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进入新时代
一、研究缘起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均等化,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通过“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许多政策和措施,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力争使每个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要求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志愿者等群体作用,为贫困地区改善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还提出要注重加强实践养成,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事业,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加人生历练,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要求,使“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作为“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年轻人的有效途径”,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与服务青年自身生成长、服务扶贫攻坚与促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为一体,已经走过了20年。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究生支教团”)是团中央、教育部于1998年10月共同启动实施的一个全国性重点志愿服务项目,按照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高校中,选拔招募一定数量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截至2018年10月,已先后从全国190多所高校招募派遣了20,5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到西部和贫困地区支教,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300多个县的600余所中小学校。
2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大学生秉承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信念,从师兄师姐们的手中,接过扶贫支教的接力棒,奔赴中国中西部的贫困地区,用自己的青春、知识、理想,在简陋的教室里传道授业解惑,在偏远落后的乡村中传递现代理念,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微薄但很有意义的贡献。与此同时,一大批具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同时又熟悉国情、具有基层视野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在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20年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通过桥接高校和服务地,形成了以教育扶贫为主线,物质扶贫、人才扶贫齐头并进的综合性精准扶贫模式,通过“增智+扶志”,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着贫困地区学生的观念;通过“物质+人才”,不仅促进了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优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20年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经成长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中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品牌项目,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实践效果最佳、运行机制最健全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等,并催生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
为总结研究生支教团20年来的宝贵经验,推动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组织专家学者,对研究生支教团发展历程、经验规律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由此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实践的深入开展,培养更多的社会实践者、责任人和担当者。
实施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旨在组织动员城市高素质青年人才资源服务扶贫工作的同时,培养一批具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同时又熟悉国情、具有基层视野的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本研究基于新时代、新规划,将该项目置于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青年社会化理论、社会动员理论、实践育人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其20年的实施历程、运行机制、工作成效的研究和反思,期望能够揭示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该项目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进而为中国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时值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成型20周年,这样一个节点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进行梳理和反思,无论是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本身而言,还是对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来说,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必要性。
首先,从宏观政策看,能够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提供支持和借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动员组织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虽然扶贫一直是志愿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但普遍存在着简单化、活动化、形式化等问题,只是解决了“授人以鱼”的问题。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由此可以看出,精准扶贫着眼的是解决造成贫困的本源性问题,通过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增强脱离贫困的内生动力,也就是要在扶贫工作中“授人以渔”。研究生支教团于20世纪伴随着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应运而生,通过引导城市优秀青年人才到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智力扶贫、观念扶贫、人才扶贫、物质扶贫,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扶贫工作新模式。通过对研究生支教团扶贫工作机制、工作模式的研究,能够为各类扶贫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增强扶贫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从实践育人看,能够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建议。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工作,重视青年人的健康成长。《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适应了青年的时代特点和内在需求,成为共青团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青年学子在服务西部、服务基层中,可以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中,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研究生支教团的项目设计和实施方式研究,找出党和国家对青年的要求与青年内在需求的结合点,因势利导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个人成长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实现之中。
第三,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看,研究生支教团的20年,也是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20年。1998年,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之初,志愿服务对于很多人而言,还只是一个新鲜的词汇;2008年,研究生支教团实施10周年,伴随以青年为主要力量的志愿者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中的卓越奉献,志愿服务开始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2018年,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20周年,志愿服务已经普遍写入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划、法律法规中,不仅体现在十九大报告、十三五规划之中,还嵌入到社会治理、精准扶贫、农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之中,中央深改组还专门审议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和《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志愿服务写进了《慈善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义务教育法》等17部法律之中;除《志愿服务条例》外,还有《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戒毒条例》《信访条例》等8部国务院行政法规中也有了志愿服务的内容;22个省(区、市)和22个城市还先后出台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从中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已逐渐融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对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研究,找出其20年的发展规律,能够助推我国志愿服务项目的科学化发展,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提供建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