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效应:自制力是孩子成才成功的前提
糖果效应是由心理学家萨勒提出的,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对一群四岁的孩子说,“桌上放着两块糖,假如你可以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不过你如果不能等这么长时间,那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可以得到一块!”这对于四岁的孩子而言,确实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孩子们想得到两块糖,又不想为此熬20分钟;如果想马上吃糖,那只能吃一块。实验结果得知,三分之二的孩子宁愿等20分钟得两块糖,不过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有的孩子则把眼睛闭起来,或双臂抱头;三分之一的孩子选择马上吃一块糖,几乎一秒钟就把糖塞进嘴里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自制力的建设需要反复进行才能有所成效,对孩子奢侈浪费的行为进行控制,也要在平时完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经济生活也日益发展,继而提高了消费意识。其中,孩子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地上涨,没有限制地攀比浪费现象层出不穷。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小皇帝”,父母的过分宠爱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形成一种消极影响,尤其会助长孩子浪费的不良习惯,使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淡薄。许多孩子都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物、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这必须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
爱默生曾经说:“节俭是你一生中食用不完的美丽宴席。”但在我们身边,有着太多这样的声音:“这个玩具太旧了,扔了!”“我要买汽车、遥控飞机,我要买很多很多玩具!”“我觉得衣服太少了,我要买很多很多新衣服!”孩子虽然还很小,但花钱如流水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丢了“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呢?
父母可以通过讲一些故事教育和引导孩子从小就要勤俭节约,不贪图享乐,不爱慕虚荣。在家里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吃好一点穿好一点是可以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舒适一点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让孩子忘记了勤俭节约。父母要教会孩子量入为出,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道理,使孩子懂得一粒米、一滴水都是辛勤劳动而来的。衣食住行也是父母花力气挣来的,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这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开端。
想要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父母自身就要勤俭节约,如果做父母的花钱也是大手大脚,那孩子爱浪费就不足为怪了。喜欢模仿是孩子的特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性格、品德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为孩子做好榜样,如随手关灯、不浪费水、爱惜粮食等,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举止作为表率去影响孩子,使孩子真正地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劳动来收获果实。比如在农忙的时候,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拾稻穗,使他们理解什么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继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习惯。另外,父母可以让孩子收集家里的旧物品,卖掉的钱可以存起来,然后捐助给那些贫穷的孩子。那些使用过的东西可以重复使用,比如用易拉罐做一个花篮,这样既让孩子体验了劳动,也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
父母通常都会给孩子零花钱,但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适当地限制数额,不要有求必应,应该依据孩子的年龄、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来给予。另外,引导孩子学会记账,设计一本“零花钱记录本”,对自己的零花钱的去处进行记录,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是没有必要花的,让孩子们明白花钱要有针对性。
心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