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那些年,我写的论文
(2012-02-23)
第一次正式写论文的时候我已经工作十一年了,之前对“论文”很陌生,总觉得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只有大学教授才涉及的。也看一些专业杂志,但觉得很深奥,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大。那年,我听说隔壁乡有一位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很吃惊,在那上面发表文章的人竟在我身边,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羡慕嫉妒恨”哪!期末,我们黄墓区(几个乡镇合起来叫区,一个县有几个区)几所学校联考,有人指给我看就是那位教师,我瞥了他一眼,瘦瘦的很高大,感觉“须仰视才见”,他似乎也很“冷漠”,真有点“高仓健”的味道。但我从此开始关注起《中国教育报》来。
1995年的一天,我在《中国教育报》第一版看到了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感觉很新颖,现在想来应该是一篇评论。恰好县教研室要进行论文评选,于是借用了该文的“骨架”,添入语文的内容,写了篇《语文教师如何适从素质教育》的文章。那时我也很担心查出来有抄袭的嫌疑,但我很会“变通”,文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想上,提高对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第二部分,“理论上,强化自身素质,放下架子学理论”;第三部分,“实践上,建立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秩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篇论文竟然获得了“县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以前一等奖总是被城关镇的学校老师“霸占”,我们乡下老师是没有指望的。当时,我心里琢磨:能获奖,大概是字数多,内容丰富;名词唬人;再就是条理清晰吧。获奖证书正式拿到手已经是1996年暑假的事了,还“被请客”了一次。
应该是1995年的秋学期,县第五届年会在东七乡中学举行,我第一次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宣读了我的获奖论文。那年头,大家都在说方言,我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洪亮的声音以及颇有气势的文章足以震撼那个小小的地方。紧接着又写了“朗读教学”和“校园文化”类的论文,均获一等奖。今晚,我打开尘封的箱子,找出这几份代表我90年代“最高水平”的论文,读着读着自己笑了起来,典型的“大话+做法”的结构形式,完全没有逻辑的分析与论证。难道,那时候还有更糟糕的论文?
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那时,我还兼着一个班的政治课,还是初三毕业班的,中考科目,100分呢!师范毕业的我,语文本已不是科班出身,政治更是半路出家,但我在1993年(大约)却受到一次莫大的鼓励。那年我刚教政治,却把安徽省(当年中考是全省统一)近三年政治试题根据知识点进行分类,并对当年可能的考点进行预测。这一结果我把它画在一张表格里,并张贴在墙上。哦,对了,说明下,那时还没电脑,我们也没见过打印机,连针式的也没见过,但有很大的纸,约有8张8开的纸那么大。政治教研员来我校活动,看到我的“研究成果”,连声夸奖道:这就是研究,这就是成果。两个“这就是”让我那时差点“弃文从政”(放弃语文改教政治)了。但“这就是”却给了我永远的精神鼓励,一直到今天依然能够焕发出我研究的动力。无巧不成书,这位政治教研员竟然也到了镇江,退休后住到镇江儿子家,专心带孙子,尽享天伦之乐。
90年代,写了几篇文章,得到大家的几句肯定,于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有点自命不凡起来,要寻找一座大一点的“庙”了,1999年,去了无锡,江苏一待就是13年,一直做着“都市外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