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何判定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基尼系数
富翁在远行前交给三个儿子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拿这些钱去做生意,等他回来后再召见他们。时隔一年后,富翁回来了,三个儿子来到父亲面前,述说他们的成果。大儿子用父亲给的一锭银子赚了十锭银子,富翁给了他一万银子。二儿子用父亲给的一锭银子赚了五锭银子,富翁给了他五千银子;三儿子一直用手帕包裹着父亲给的一锭银子,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唯恐丢失,结果父亲却把他的这一锭银子赏赐给了大儿子。父亲解释说:“凡是多的,还要给他,让他多多益善;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尽管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却道出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和检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学家们经常会用到基尼系数。
所谓基尼系数,是191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首次提出的,它是指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各界的普遍认同。
基尼系数最大是1,最小是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后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现实中基本不会出现,所以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往往都在0~1之间。在这个区间内,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通常来说,0.4是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一旦超过这个数值,就容易出现社会动荡。
那么,中国的基尼系数是什么情况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贫富的差距也开始不断加大。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口占总收入份额的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
看到这个数值时,有些人会产生“基尼恐慌”,其实大可不必。
把基尼系数0.4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是对许多国家实践经验的一种抽象与概括,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然而,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别,居民的承受能力、社会价值观念都不相同,所以这种数量界限只能作为宏观调控的参照系,而不能成为一种禁锢和教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设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设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照0.45操作。
面对我国基尼系数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的事实,中央开始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分配秩序的问题,极力构建科学、合理、公平的分配制度,试图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国际劳动组织一项关于基尼系数的研究显示:基尼系数的高低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人均GDP越低)的地域,其社会的收入分配也普遍趋向于不平均(基尼系数高)。这就是说,对于基尼系数的运用要充分考虑社会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不能一味地照搬。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完全把发达社会的基尼系数经验数据运用到发展中国家,就会陷入教条主义,违背原本的科学方法。
基尼系数在反映经济公正性方面也有局限性,它反映的是一个静态的结果,针对指标分配的结果,而没有充分考虑分配的初始条件和分配中各群体投入的劳动。所以,基尼系数只是一个单纯致使结果公正的工具,而不反映过程的公正与否。换句话说,它只看不同人群最后获得了多少钱,而不看各组人群究竟为了获得那些钱接受了多少教育、付出了多少劳动。这就提示我们,在追求结果公平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公平与规则公平,摒弃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