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寇连才抨击时政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力日衰,整个中国危机四伏。然而,把持政权的慈禧太后却拒谏饰非,排斥那些有进步思想的改革派,并对敢于谏言者竭尽诬陷、打击之能事。但是,就在这种形势下,仍有一批忧国忧民之士以及有正义感的人不畏慈禧太后之淫威,大胆进谏。在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中就出现了一个敢于冒险进谏的人,他就是为时人所称道的太监寇连才。
寇连才(1879~1896),直隶昌平州(今北京昌平县人),15岁被阉入宫。慈禧太后见他聪明能干,便召至身边,做了梳头房太监。寇连才侍奉慈禧太后尽心尽力。很快便得宠,并掌会计。
寇连才为人正直。由于在慈禧太后身边,对其淫纵专权之所为耳闻目睹,深有感触,因此,出于正义感和对国事之关心,他屡谏太后,希望她以国事为重。慈禧太后十分喜欢寇连才,对其所谏,只当是小孩子不懂事,“虽呵斥之,亦不加罪”。不久,便升他做了奏事处太监,后又为会计房太监,可谓恩宠之至。
寇连才虽受宠升官,但并未因此而迎合慈禧太后。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60寿辰,准备在颐和园受贺,并欲“仿康熙、乾隆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寇连才对此十分不满。后因朝鲜军事告急,乃罢。次年十月,慈禧太后“杖瑾、珍二妃,蓄志废立”,且“迫德宗(即光绪皇帝)为樗蒲戏(即赌博),劝吸鸦片,别令太监李莲英及内务府人员在外造谣,诬德宗失德”。不久,又将重修圆明园。这一切,寇连才看在眼中,急在心头,并深为国事而“忧之”。为了说服慈禧太后改弦更张,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及充分的准备。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十(1896年3月23日),寇连才正式进谏慈禧太后。那天,慈禧太后刚刚放下帐子,准备休息,寇连才忽然跪在帐前,痛哭不已。太后“揭帐叱问”,寇连才哭曰:“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慈禧太后以为寇连才痴狂,未及多思,且因要休息,便不听下言,将其叱退。
寇连才规劝慈禧太后的决心早已下定,此次进谏未成,便决定冒死再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中,与父母兄弟诀别,并将自己所记宫中之事的一个小册子交给了他的弟弟,令妥为保存。一切安排就绪,他便返宫,将自己平时的积蓄分送给一些小太监。遂后,于同月十五日(3月28日)上疏谏太后。其疏中条陈十事:请归政皇上,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请止演戏,请废颐和园,请罢修铁道,请革李鸿章职,请续修战备与日本战。“余数条,亦人所不敢言者,其末一条,则言皇上今尚无子,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尧舜之事”。慈禧太后见此奏疏,起初怀疑有人指使,因为奏中所谏之内容均为军国大事,一个小小的太监何能有此见识及胆量。后来,她发现此奏文理不通,且多错别字,便叫寇连才前来,命其背诵。寇连才见有机会,便将积压在心头的话和盘托出,他慷慨激昂,言辞恳切,所言竟与奏疏一字不差。慈禧太后这时才相信这的确是寇连才之所为,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太监的真实思想。于是,决定亲自审讯。她质问道:“尔不知祖制,内监不准言政事乎?对此,寇连才是清楚的。清初,为了防止宦官专权,曾严禁太监干政。顺治时还在交泰殿铸铁碑,警告宦官,如有“犯法干政”,“越分擅奏外事”者,“凌迟处死”。但他理直气壮地回答:“知之。然事有缓急,不敢拘成例也”。慈禧太后进而威胁说:“尔知此有死罪乎?”这时,寇连才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知之,拼死而上也。”慈禧太后恶狠狠地说:“即如此,不怪我太忍心矣。”遂命将寇连才囚于内务府慎刑司。十七日(3月30日)便交刑部依例斩首。
在刑场上,寇连才大义凛然,他摘下一个碧玉扳指儿送给刽子手说:“费心从速”,又以玉佩、金表赠送给前来为之送行的太监。然后,“神色不变,从容就死”。围观者无不为之落泪。这年,他才仅仅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