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序一 唤醒沉睡的课堂
程永康
对于教师教学生的知识储备而言,过去一直有“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之比喻。后来,又有“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活水,教师要成为自来水”等等说法。不论是一桶水、一桶活水、自来水还是长流水,都是从教师知识的数量上来衡量和评价的,即作为教师在知识的量上应该比学生多,这只是对教师的最底线的要求,而且是在“填鸭式”教学理念支撑下的一种要求。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只要是学生愿意学的知识,他自己总能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新时代的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分享学习带来的愉悦,让学生体验到在学习过程中所独有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教师的知识在数量上无论比学生多多少,都显得微不足道,且很苍白。
其实,一直以来,我对教师、教学、学生,都有一个可能不十分贴切的比喻:“教师是火柴,教学是柴火,学生是煤球。教师是点燃,教学是助燃,学生是自燃,最好是能乐燃。”教师的工作是通过火柴点燃柴火,把本来没有燃烧的煤球燃着,使其自燃。当煤球真的燃烧后是不再需要火柴和柴火的。就像用火柴把一支蜡烛点燃后,你再把火柴或者柴火不论何时放在蜡烛的何处,都是不利于蜡烛的正常燃烧的,或是帮倒忙的!同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把握好点燃和助燃这个火候,并且在学生自燃甚至乐燃后,不再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去干扰学生的自燃,课堂情境不重新建构,我们所期望的高效课堂是无法实现的。
教师在完成了点燃、助燃的工作后,如何让学生尽情地自燃,是每位教师应做的功课。这就是构建享学课堂的主旨所在。在点燃、助燃、自燃后,如何才能化自燃为乐燃,也是构建享学课堂的主旨之一。学生在此过程中该做些什么才能使享学课堂真正建立起来呢?前置学习是必不可缺少的。这里的前置学习并不是单纯的预习,而是建立在大量阅读背景下的化碎片式的前置学习为系统化学习服务的无针对性的大学习。有了前置的大学习,才为享学课堂的分享提供基础保障,最终为享学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笔者从教三十多年,切身的教学体验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界定:学生学会的课堂、学生会学的课堂、学生想学的课堂和学生享学的课堂。学生学会的课堂通常是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是最低等次的课堂教学;学生会学的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学生想学的课堂是教师利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和激励,使学生自动、自觉、自发主动学习的课堂,这已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层次,但是还有更理想课堂教学,即“享学课堂”。
享学课堂就是通过教师的点燃和助燃,学生的可燃和自燃,最终实现学生的乐燃的课堂。教师的点燃和助燃就是教师通过铺垫等途径快速帮助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可燃和自燃就是学生通过前置学习为自主学习提供物质基础。当点燃、助燃、可燃、自燃无缝对接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与师生分享自己的“自燃”过程时,满足了学生们展示欲,实为享受自己的“自燃”过程,亦即实现了“乐燃”。当学生把学习当成享受时,此时的课堂自然而然就成了享学课堂。本书主要从享学课堂的文化视角谈课堂变迁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享学课堂。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欠妥之处,敬请指教。
2017年12月于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