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具美德,治政得人心
《韩非子•说林上》中说:“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意谓行并能够去掉自以为是,自以为善的思想,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赞扬。说明人之立身处世,必须不自恃自矜,要谦逊处己,待人宽厚,尊贤敬能,积德行善,自然会得到众人的信任与支持。
三国时吴太子孙登,正身直行,待人以礼,待人以谦,不因贵以自傲,不因贵以慢人,礼贤下士,知恤百姓,终以其美行受到时人赞扬。
孙登,字子高,是三国吴王孙权的长子。
孙登生性善良忠厚。他的生母因地位低贱,因此孙权让妃子徐夫人抚养儿子孙登。孙登对徐夫人的养育之恩一直不忘,记在心中。但徐夫人生性嫉妒,孙权逐渐疏远他,最后把她抛弃在吴郡(郡名,治所在吴县,即今苏州市),独自居住。孙登却仍然怀念她。徐夫人有时托人带衣服送给孙登,孙登必定在沐浴之后才穿上,表示他对徐夫人的尊重。
黄初二年(221年),孙登将要被立为太子,他请求吴王孙权立徐夫人为皇后。孙登说:“确立本原,才能产生道义,现在要立太子,应该先立王后。”
孙权反问道:“你的母亲在哪里?”
孙登答道:“我的母亲在吴郡。”
孙权听了,半天没有说话。他知道孙登感激徐夫人的恩惠,但孙权宠爱步夫人,想立步夫人为王后,后因群臣反对,没敢这样做。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孙权选了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优秀人才辅佐孙登。
孙登对待这些官员非常谦和,接待时使用一般平民之间的礼节,有时出外还同坐一辆车,就象朋友一样。对孙登的为人,群臣都称赞不已,孙权也比较满意。
孙权迁都建业(古县名,东汉建安十七年孙权改秣陵县置。治所在今南京市。吴黄龙元年自武昌迁都于此),孙权派孙登镇守武昌,任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孙登对陆逊非常信任,陆逊也忠心耿耿为稳固太子的地位而勤勉尽责。
孙登待人宽厚,能体察百姓的疾苦。他出去打猎,经常都避开农田,绕道而行,怕走近道会践踏坏庄稼。
有一次孙登骑马外出,一颗弹丸擦肩而过。他手下的侍从赶紧四处寻找是谁干的。遇上一个手里拿着弹弓、身上带着弹丸的年青人,大家一致认为就是这个人干的,但这个年青人却不承认刚才射过弹了。孙登手下的人急了,要拷打审讯这个人。孙登连忙上前阻拦,并派人去找到刚才飞过他身边的弹丸,跟年青人身上所带的弹丸一比较,发现的确不一样,就命令把那个年青人给释放了。
还有一次,孙登手下一个侍从偷了孙登用来盛水的金马盂。这件事被查出了,大家都主张严惩那个盗窃犯。可是孙登认为这个人在他手下服侍多年,平时也没有什么劣迹,不忍心惩罚他。只是将他责备了一番,打发他回老家就算了,还对身边的人嘱咐说,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以免那人再受连累。
孙登做事谨慎可靠。有一年天灾连绵,粮食歉收。孙登预先想到盗贼一定会很多,就制定了有关防范盗粮的法令。由于他制定的法令抓住了关键,结果很有成效。
孙登的弟弟孙虑因病去世,孙权极其悲痛,为表示哀悼,孙权降旨要求文武大臣们减少饮食。孙登听说后,从武昌昼夜兼程赶回孙权身边。他见到孙权时,见孙权还在痛哭。于是孙登一边劝着,一边说出自己的看法:“孙虑一病不起,这是命运啊!您已无法挽回。当今国家还没有统一,民众百姓都在盼望得到解救。上天授命陛下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您应当保养精神、加进营养膳食才是。陛下现在却按照平民百姓的想法,减少朝廷群臣们的膳食,这已经超出了礼制的范围了。我心中为此事感到忧虑和不安;请陛下三思!”
孙权听了孙登这番话,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对大臣们说:“孙登真是处处为国家兴衰着想啊!”
过了十多天,孙权让孙登返回武昌。
孙登为宽慰孙权,主动要求留下来。他说:“我已长期离开父母,作为儿子,早晚不能为父母请安,没有尽孝,从德行上来讲是有缺漏的。”并且向孙权汇报了陆逊在镇守武昌的尽心尽职情况,请孙权不要顾虑。于是孙权就把孙登留下来了,也对孙登更加信任了。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亲自领兵出征新城(治所在今浙江富阳西南),就让孙登留守,全面主持政务。可惜,孙登三十三岁就去世了。
【简评】
一提起公子、王孙,人们就会想起顽劣、蛮横、骄奢、放荡的花花公子和衙内。
这也难怪,古来权贵子弟,借老子之权势枉法横行者大有人在。人们在痛恨此类人的同时,对那些不以贵势自居,体恤下情,崇礼好贤,宽以待人者充满好感。孙登贵为太子,不骄不奢,深得好评,是他重视道德品质修养的结果。人之处世立身,被人如何评价,完全是自身的言行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