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间管理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原因类型之吸引注意和缺乏兴趣

“吸引注意”关键词:

没有安全感、渴望被关注、依赖性强、不喜欢一个人

案例导读

案例1

三年级2班的教室里,李老师正在充满激情地讲课,同学们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李老师环视了一周,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时候一个不一样的身影映入了李老师的眼帘——小刚低着头在摆弄什么东西,李老师清了清嗓子,说道:“同学们可要认真听讲啊,这节课很重要。”其他人都应声,只有小刚还是低着头像没听见似的。

李老师只好走到小刚旁边,敲了敲他的桌子:“别走神,认真听讲。”小刚马上停止了小动作,可是不一会儿他又开始低头摆弄,这一节课下来,李老师光注意他了。

下课后,李老师向小刚的爸爸反映了这一情况,不仅上课,自习写作业也是如此,只要老师盯着,小刚就写得又快又好,老师不盯着就开始玩玩这个,看看那个的,但班里这么多学生,老师总不能把注意全放一个学生身上吧。

实际上,小刚在家里也是如此。

早上起床时,如果爸爸妈妈不在旁边,小刚就一直磨蹭,他们一来就迅速行动起来。吃饭的时候,妈妈在厨房忙,他就吃一口跑过去看看妈妈在干什么,直到妈妈过来,他才会安心吃饭。

晚上爸爸回到家里,跟妈妈说了李老师反映的情况,两人也是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办。

案例2

下午放学后,苗苗回到家里就开始做起了美术老师留的手工作业,妈妈准备晚饭,心里还想着: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可谁知刚过了一会儿,安静的苗苗就开始“躁动”起来,她一会儿拿着用橡皮泥捏的小狗问妈妈可不可爱,一会儿又拿着木头拼成的小房子问妈妈颜色好不好看,整得妈妈心烦意乱,炒的菜不是盐放多了,就是醋放多了。

吃饭时间到了,苗苗乖乖坐到餐桌前开始吃饭,但是每吃一口,就问爸爸或者妈妈“我嘴巴张得大不大,这一口饭多不多”,爸爸妈妈只能一直夸赞她,回应她。

案例1中的小刚和案例2中的苗苗的行为,都是为了吸引老师、家长的注意,博得关注,不过从表现上看,两者又有着差别,小刚更重于行动,以“个性”的行为获得关注,苗苗更侧重于表达,通过语言表述,渴望得到称赞,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内心害怕孤独,缺乏安全感,当然这样的心理原因下形成的“博关注”行为是长期的,像小刚和苗苗,他们不是只在某件事情上或者某个特殊时间才会如此,而是常态。

按照一般逻辑,想要获得关注,得到称赞,就应该让自己事事做好,以“优秀”为标准或者有特殊的才能,但是某些孩子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目的,他们就会另辟蹊径,采用像小刚或者苗苗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而他们采用这种方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依赖性强,自认为无法独立完成很多事情,只有爸爸妈妈、老师在身边,获得他们的建议、认可才能安心。

针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当如何应对呢?

首先,最关键的是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多鼓励孩子单独完成某一件小事,比如让他去小商店买东西,出去倒垃圾,帮妈妈递东西等,从很小的事情做起,慢慢过渡到较为复杂的事情。

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不要直接指出来或批评,要选择委婉的方式,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立刻去帮忙,让他自己想办法,最不济可以引导指挥,但不能手把手或者直接替孩子做。与孩子相关的事情,要与他商量沟通,征求他的意见,把他当作完整的个体来对待,这是平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的一些方面。

面对已经发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案例中小刚要妈妈在身边才会快速起床、吃饭,否则就磨蹭、坐不住,苗苗要爸爸妈妈时刻夸奖她等等这些,主要就是采用鼓励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怎么做父母是高兴的,可以这么说:“妈妈出去炒菜,五分钟后过来检查,小刚一定已经穿好了衣服去洗漱了,那样才是妈妈的小男子汉。”或者这样说:“苗苗真的很棒,但是妈妈喜欢苗苗全部弄完了给妈妈一个更大的惊喜。”此外,针对吃饭乱跑、乱动的问题,父母也要先在口头鼓励,然后才借助于实际方法进行限制,具体方法我们在后文也会有详细地介绍。

“缺乏兴趣”关键词:

三心二意、兴致寡然、找理由、待不住

案例导读

快要考试了,各科老师都留了一些周末作业,所以星期六一大早,婷婷就开始奋笔疾书。

她先写完了自己最喜欢的语文作业,接着是英语、思想品德、生物科学等,最后只剩下了数学和物理。

吃过午饭,妈妈说:“婷婷,你不是还有一些作业没写完吗?先把作业写完,一会儿妈妈带你去超市买点好吃的。”

“嗯,知道了。“婷婷嘴上答应着,身体却像磁铁一样吸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过了一会儿,妈妈又来催促她:“不就剩一点了吗?抓紧利利索索地写完得了。”婷婷这才极不情愿地坐回到写字桌前,开始写数学和物理。

刚写两道题,婷婷就开始发起呆来,妈妈出来看了一眼,婷婷便说自己遇到难题了,在思考。婷婷看一会儿题,抠一会儿手,要不就翻翻其他书,总之就是心不在焉的,跟早上简直判若两人。最后,婷婷跑到妈妈跟前说她已经学习一天了,而且数学、物理题都很难,她没有思路,不如先去逛超市,妈妈只好答应。

在路上妈妈问婷婷为什么其他作业都写得那么快,唯独这两科这么磨蹭,婷婷如实相告:“我觉得数学和物理很没意思,而且太难了,有的题我根本不会做。”

“那你喜欢别的科目,是因为它们有意思呗。”妈妈问道。

“对啊,那些多有意思,而且很容易学会。”婷婷说道。

妈妈说:“妈妈知道婷婷是个好孩子,但是偏科是不好的,所以婷婷要尝试着喜欢上数学和物理好不好。”

婷婷勉强点了点头:“我试试吧。”

案例中婷婷在数学和物理作业上磨蹭就是因为缺乏兴趣,偏科其实是很多小朋友存在的问题,由于本身性格特质(有的心思细腻,文艺范;有的擅长逻辑分析,重理科)、性别因素(男生多擅长理科,女生多喜欢文科),再加上一些外部因素(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等),导致了孩子偏科,但归根结底,最终还是以“兴趣”来评判。至于兴趣,又可以和成就感挂钩,怎么理解呢?

打个比方,一个小孩由于自身原因,从小就喜欢语文、英语等文科类学科,一般情况下也意味着他在这方面也是擅长的,他既喜欢文科,考试又考得好,成就感就会加深他对文科的兴趣。同样的,他不喜欢数学、物理等理科,如果这时候他在这方面又极其不擅长,考试经常考不好,挫败感就会使他对理科的兴趣越来越低。换个角度,他不喜欢理科,但是学得还不错,考试可以考好,那么成就感就很有可能使他逐渐喜欢上理科。

这样来看,想让孩子不偏科,就要培养孩子的兴趣,而关键的突破点就在于如何让孩子在该学科上产生成就感。

家长可以换一个视角给孩子讲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物理,可以从物理学家的故事、趣事入手,买一些有趣的书籍,待孩子产生一点兴趣后,再让他记忆、学习简单的知识公式,做基础练习题,多让他看到“红对勾”,当他某一次考试成绩比之前进步很多时,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对该学科的兴趣就会陡然上升,但这时候家长不要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如果下一次成绩不理想,他还是会回到之前的状态,所以父母要趁热打铁,继续引导他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直到成绩稳定。

当然,不仅是偏科问题,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兴趣的缺乏都会导致行为上的磨蹭,而培养兴趣的关键和对待偏科是一致的,都是在挑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进而产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