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兴趣课堂的溯源归流
第一节 关于兴趣的历史源流
兴趣是一个古老而又与时俱进的话题。目前无论是在学校里或者是在家庭里,老师跟父母轮番对于青少年们施加压力。目的很清楚,就是望子成龙成凤,希望学校扬名南北。可是他们有没有考虑过如何让学子们学习得有滋有味呢?
兴趣和爱好是受社会制约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有的人兴趣和爱好的品位比较高,有的人的兴趣和爱好的品位比较低,兴趣和爱好品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个性特征的优劣。例如,对公益活动感兴趣,乐于助人,对高雅的音乐、美术有兴趣和爱好,反映了一个人个性品质的高雅;反之,对占小便宜感兴趣,对低级、庸俗的文艺作品有兴趣和爱好,则表现了一个人个性的低级。
一、关于兴趣
目前,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厌学现象也逐渐增多。这些学生的基本表现是:缺乏学习的热情,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完成老师的作业,把学习看成是负担,逃学,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等等。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厌学,除了与所学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主观原因有关:缺乏对所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引发厌学的根本原因。俗话说:强按牛头不喝水,不愿意干的事往往也干不好。假如一个学生不喜欢外语,他的外语一定学不好。相反,一个人做喜欢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兴致勃勃地去做,甚至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一定会干得很出色,即使很苦他也觉得甜。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人员便是如此。对他从事的研究工作,一般说是绝不会有什么痛苦感的,因为发挥他专长的研究工作最有乐趣。如果有人觉得自己的专业研究是个苦差事,没有兴趣,没有欢乐,那么,他就不能把研究工作搞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做物理学的没有苦的观念。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它对你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如果一个人觉得搞得很苦,他应该考虑他是否应该选择这个方向,是否应该再搞下去。”兴趣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成才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从小培养自己的兴趣,充满兴趣地去生活、学习和工作。那么,什么是兴趣呢?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意思是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无独有偶,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兴趣不只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
但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需要什么也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由于人们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或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人的兴趣也同样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人的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一般来说是暂时的,容易满足。例如,人对某一种食物、衣服感兴趣,吃饱了、穿上了也就满足了;而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却是持久的、稳定的、不断增长的。例如人际交往、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则是长期的、终生的,并且不断追求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的。中学生需要知识,他的知识越多,他的兴趣也就越广泛,越浓厚。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兴趣,那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兴趣的激发与调动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等因素来确定,要产生一种新异的刺激作用,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起人的兴趣。在新课改大形势下,在教材、教法、师生关系、培养目标、评价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但最根本的还是学生要学,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向“多面手”发展。前提是学生要对所学、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因,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首先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因地而异时时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姚明对篮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关注篮球,才会为篮球倾注热情、付出努力;还例如,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
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如对科学的兴趣,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对社会的兴趣,对经济的兴趣,对政治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对劳动的兴趣,对体育的兴趣等等。例如,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不管课内还是课外都喜爱学习。课前能主动地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并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乐趣,能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求知欲望,做必要的笔记和心得;课下能及时复习功课,乐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以能快速、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基本技能为满足,特别是以发展智能为满足,以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满足,以快速、全面发展为满足。若长此坚持下来,他可能会在学习方面取得成绩甚至有所创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对教育工作有兴趣的人,总是关心报纸、杂志上有关教育方面的报道和论文,注意新出版的教育书籍,希望经常参加研讨教育问题的座谈会等。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他总是情绪饱满,精神愉快。他也乐于参加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并以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满足,乐于及时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若长时期地坚持,他可能会成为教育的专家。对于文学、体育、音乐有兴趣的人也是如此。可见,兴趣能使我们对某事物和相应的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接受和深入的探究,并且总是伴随着快乐、欢喜、满意等肯定的或积极的情感体验。
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它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人的认识指向或趋向于某一事物,只有在持续时间较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才能构成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比如,一个人有体育方面的兴趣,他对体育方面的消息总是格外关心,常为国际、国内体育竞赛活动及报纸、杂志上有关体育方面的报道所吸引,不论是现场直播,还是电视转播的体育赛事,对于他都有极大的吸引力,甚至废寝忘食,在观看比赛时情绪高昂,兴高采烈;在与体育活动爱好者进行交谈时,感情融洽,并力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奋力拼搏。这些行为前后是一贯的,而且还经常地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相反,那种由于事物本身特点引起的, 偶尔出现的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并不能作为兴趣的表现。比如,一贯对体育运动表现淡漠的学生,也可能在别人的鼓动之下去观看某场体育比赛,但我们不能说他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所谓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人有衣、食、住、行,也有交往、尊重、发、劳动、认识、道德、美的需要等。以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人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有人则对科学技术感兴趣,还有的人对人际交往感兴趣。需要激励人们积极行动,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比如,某人感到了物理知识的必要,有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就使原来的兴趣也得到丰富和发展。1986年曾在中央电视台现场表演快速记忆的王维, 只不过是位初中毕业当过二级水暖工的普通工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他在1985年写出了60万字的《实用记忆》一书,随后又推出了一系列著作。这是我国第一批有关实用记忆的专著。他也被誉为今日“张松”(张松是传说中三国时代记忆力超群的人)。他的成功就源于记忆知识的需求。王维在工厂当工人时,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就报考了辽宁大学中文、历史两个函授班。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再加上两个专业的课程,把他累得焦头烂额,于是对记忆各门功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想通过研究人们的记忆找到一条高效率学习和记忆的捷径。有一天,他用自己创造的“奇特联想法”把所需记忆的文学作品都记下来了。于是,他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他所学的各科功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加强了他研究记忆的兴趣。他又组织记忆研究小组,选择试验课题,专门进行记忆方法的研究。经过不断探索,他终于写出了60万字的《实用记忆》,并且成为研究实用记忆的专家。可见,人的兴趣在认识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不导致兴趣的消失或减弱, 相反,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兴趣的种类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就中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第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中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人的兴趣还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什么感兴趣。人与人,由于年龄、环境、阶级属性不一样,兴趣的指向也不同。就中学生来说,有人喜欢将来学文科,有的人喜欢将来学理科,他们的兴趣倾向就不一样。兴趣的广阔性主要指兴趣的范围。兴趣的范围因人而异,有的人兴趣广泛,有的人兴趣狭窄。一般来说,兴趣广泛的人知识面也就越宽,在事业上会更有作为。但也要防止兴趣太广,因为什么都喜欢而什么又不深入、不专注,结果也会一事无成。兴趣的持久性主要指兴趣的稳定程度。兴趣的稳定性,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很重要,只有稳定的兴趣,才能促使人系统地学习某一门知识,把某一项工作坚持到底,并取得成就。兴趣的倾向性、广阔性和稳定性显得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方向和能否取得成就。
三、兴趣的作用
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第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从事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对一件事有兴趣,即使再累也不会觉得;如果不是乐知的人,即使不累也不会觉得很无聊,这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究其原因,兴趣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兴趣能够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往往能够让人提出很多问题,同时驱动人去积极及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法,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兴趣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兴趣在很多时候就是学习的方向;兴趣的重要性就在于人们能够提出比较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很容易从专业的学习中获得成绩和成就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在教学中兴趣和学习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某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初中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对未知的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而兴趣则是求知欲望激发的主要动力。兴趣能激发一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促进个性发展,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有学生主动学,愿意学,那么他才会做得好。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责骂子女或老师批评学生说:“不要你做的你做得好,要你做的你不做!”殊不知家长和老师要学生做的事是他不感兴趣的,当然就不愿去做,即使做也是被动的,也就做不好了;可见,要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的内需行为,让他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抽象的初中数学学习中,更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与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比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受学习动机所推动的。兴趣和动机都起源于需要,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都是行为的动力因素。在国外,人们往往把兴趣和动机等同,一般国外的心理学书籍都讲动机,而很少讲兴趣,即是这个道理。但是,兴趣和动机不能完全等同。首先,兴趣是动机的深化。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动机,还不一定发展成为兴趣,但一旦成为了兴趣,则必然有与之伴随的动机。例如,某学生有学习外语的动机,但学外语未必是他的学习兴趣,但如果学习外语是他的学习兴趣,那一定伴随着学外语的动机,推动着他去学习外语。其次,兴趣因行动结果获得的满足感而巩固加深。一个人虽有学习动机,若无学习行动,是不会产生兴趣的;如果有动机,也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获得满足感,也难以产生兴趣;只有行动结果反馈回来获得满足感后,才会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并使学习兴趣随之而生。这就是所谓的 “学习动机——学习行动——结果满足——兴趣”的模式。还拿学外语来说吧。某学生有学外语的动机,但并没有学习外语的行动,他是不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兴趣的;假若这个同学有学习外语的动机,也有学习外语的行动,每天念单词、复习句型等,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获得满足感,他也难以产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只有他学习外语的成绩不错,或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他产生了满足感、自豪感,才会使他原有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并随着产生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他的学习兴趣是这样产生的,学习外语的动机使他产生学习外语的行动,行动的结果使他获得了满足感,并随着产生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因此,要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很重要。
兴趣是一支兴奋剂,他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并能激励人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事业上的难题。郁达夫曾说:“现在我因为常常写作而感到很累,但我的精神是不累的,这都源于我对文学的情绪,促使我不断努力,永葆青春。”郭沫若先生年近80高龄时对身边的人说:“我还不老,戏剧文学的创作使我时时像小伙子一样有劲,我还能写出很多东西。”郭老正是凭着他始终不渝的兴趣爱好,坚持创作到86岁,整整70的春秋。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因为兴趣的指引。
被喻为“科学巨人”的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时,从一个苹果成熟落下而引发了联想。试想一个苹果掉下来是一件怪事吗?不,它很常见。谁也没有去注意它,因为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它不掉下来难道飞上去吗?正是牛顿对这个我们不在意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因一次考察,对某岛上动物外型的异样产生兴趣。也许我们会奇怪一阵子,就逐渐淡忘,但达尔文却不罢休,进入更深一层的研究,用了22年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进化论。推翻了多年以来“世界上的一切生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亘古不变的说法。如果不是兴趣促使他锲而不舍地探讨,也许我们至今仍在信奉着神的创造。这正验证了孔老夫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一家杂志曾用“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标题介绍了杨振宁的物理研究。杨振宁因此不大高兴,他对人们说:“尤其不同意的是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研究物理是没有苦的概念的,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我对物理学有了兴趣,我就会被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
确实,同样从事研究的两个人,一个是“我希望能学”,另一个是“希望我能学”,主动与被动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据心理学家验证,人若拥有良好的心态与强烈的求知热情,他的灵感便会一触即发,如泉眼般源源不断,那么结果也会事半功倍;反之,用一张愁眉苦脸面对探讨,就像一部机器,没有想法,说不定方案不仅未能得出,还可能弄巧成拙。由此可想,为什么我们身边经常发生一些惨不忍睹的案件?因被逼学习而跳楼,结束大好的青春年华;因被逼练钢琴而宁肯自砍手,摆脱约束获得自由。而热爱者善于发现其中的奥秘,几乎一离开就要生病。这就是“有兴趣”与“无兴趣”的最大区别。
人是健忘的,总会丢三落四、忘这忘那,但是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却像烙上了印,永远铭记于心。生活中,人会对美丽的风景过目不忘;人会对喜欢的物品清楚了解……这都是兴趣爱好在起着作用。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当你对它充满兴趣,你就会发现,记住它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
人的成功需要正确的引导,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它推动着人们主动地去开拓进取,促使我们学会发现身边的大小事。无论是辽阔宽广的大地,还是浩瀚无垠的海洋;无论是形形色色的人生,还是生生不息的物种,它们都存在着千千万万个“为什么”,等着我们洋溢着满怀的兴趣去发掘其中的道理。
兴趣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它能调动起人的生命力,使大家热衷于自己的事业而乐此不疲。人对自然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出对事物的体验,对问题的思索;人对生活产生兴趣,就能引发因好奇而实践,因验证而发现。古往今来,许多成就辉煌的成功人士,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青少年时代的兴趣中,延着兴趣开拓的道路走下去,找到了自己事业成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