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桃山文化之旅
(2004-05-04)
(一)走进桃山
今年“五一”,再度到桃山,此行已不再是单纯的走亲访友了,我要用文化心态观照让我心仪已久的太多的景致与传说。
客车在广德往南拐过318国道便是通往桃山的路了,一转弯,路就崎岖不平,一个坑接着一个坑,就像一场战斗在这里刚刚结束。记忆中这一节路是最平坦的,但现在已面目全非,广德的东大门祠山冈是东接湖州北连宜兴的要道,比这条路更糟且烟尘弥漫。滑稽的是,一阵颠簸和眼迷后,前方是一个很正规的——收费站。真让人怀疑政府的“立党为公,勤政为民”了,据说此地“官们”比较喜欢房地产开发和高速公路的修建。
10来分钟的摇摆在右拐后正式完成,接着便是上坡了,这样的30度坡今天是没有任何惊险的,倘在雪天,尤其是早上上冻后,是万不敢走的。
走完这一段坡,放眼一看,便是广德著名的风景度假区——卢村水库了,一泓平静的湖面在群山相拥中是那样坦荡与柔情,偶尔还能见到一条木船荡漾湖面,一条汉子撑着船篙,时而望着远山,似乎在瞭望山中若隐若现的袅袅炊烟。荡开的远山有茂密葱茏的竹子,广德是我国竹乡,如果说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那么广德的翠竹就是养命的竹。那重重叠叠的绿是自然恩赐,恩赐给善良的广德人,绿色簇拥中也有一些凉亭之类的点缀,同车的她说这里已有几家度假村,我内心想,度假村还是少一些吧,让绿色永远伴随朴实的农民,他们也许只剩下这一点好处,不要再去剥蚀它!
再往前是盘山公路,一个接一个的弯道虽然有点令人胆怵,但拐过后的豁然开朗还是很怡人的,快乐永远是在痛苦之后。左边是山,山那边呢,还是山,看见这重峦叠嶂的风景,我总是有两种联想,一是皖南事变,一是延安,在革命故事中长大的我,联想总是缺乏诗意的。路边是不能再茂密的树,疾驶的车劈开簇拥的绿,仿佛不是去桃山,而是到一个未曾到过的神秘的地方,我向往桃山,虽然那儿已非常熟悉,我愿让思绪永远被这绿牵挂着飘向梦境中而不归……
(二)文化石
公园,一片如茵的绿地,有一块巨大的石块静卧其上,石块上题曰:听松石。那便是文化石了。它还有一个通俗一点的名字——风景石。
眼下,就看见路旁一间不大的平房,墙上用红油漆写着“桃山风景石开发基地”,名称很宏大,农民们进入市场经济后其无所畏惧的想象能力总是令人忍俊不禁的。
桃山,原属桃山乡,在县城南30公里,这里的GDP只有1300左右,今年撤乡并镇后属广德县卢村乡。中国的行政区划变化过频,翻来覆去中让地域归属复杂而莫衷一是!不过,桃山确有其山,全名叫桃花山,主峰海拔880米,旁边相拥有五座小山,像桃花的5个瓣,其中有3个瓣,只有石,不长树,甚至没有草,顽强的藤蔓从石缝里钻出,在满是青苔的巨石上蔓延。那有大有小的石头竟然都是独立的一块,形状各一,有一尊石柱,高7米,石身约4人合围,桃山人叫它拴牛桩,是明代洪武帝当年放牛时拴牛所用。没有考证过传说的真实性,似乎此类的考证已无任何实际意义,只能破坏千年来朴实农民的美好的想象与骄傲。
一块一块的石头构成石头山独特的地貌特征,也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山洞,解放初期,广德还有很多帮派,他们鱼肉乡里,祸害百姓,解放军一一剿灭,其中“一贯道”头目躲进桃花山的石洞里,3年无人知晓。
1979年,桃山人也在搞分田到户,后来叫作联产承包责任制,毫无绿色生命意识的石头山谁也不愿要,当初的队长只好将它分割成若干小块,作为添头分到一百来户人家,几十年来人们极少提起它,它也落得个清闲,就像千百年从不曾轰轰烈烈一样静静地卧在那儿。
2000年桃山乡来了一位挂职书记熊永斌,想造福一方,考察桃山全乡后,看中了桃花山的石头,先是修建了一条公路,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山中,桃山人开始了开发文化石的致富征程。人们选中一块石头后,先将它挖出,然后用三根碗口粗圆钢呈“人”字形立于地构成“拔杠”,然后用铁链拴住石头后再用滑轮,将其吊起放到汽车上,文化石有的重达百吨,载重车在简易的公路上爬行时桃山人用钢板铺地,通往主公路不到2公里,竟要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人们预计桃花山的石头可供二十年开采,遗憾的是每开发一块10吨左右的“通石”(普通造型)其成本高达千元,“点石”更高,桃山人开发不起,让他人钻了空,桃山人只好出卖原始资源。欠发达地区的致富征程总是充满着曲折和无奈!
桃山人万万没想到,司空见惯的石头也会值钱,甚至会改变他们的命运,有一件事让桃山人至今后悔不已,石流溪曾有两块巨石,形状极像乌龟,人们分别叫它“上水龟”“下水龟”,修桥时嫌它碍事,将它炸毁!有人说,现在它的价值已是——无价了!
国人做的急功近利的事还少吗?再添一件也无妨!
(三)和尚石
桃花山的五瓣中有一瓣很特别,也很神奇,神奇在这一瓣的山顶上矗立有一块大石,桃山人叫它和尚石,高约10米,和尚石的头顶平整光滑,四个人盘坐其上打牌绝对绰绰有余。远看正是一和尚打坐的样子,不过这尊和尚的面部有一道裂痕,深且不规则,相传很多年前桃山来了一位和尚,他很不守清规,总是骚扰乡邻,偷这家,拿那家的,有时到地里糟蹋粮食,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很恼怒,把他变成了一块石头并派雷公用雷击他,于是脸上永远留下一道裂痕。
从前,这里盛行佛教,佛门也有败类,但不知为何让上帝来管束,天、地、佛各有其主,大概天帝是轮值主席吧,然而这“一变、一劈”让和尚从此改邪归正,静静地立于山顶,虔诚地面南打坐,祈福上苍保佑桃山人风调雨顺。桃花山从此茂密葱茏,三月桃花盛开,一片姹紫嫣红!
(四)枫杨树
桃花山的北边有一个很大的村,叫刘村,刘村沿公路绵延一公里,几百户人家一开门便能眼见桃花山,他们以桃花山为荣的另一个原因是“县志”里曾有重重的一笔,就是“桃花山战斗”。解放前夕,我新四军7、9支队在桃花山遭遇国民党52师,打了整整一个星期,消灭了敌人,我军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至今,烈士的名字仍刻写在几块墓碑上,山里还有当年的战壕和弹痕。
英雄的桃山人在20世纪70年代也曾演绎出一场保卫枫杨树的“战斗”。在刘村的西山边,曾有两棵枫杨树,每棵需三四个大人合围,树高20多米,树冠如一把撑开的巨伞,两棵树相隔七八米,树冠空中相接,树根地下相连,200年了,风风雨雨,相濡以沫。更为壮观的是,不知哪一天来了一群白鹭,从此不再离开,远看,那哪里是枫杨树,分明是梨花盛开,又似雪满枝头。清晨,白鹭群飞,又恰似白云飘浮,更疑是仙人驾云西去!日薄西山,枫杨树上洒满金色,白鹭归巢,几朵祥云缀满树梢。
1972年,按照公社指示,要修建“大队部”,却没有木材,公社干部看中了两棵枫杨树。“要砍枫杨树了。”消息很快传遍全村,村民不约而同来到树下,上百村民手挽手,用肉体筑成一条钢铁长城,那时他们还不知环境保护和文化保护,那朴素的意识,捍卫的何止是绿色生命,分明是千百年来凝结在这两棵树上的希望与梦想!
公社书记和革委会主任挨家挨户做工作,用尽了革命手段,说尽了革命道理,就像千百年来所有的农民斗争的历史结局一样,还是砍掉了一棵!
村委会落成一年后,白鹭不再栖息!另一棵也悄然落叶,静静地枯去,演绎了凄美的植物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五)灵山寺
灵山寺在桃花山西5公里,是桃山最具风光和佛文化特色的地方,也是最不该被人遗忘而恰恰成了遗忘的角落的地方。
刚下过一场雨,距灵山寺还有七八里的盘山公路格外泥泞,车已不能走,步行倒给了我一份拜访灵山寺的虔诚,30度左右的坡和右侧的万丈深渊正是在考验每一个烧香拜佛者的诚心。
几经转折,我们已立于灵山寺边,令人惊奇的是在这儿竟见到了前年“十一”到黄山想见却未见的云海!远处白云弥漫,时而升腾,时而翻滚,疑自己是仙人了。
灵山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历史上曾四次重建,最近的一次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住持兴建扩建了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钟鼓殿、祠山殿、禅堂、寮房等几十座殿堂,均毁于“文革”,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吧,农民阶级在革命中总是最“彻底”的。现在灵山寺尚未开发。北宋范仲淹在广德做官期间,曾游历灵山寺,叹曰:“南有灵山,北有大洞(太极洞)。”明朝嘉靖年间诗人李得阳,有《游灵山》一首(录自灵山残碑):
青山四合白云深,古刹潇潇竹树阴。
绝壁悬流高万丈,参天怪石拥千寻。
登台长啸檠林麓,把盏高歌慨古今。
一片花开春欲尽,东风啼鸟自知声。
关于“灵山寺”名的由来要推到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有一高僧,法号慧琳,早年受业于杭州灵隐西峰,改“广瑞禅院”为“灵山寺”。
值得一提的是,“文革”期间捣毁庙宇时,这里还有72景。
如此神奇的灵山,如此多劫的磨难,如此沉入世外的历史,让我不得不久久地徜徉其中,让惊奇与感慨充溢胸间,让愤恨与无奈融进文字!
当我们驻足在这一座与农家两间平房并无二样而确信就是当年闻名遐迩、香火旺盛的“灵山寺”时,剩下的就不止是惊愕了。当我们看到庙里两尊约2.7米高的观音、地藏王的金身小莲花坐像和眼前将断的香火时,剩下的除了惊愕还能有什么!
那年,“造反派”们毁掉“大雄宝殿”时,留下两扇门,一农户将门拿回去做了自家院子门。一天夜里,一阵风雨过后,大门横卧在院子外的操场上,早上,农户发现后,害怕极了,忙送回原处,从此,谁也不敢动它!四年前,盖了一间简易庙宇,门被做了放香火的案板,倒也平安无事。
灵山寺的旁边还有两处遗址,一是“聚宝盆”,一个锅形的石槽;还有一个是“八卦井”,当年,“造反派”拆龙王庙时它第一次干涸,直到人们重修龙王庙才流出汩汩的泉水。
你能毁掉历史,却毁不掉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上天总是用最宽容的心态去原谅每一个不敬者,也常常揪出一个,教训一下芸芸众生:回头是岸。
说多了,有点迷信色彩了,还是去看看72景吧!
老人们已无法说出有哪72景了,但眼前这几景已让我怀疑是在黄山,或是在九华山了。
在密林中拨荆踏棘几十分钟后,(提一下,眼前给我们带路的是一个10岁的小孩,他爬山如飞,对此处地理极为熟悉。)眼前展现出一块空地,旁边有一屏巨石,巨石上依稀可辨“解愠台”三个阴文字,“台”字旁边有一个豁口,原来也是个字,“文革”时被人凿去,什么字,小孩也说不清。我不懂佛理,但“解愠台”这三个字明显带有劝世之意。此台三面靠山,一面临峡谷,谷深百米,耳旁松涛阵阵,溪水潺潺,而眼前的开阔让你心情也一下子豁亮了。远处,是充满神话色彩的“棋盘山”,很多年前,有两位仙人来此下棋,兴致深处,忘归,天帝催归,弗听,天帝怒,用一圆石罩住棋盘。有此美景相伴,有此传说相留,你还“愠”吗?真服了这灵山!
将佛理、禅意与自然景色相融合构成了灵山寺的特色。“解愠台”往下走几步是“仙龟驮经”,它再一次印证了我的想法,那“仙龟”足有十几米长,“龟头”轮廓分明,眼帘抬起,十分逼真,头略向南偏,动感十足,似乎正在聆听佛主如来的法旨。而它的前面云雾缭绕的大峡谷正是——“通天河”,仙龟的背上是五六米高的几摞“经书”,应该是“三藏十二部经”,人生有许多磨难,但这是最后一难,度过后则成佛成仙!多么富有禅意的和昭示人性的设计!
将“解愠台”与“仙龟驮经”连在一起看呢,磨难便是福,何必自烦恼!
72景,才看了个开头,领略美景,感悟人生之余,为“灵山寺”抱不平,她秀美,她厚重,她灵气,她既是待字闺中的小家碧玉,又是昭示哲理的一部佛经。是谁,让她至今未能示人,又是谁,让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一步沉没。
也许,旅游投资真的和教育投资一样,大而无近期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早已被一些公务员们暗地里改为“利在自己,功给千秋”而作为自己为官一任的游戏规则了。
但我还是要呼吁——救救“灵山寺”,还她的繁荣与旺盛。我始终坚信:封建官员能做到的,共产党的官员同样能做到!
下山时,见到灵山寺唯一的僧人,中国大九华祗园寺下院第一代传人果引法师,也就是给我们带路的小孩的父亲,他即将把这儿交给两个徒弟,离开这儿云游去也……
写完此文,我又坐上大巴,行驶在高速公路,再一次融进城市的滚滚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