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实讲唐史·唐高宗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 君臣分歧 甥舅交锋

面对大臣上书,唐高宗十分恼怒。于是高宗找来长孙无忌询问:为什么上来的奏章都是这个样子?

“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将擢用之。比者上疏虽多,而遂无可采用者。”高宗对这个现象提出疑问。分析高宗的问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可以化解为两个问题:究竟是没有好的意见,还是好的意见没有提出来呢?我们看长孙无忌的回答:“陛下即位,政化流行,条式律令,固无遗阙。言事者率其鄙见,妄希侥幸,至于裨俗益教,理当无足可取。然须开此路,犹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便恐下情不达。”(《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

长孙无忌的回答是,因为陛下即位以来,各项政策都十分正确,根本就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所以那些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提拔的人当然提不出意见。那么,长孙无忌这样的观点,不成了反对皇帝的做法了吗?皇帝要大家提意见,你认为没有什么意见可提,这不是反对是什么?长孙无忌不想直接跟皇帝冲突,于是补充说如果杜绝言论,担心下情不能上达,皇帝希望获得真知灼见,还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我们看长孙无忌的根本观点,还是反对征求什么意见的,因为现在政治已经很好了。当然,征求意见的形式可以保留。如果按照长孙无忌的说法,皇帝如此要求大家提意见,不成了走过场吗?皇帝能够同意长孙无忌的这个见解吗?

现在,从高宗和长孙无忌两人的答问上,我们可以总结高宗与长孙无忌的不同。第一,高宗认为现在政治有问题,长孙无忌认为没有任何问题。第二,高宗认为应当征求批评意见,长孙认为没有必要。长孙无忌的观点,对于高宗而言,是一种很明确的否定。而高宗的做法,大家很清楚地看到,其实就是唐太宗的老办法。

面对长孙无忌的回答,高宗看来是很不以为然,于是他就继续追问下去。你不是说朝廷没有什么问题吗?那好,我就提出一个问题。高宗说道:“又闻所在官司,犹自多有颜面。”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听说有关部门办事,很多是照顾关系,照顾情面的。”联系到上文我们谈到高宗不爽的事情,李治受到排挤,褚遂良受到庇护,然后又涉及打击报复的种种事端,我们就能够听懂高宗的意思。高宗用不太严厉的口吻,指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朝廷中有帮派问题存在。

为什么说高宗指出的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呢?因为帮派存在,最能够影响朝廷的政局,也是皇帝制度下最讨厌的一个问题。大臣为国家、为皇帝尽忠,应该全心全意,当然不应该结党。一旦有了帮派,就可能形成帮派利益,就可能走向结党营私,从而放弃国家利益,一切以帮派利益为核心。如此一来,朝廷的政治一定败坏。所以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上,主流的价值观念都是反对结党,反对派系存在。而最著名的观点就是孔子表述的,即“君子不党”。

面对皇帝的追问,长孙无忌怎么回答呢?

长孙无忌回答:“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曲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长孙无忌的观点是大的问题绝对没有,小的问题也不能说没有,因为人情很正常,即使是陛下也不能免。看看长孙无忌的回答,就知道他的策略是避重就轻。他当然知道派系问题是一个严重问题,他当然不能承认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存在这样的问题,他这位政府的首脑,就应该承担责任。但是,他毕竟是舅舅,虽然不承认派系问题,但是反驳皇帝也不客气,说“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

唐高宗如何回答,没有记录。但是,长孙无忌说服了皇帝吗?恐怕没有。

这段对话,发生在永徽二年(651)。其实是皇帝与长孙无忌的第一次交锋,虽然没有结果,但是暴露了这个时期政局的基本问题。皇帝认为朝廷存在问题,用号召“言得失”的办法请大臣们提意见。长孙无忌认为朝廷没有任何疏漏,一切都是正确的,不该搞什么“言得失”这套,除非是走走过场。皇帝认为朝廷中有帮派问题,长孙无忌矢口否认,他最多只承认有人情面子而已。

面对这样的问题,究竟是君臣意见有分歧,还是君臣已经存在矛盾呢?这一类看法一定会因人而异。皇帝气势汹汹地来追问长孙无忌,我们不要忘记了前提,那就是他征求意见失败了。那么,他为什么在失败之后来找长孙无忌呢?这其中一定不无关系。他应该是怀疑有人作梗才使得他征求意见受挫。

了解一下当时的朝廷结构就能明白,所谓给朝廷提意见,与其说是给皇帝提意见,不如说是给执政大臣提意见。大臣们反应冷淡,长孙无忌反对这个做法,都应该跟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皇帝刚刚即位,一切都在熟悉过程之中,真正在朝廷上拿主意的当然是长孙无忌。所以,当皇帝号召大家提意见的时候,大家和长孙无忌都应该明白,这有针对长孙无忌的意味。所以,要么观望不言,要么敷衍了事,而这正是皇帝不希望的,同时却是长孙无忌希望的。

皇帝号召大家提意见失败,找长孙无忌谈话同样失败。皇帝受到搪塞,心中能是什么滋味?能有什么感觉?肯定无法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