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视孩子为私有财产
忽视孩子的创造力
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你也许会常常发现孩子有一些连大人听起来也觉得很有趣的想法。
当埃米莉·吉布森刚学会蹒跚走路,有一天妈妈非要给她戴上手套,她说:“手套令我的手感到悲伤。”
4岁的菲菲看到草地上的小鸡“啾啾”地叫个不停,匆匆地跑到妈妈跟前,告诉妈妈,“小鸡想他的妈妈了!”
丰子恺以画家敏锐的观察,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写出对自己的孩子的理解:
你们的创新作为,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体不及椅子的一半,却常常要搬动它,与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只杯子横转来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在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着你们的弱小的体力及智力不足应付强盛的创作欲、表现欲的驱使,因而遭逢失败。
有些母亲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会说:“多有意思的感觉。”但心理学家却可能把埃米莉和菲菲的这些话以及瞻瞻的这种行为作为儿童创造力的一个例子: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看待问题。
美国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和青少年保健中心主任利昂·卢森堡医生认为,孩子的天性同后天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创造能力在他们的天性中就存在,关键是看后天如何将它挖掘出来。大多数母亲在养育孩子时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婴幼儿在重新发现和重复发明成人熟视无睹的一切。比如,他们会发现,用一根木棍加一块石头作支点,可以不费力地将一块大石头撬起来;用毛巾可以把盆里的水送到花盆中去。他们的生活是由一系列有待解决的有趣问题组成的。
可以说,创造性是他们的天性,问题在于母亲对此如何反应。
可是,传统的家教总是母亲为孩子设计好了一切,孩子只能做母亲想到的事,母亲规定的事,母亲安排的事,而不得越雷池一步。但是,实际上人脑有惊人的可塑性,右脑的功能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得到开发。创造力的开发与自由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一切都给孩子安排好,孩子只能想母亲规定所想的,做母亲规定所做的,一切围绕着大人转,在这样教育之下的孩子,是很难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应当让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这样才能使他的创造性得到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孩子要有“六大解放”,一要解放大脑,使他能想;二要解放双手,使他能动;三要解放眼睛,使他能看;四要解放嘴,使他能谈;五要解放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要解放时间,不要用功课表把时间表填满,要给他们一些时间消化所学的课程,并且学一点他自己喜欢学的,做一点他自己爱做的。
一对夫妇带着他们9个月的女婴进入餐厅,把她放在餐桌旁有扶手的椅子里站着等候。女婴向周围看了一下,伸手就把一只装有冰块的酒杯抓起来放在托盘上。她母亲看到了,并不中断与其父亲的聊天,只是把一只手移到离托盘很近的地方,以便孩子脱手时能接住。大约10分钟,女婴全神贯注地玩她的冰块,一点也不吵闹。她把冰块从杯里倒出来,在托盘里滑来滑去,还把冰块拿起来舔舔,擦擦鼻子,又从一只手换到另一手。等冰块融化了,她又用冰水重复同样的动作。饭菜送来了,女婴还在继续用这些东西刺激她的头脑,由于这样她满足了她的需要,看起来她沉浸在快乐之中。她的双亲一直在毫无顾虑地谈话,并不责备她或让她坐得规矩些。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通过感官从环境中学到了知识。要是他们像大多数母亲那样把酒杯、冰块拿走,待孩子哭叫起来再哄逗她,那只会使她受到压抑。类似的事情和机会,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发现或制造出来许多,这对提高孩子的感知和智力有利。这样积累起来的知识,以后将是孩子进行创造活动的素材,因为通过这次玩冰,孩子能够发现冰块是滑的,以后利用这一知识,她或许能够自己制作一个小冰车。
如果孩子的思想有了自由驰骋的时间和空间,就有了独立活动和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就可以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在独立的尝试中有发现,在发现中有创造,才会慢慢滋长出阿基米德式的智慧,也才不会因为过多的训练和重复性训练而变得墨守成规,不图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