪津开支。港府有19.9万名公务员及14万资助机构员工,均采用公务员或相类似的薪酬结构。整体而言,员工薪水核算和福利占港府经常性开支的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