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智慧全书:像犹太人一样思考和做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智慧是人生的老师

没有教育,就不会有辉煌的未来

中国有句古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犹太人有着丰厚的智慧资源,而这种资源则是一代又一代犹太人教育的结果。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视教育为人生的老师。他们教育子女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代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壮大本民族的力量。

犹太人深知,一个民族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落伍,就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经商做买卖如此,从事科技文化事业也如此。被犹太人视为智慧圣经的《塔木德》就多次提道:

“要告诉你的儿女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捧读《塔木德》,因为它能带给你智慧,它会提升你的人生境界,它能让你在人群中彰显才华,让你的人生充满激情。”

犹太人相信,教育会提升人的智慧,因此他们始终强调教育,强调对智慧方面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够活得聪明,活得与众不同。

犹太人相信,没有教育,就不会有辉煌的未来。因此,他们尽可能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立足。据调查,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以色列只有450万人,竟然有100万人拥有图书馆借书证。

与其他民族不同,犹太人的智慧教育独具特色,从以下几方面就可见一斑:

1.注重启发,让孩子自己找出问题

犹太人不是教给孩子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

“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要求之于理。我以为,这一点正是犹太人的教育比其他民族略胜一筹的地方。”

2.不墨守成规,勇于打破定式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能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所以要教育孩子敢于怀疑,随时发问。

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许多犹太家庭在孩子放学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正是这样的教育,才结出了犹太人智慧的硕果。

3.掌握方法,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中国有句古话说:“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犹太人在对孩子的智慧教育中,严格地遵循了这一思想,所以与那些强调死记硬背的民族不同。犹太人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让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单纯背诵书本中结论性的东西。

他们会根据学习的内容教会孩子如何确定目标,如何收集所要的学习资料,然后根据目标在找寻的过程中做到以点带面,由学习中的一个点开始,涉猎相关知识,从而收到由点及面、广采博收的功效。

4.借他山之石“攻玉”

犹太人教育孩子一定要聪明地读书,认为如果已经有人对某本书有了充分的了解,就应该请别人告诉自己该书的结论和核心内容,而不必再花时间去读。正是对这一点有着独特的领悟,所以犹太人特别善于“借”智慧。如果说犹太人能够成功的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一点有独到的见解。

智慧是教出来的

犹太人相信教育,相信智慧蕴藏在每个人身上,因此他们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人。在他们看来,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是老师。

犹太人认为,每个人都要有学习的对象,而能够作为学习对象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本,只要能教给人智慧,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尤其是《律法书》,更是被犹太人奉为经典。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曾宣布:

“每个犹太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钻研《律法书》。不管是一文不名、靠施舍度日的乞丐,还是奄奄一息的病人,或者是养家糊口的人,都必须挤出时间钻研。”

犹太人认为,智者的真知灼见不仅是其个人的主张,更是全体犹太人的心声。犹太人还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就拥有一切。因此热爱学习、尊重教师成为犹太人的传统,因为他们相信智慧是教出来的。

犹太人在世界上之所以举足轻重,最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卓尔不群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底蕴,而其根基则是尊重知识,渴望学习,重视教育,崇尚求知。

《塔木德》中写道:

“无论是谁,只要他能够认真钻研《律法书》,那就值得褒奖,因为他的钻研不仅会改变他自身,而且还会使他身边的人,甚至整个世界都将受益良多;不仅如此,整个世界也都因此受惠于他。他也就会被称为一个朋友、一个可爱的人、一个爱神的人;他将变得温顺谦恭,他将变得公正、虔诚正直、富有信仰;他将能远离罪恶,接近美德;通过他,世界享有了聪慧、忠告、智慧和力量。”

黄金万两,不如智慧一点

与世界上有些民族不同的是,犹太人喜欢财富,追求财富,但是与追求口袋里的财富相比,他们更珍视脑袋里的财富。他们常说:“黄金只是存在口袋里的财富,而真正的财富是在人的头脑中。”所以,犹太人更喜欢追求智慧。

公元70年前后,罗马人占领了中东地区,他们不仅对犹太人的财富进行赤裸裸的掠夺,而且还大肆破坏犹太教堂,妄图从文化上彻底打败犹太人。这种做法激起了犹太人的强烈反抗。当时,犹太人只剩下一座孤城——耶路撒冷。在此危急时刻,团结一心的犹太人分裂了:一派主战,一派主降。

主战派提出以武力抵抗敌人。他们说:“犹太人不应该是窝囊废,宁可站着死,不可坐着亡,为什么要投降呢?”所以他们声称:“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要战斗到最后一人。”

而主和派却认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应当采取非暴力手段抵抗侵略,为犹太民族留下一线生机。他们认为敌强我弱,抗击敌人无异于以卵击石,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暂时投降是为了以后的兴旺发达。

双方谁都说服不了对方,于是他们去找他们最尊敬的大拉比约哈南,请求他给一个公道。大拉比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最后说道:“我们还是选择投降吧,但是我们可不是完全拱手相让,我们要保留一所教育子弟的学校。”

众人不解,纷纷询问为什么仅仅请求保留学校,而不是保留祖先的宗庙,或者黄金等贵重物品呢?大拉比看着众人,开口问:“诸位,你们说说为什么罗马人要侵略我们?”

“因为我们有黄金珠宝、良田美宅,所以他们要侵略我们。”

“不,不,”有人反驳说,“要我看是我们犹太人太优秀了,他们嫉妒我们。”

大拉比寻声望去,问那个人:“那你说,为什么我们犹太人优秀呢?”

“因为我们热爱学习,并且善于学习,所以才优秀!”

“既然如此,那我们投降的话,为什么不跟他们提出要求,保留一所我们自己的学校呢?”

众人明白了大拉比的想法,也都为大拉比的深谋远虑所折服,于是他们同意了大拉比的主张。

可是,如何才能见到罗马统帅呢?这是头等问题,因为要出城,必然要过两道关:一关是城门,一关是防守甚严的敌人军营。城门被主战派把守着,虽然很多人被大拉比说服了,但还是有一些人不相信他。他们甚至还扬言,谁要想从他们守卫的城门出去,那就是叛国,一律格杀勿论。

至于罗马人那边,他们本来就认为犹太人狡猾奸诈,况且又处在两国交战时期,所以更不会轻易相信犹太人,他们的统帅早就下命令说,对于交战的敌人一定要小心!因为犹太人太奸诈狡猾,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是杀死每个犹太人——这两关成为摆在主和派面前的障碍。

大拉比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法子。

他先放出风去,说自己突患重病,于是前来探望的人络绎不绝。不久,大拉比去世的噩耗传遍了城里城外。由于城内没有墓地,必须葬到城外去,众多弟子将“他”装入棺材。出城门时,守军要验尸,但犹太人的传统是绝对不可看尸首的,士兵要用刺刀捅棺材,被弟子以亵渎死者为由严辞拒绝。到罗马军队阵前时,军士仍要检查棺材,又被弟子以同样的理由拒绝。

大拉比终于见到了罗马统帅。一见面,大拉比就说:“我对将军阁下和罗马皇帝怀有同样的敬意。”将军一听来人把他与至高无上的皇帝相提并论,表现得好像大为不满的样子,严厉地对大拉比说:“请您尊敬我们的皇帝,阁下!皇帝的英明可不是我们随便能够妄加评价的。”

大拉比还是以毋庸置疑的口气说:“请相信我吧,阁下一定会当上罗马皇帝。”

“皇帝?我可不这样想,能为罗马帝国的繁荣而战,这本身就是我的荣幸。再说你这样也是对我们的皇帝大不敬,理该被送上断头台。”

将军虽然嘴上这样说,可是语气却明显缓和了。聪明的大拉比早就对此心领神会,接着说道:“请您相信我的预言吧,我们犹太人是不随便泄露天机的!”

“天机?”

“是的,如果您有时间,我们可以详细聊聊。”

“不,不,我没那个兴趣。”将军说着,向外张望了几下,眼神中有些不安,然后说:“你还算聪明,我可以饶恕你。说吧,你有什么要求?”

大拉比从容地说:“我只有一个心愿,请给我一所能容纳大约10名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

将军觉得留下这么一所小小的学校也无关紧要,便答应了。不久,罗马皇帝死了,手握重兵的将军当了皇帝。在城破之日,他如约向部队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命令:只留下一所小小的学校。

这位罗马将军永远也不会想到,犹太人就是靠这所小小的学校,薪尽火传,留下了他们的民族血脉,延续了犹太民族的传统。确实,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有不曾被攻破过的城堡,哪怕它是铁打铜铸,而唯一攻不破的是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是靠教育来传承延续的,哪怕它的载体只是一座小小的学校。

把智慧传授给孩子

1960年,美国的《哈伯斯杂志》刊登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一次知识精英的聚会上,主办者要求所有参加会议的教授们完成一份特殊的调查,让每个人写下他们认为在近代史上起了特殊作用的人物,例如那些影响我们的时代而且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人物。精英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主办者的任务。统计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根据得票的多少,被选出的前五个人依次是林肯、甘地、希特勒、丘吉尔和西拉德。一般来说前四位人们都非常熟悉,但那个叫西拉德的是何许人也?他是做什么的?他又有哪些功劳,以至于让当时的人们无法忘记他呢?

西拉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他一生最伟大的贡献在于通过他的探索,为原子弹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世人通常称奥本海默为“原子弹之父”,但是了解内情的人会告诉你,西拉德才是真正的“原子弹之父”。

西拉德小的时候,或许因为营养不良,经常生病,无法保证在学校完成学业,他的母亲只好让他在家学习,母亲就成了他的第一任老师。这种家庭教育一直持续到西拉德10岁。

10岁那年,西拉德的身体有所好转,父母决定送他到公立学校学习。他在公立学校一直读到18岁。西拉德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但奇怪的是,这个其貌不扬的犹太学生似乎学习并不十分用功,但总能轻而易举地取得好成绩。而且在同学印象中,他是一个思维敏捷,见解独到的人。在所有学科中,他对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和化学有着特殊的偏好。

在21岁的时候,西拉德去了柏林,开始学的是电机工程,并被认为是在电机工程方面最有出息的学生。后来他改学物理,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唯象热力学的涨落现象》,涨落现象并不是由他提出来的,但令人吃惊的是,他研究的方法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这一纯唯象的理论,因为当年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提出涨落现象时,是用统计物理学的方法推出来的。获得博士学位6个月后,西拉德又在这一领域完成了另一篇论文《精灵的干预使热力学系统的熵减少》。有人评价说,该文“在热力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篇文章也在信息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预言了信息论,还揭示了信息论这一学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1928年,西拉德提出了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的基本原理。1934年2月21日,西拉德又向英国专利局提出同步回旋加速器的专利申请,以此解决相对论效应问题。但这一想法在1944年才被人发现,并变成了现实,引起了加速器设计的一场革命。

为什么西拉德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呢?许多人在总结自己的成就时,往往归结为天赋或者机遇等,而西拉德则把这些成就归结于自己的母亲。西拉德在谈到自己的成就时说:

“许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来自何处,而我对自己价值观的来源却很清楚,这就是我母亲常常给我讲的那些故事。我对真理的爱全部来源于这些故事,我乐于为‘拯救世界’做些事的理想也来源于此。”

原来,西拉德的母亲非常喜欢讲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常常隐含着一些哲理,这些故事无形之中启发了小西拉德,引起他对未知世界的兴趣,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西拉德在学校里就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尤其喜欢物理学和数学,也正是这些为他取得这些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智慧蕴涵在老师的行为中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好的老师向学生传授思想,差的老师向学生传递真理。”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在教育中向学生传递智慧,而不是仅仅教给他们一些真理性的结论?这可是智慧教育的关键。犹太人认为,在对学生的智慧教育中,身教永远胜过言传。这里就有一个流传非常久远的故事。

在一所犹太学校里,有一群孩子非常顽皮,拉比每天都教导孩子们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学生总是非常粗心,他们的作业总是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为纠正孩子们的毛病,拉比可没少费心,他总是一遍遍地告诉孩子们,要注意自己的字,可效果似乎不大明显。

拉比为此大伤脑筋,甚至还患了神经衰弱症,可是他却始终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有一天,学生们交上了他们的家庭作业。拉比一看,其中一个学生的文章字迹潦草,根本就无法辨认,他非常生气地写道:“请注意你的字迹,不要潦草。请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然后他把作业发给了学生。

可是,下了课之后,学生并没有来办公室。拉比很生气,难道学生胆敢公然违抗老师的命令吗?

于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故意走到那个学生面前,期望那个同学能够有所醒悟。可是非常奇怪,那个学生并没有任何不安或者恐惧的神情。

拉比忍不住问那个学生:“你看了昨天发的作业吗?”

“看了!”学生大声回答。

“那么你看到了我给你写的批语吗?”

“看了!”

“那你为什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呢?”拉比非常生气地说。

“您让我做什么呢?”

“按照我告诉你的去做呀!”

“可是,老师,我不知道您让我做什么呀!”

“怎么,你不认识我写的字吗?”

“老师,我看了您在我的作文簿上所写的字,可是我实在认不出您写的是什么!”

“什么,你难道不认识我的字吗?”拉比一听非常生气,他以为这个学生故意跟自己过不去。

“其实,老师,我们一直不知道您写的是什么!”

“怎么会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呢?你把你的作业拿出来。”

学生拿出了作业,拉比把作业本交给了其他学生,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读他写的字,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批语写的是什么。

最后,作业传到了拉比手中,他拿过自己写的批语说:“我只是告诉你,你的字写得太潦草了,以后要写清楚点。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来一趟。”

“可是,老师,我们一直都不知道您写的是什么。每次作业我们都如此。”

拉比听学生这样说之后才恍然大悟,明白为什么学生们字迹总是潦草了。

如果只有一个学生字迹潦草,那是学生个人的粗心;可是如果许多学生都字迹潦草的话,那就只能说明病根在老师。以师之“昏昏”,又如何让学生“昭昭”呢?

用有效的方法向学生灌输智慧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聪明?当然是通过教育。可是,如何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这可是至今依然困扰人们的大事。有这样一道题:船上有72只羊,26头牛,问船长几岁?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题目。可是在世界上三十多所高中做测试的时候,发现竟然有20%的人得出了船长年龄为72-26=46岁的答案。无怪乎几年前有一位大学教授惊呼:“为什么我们把孩子越教越笨了?”

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智慧,而不是把他们教得越来越笨呢?这一点,我们应该向犹太人学习。因为犹太人主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给学生传授智慧,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应声虫。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拉比在一次上课中发现学生都睡着了。学生们刚刚在外面上完体育课,也许是太累了,所以都不能控制自己,课堂上睡倒一片。这怎能学习呢?拉比很生气,可是他没有像别人那样,大喊大叫地唤醒他们,而是想了一个办法。

为了唤醒学生,他突然提高了自己的嗓门,高声叫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埃及妇女一次生了6000个孩子!”

“什么,6000个孩子!”这些本来趴在课桌上睡觉的同学,突然听到了这样的奇谈怪论,感觉到一定是老师糊涂了,因为一个人怎么可能一次就生6000个孩子呢?于是大家的睡意立刻消失了。

“不可能!”有的孩子说,其他的孩子跟着附和。

“闻所未闻!我们从来没听说过。”

一时间,这成了学生的热门话题,大家纷纷议论起来。

孩子们很快都清醒了,甚至都有些兴奋了。这时,一向勤奋好学的本·约瑟举起手来问:“尊敬的拉比,您说说谁能完成这样的事情?”

拉比大声说:“她就是约克白德,她生了摩西,而摩西拯救了6000个犹太人。”

“原来如此!”学生们一听,悄然大悟,而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这也足见犹太人的高明之处。

犹太人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孩子们小小的奖励,让他们高兴,这样在轻松愉快中就会获得知识和智慧,而不是靠机械而无意识地背诵获得知识。看看我们身边是否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拼命让他们陷入题海中,让他们没有一点点的空闲时间,结果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智慧教育是否值得我们深思呢!

实践出智慧

在犹太人的智慧教育中,经常强调学习者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因为他们深信非学无以广博,非志无以成材,所以在犹太人的智慧教育中,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每个犹太人都是这样认识的,并且也都是这样去实践的。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如此,在他们自己的人生中也贯彻这一原则。所以与犹太人接触,你会发现他们都是知识面广博而且训练有素的人,所以他们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葡萄牙商人特里纳对此就深有感触。

特里纳是个很有头脑的商人,年纪轻轻就已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人对他赞不绝口,他经营的皮包深得女士的青睐,女士们都以拥有特里纳经营的皮包而自豪,并以此作为自己身份和实力的象征。特里纳还把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到女士服饰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果不是看到经营钻石的犹太人拉里的话,也许特里纳就会满足了,因为他已经成功了,有红红火火的事业。可是当他认识拉里以后,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如果说自己是个商人的话,那么拉里就是商业家。

钻石经营向来是那种“三年不开门,开门吃三年”的行业,而拉里的经营不仅不用三年才开门,甚至经常出现顾客排队等候购买的场面,拉里的销售订单已经排到5年以后了。面对拉里这种红火的经营,特里纳有些动心,也想经营钻石,可是自己对钻石不是很在行,加上身边很多葡萄牙同行经营钻石却生意冷清,有了这种前车之鉴,他决定向拉里求教。

这天,特里纳穿戴整齐,来到拉里的家中,向这位奇才请教经营钻石的绝招。

拉里耐心地听完他的想法后,冷不丁问了他一句:“你知道澳大利亚海域有什么鱼吗?”

特里纳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卖钻石和鱼有什么关系吗?莫非拉里不想告诉我其中的经营诀窍?

拉里望着吃惊的特里纳,笑了笑说:“你一定是在怀疑我不想告诉你经营钻石的诀窍吧?”

见拉里看穿了自己的内心想法,特里纳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拉里接着说:“其实我的意思是说,经营钻石需要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如果你不知道澳大利亚的鱼有多少种的话,你就不可能知道澳大利亚的地形地貌,不知道澳大利亚的地形地貌就不会了解澳大利亚的岩石构成状况,那么你就不会知道澳大利亚的钻石是什么样的。”

“那好办,我只要看看书就行了。”特里纳说。

“实话告诉你吧,犹太人从来不是这样做事情的,犹太人看书并不是把它当做教条,也不是要从书本中寻找答案,而是要从生活中寻找答案。”

“从生活中寻找答案?”特里纳有些吃惊。

看着特里纳惊诧的表情,钻石大王拉里语重心长地说:“钻石虽小,学问却大,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发这种财的。做钻石生意,尤其需要丰富的智慧宝藏,一颗钻石包含了地理、历史、人文等多种知识,如果不懂得这些,就无法判断它的价值。要积累这些判断钻石价值的基本经验和知识,就要不断地学习,这至少需要20年。所有相关的知识你都要了解,才能真正培养出市场眼光。”

特里纳听了,不禁为自己一时的心血来潮感到惭愧。他这才知道犹太人是继承了几千年祖先留传给他们的经验,再加上最新的知识才拥有了这样丰富的学识,从而赢得了顾客的尊敬和信任,如果没有一二十年的学识和良好信誉,要想做好钻石生意是根本不可能的。

特里纳明白自己的学识没有这么广博,于是很知趣地退出了这个行业,这才没有遭受他的葡萄牙同胞那样的损失。

这就是犹太人,他们做事情就是这样,他们的智慧教育也是如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广博知识,这样才能头脑聪明,具备一双独到的慧眼,也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爱”是智慧教育的核心

犹太人说:“为人要讲道德,为政的要有政德,经商的要有商德,为师的要有师德。一句话,凡人为事必讲德,否则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可是犹太人几千年来的经验和智慧总结,而且犹太人相信:“有德才能有材,有材方能有财。德是智慧之本,材是智慧之叶,而财则是浇灌智慧之树的泉水。”因此,他们特别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让金钱蒙蔽了心灵,一旦心灵受损,就会丧失已经取得的事业。

犹太人文宾的父亲突然病逝,作为家中的独子,父亲留下的药业公司的发展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可是偏偏在这时候,公司员工却无法见到这位继承人,一时间群龙无首,大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文宾到底去哪里了?原来,文宾揣上父亲死前给他的几千元,只身去了美国。这可急坏了那些亲友们,有的说文宾是个不孝顺的儿子,有丧事在身却不声不响地离开了;也有的人说文宾是个不能承担大事的胆小鬼;甚至还有人说文宾是在逃避责任,因为父亲的公司还欠着别人的债呢!一时之间,各种谴责文宾的说法传开了。

那么,文宾到美国去干什么呢?这还得回溯到他父亲那里。文宾的父亲曾对他说过一直想去美国闯荡,把事业做大,可是由于勇气不够,所以最终也没有能够去成。在文宾长大成人之后,他希望文宾能够去美国这个遍地黄金的国家闯荡一番。

文宾此次携款到美国,是为了遵照父亲的遗愿,寻找机会把公司的事业发扬光大。由于美国有很多公司是他们几十年的老客户,他们常常先将货发给文宾的父亲,等文宾的父亲这边收到货,甚至卖完货之后再汇货款,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一直维系了好多年。

可是文宾的父亲一死,那些客户以为收不到货款了,所以都不免有些担心。当然,他们的担心也并非空穴来风,他们曾经给病重的文宾父亲发过电报,询问过货款的情况。父亲在去世之前,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文宾。所以,文宾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树立公司的信誉。于是文宾亲自带着现金前来付款,这让那些心存怀疑的美国商人很意外,他们在感动之余,争相发货给文宾。

文宾从美国回去后,公司货源日渐充足,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信誉。从那以后,只要文宾的货单开到,美国的供应商无不尽快发货。后来,文宾多次亲自出去采集常用药材,并开办医院为穷人免费治病。很快,他的药业公司生意兴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