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大学 中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宪问第十四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原宪)问什么是可耻,孔子回答:“如果国家政府司法公正严明,政局稳定有序,心里却只想着当官拿俸禄,就是可耻的。而如果国家政府司法混乱,政局动荡不安,却只想着如何当官拿俸禄,同样是可耻的。”

14-2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辜译】

同一位学生(原宪)接着问:“如果一个人不以野心、虚荣、嫉妒和自私作为行动的动力,那么他是否可以称为有道德的人呢?”孔子回答:“这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但这样能否称为有道德,我就不好说了。”

14-3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辜译】

孔子说:“如果留恋安逸生活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绅士。”

14-4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辜译】

孔子说:“当国家政府司法公正严明,政局井然有序时,老百姓在言辞和行动上就显得大胆而高尚。但是当国家政府司法不公,政局混乱不堪时,老百姓在行动上就会显得大胆而傲慢,但是在说话时就应该谨慎。”

14-5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辜译】

孔子说:“有道德价值观的人,他讲的话总是值得听;但是,有话要讲的人,未必是有道德价值观的人。有道德的人总是勇气十足;但是,勇气十足的人却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

14-6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辜译】

有一次,孔子的一位学生(南宫适)当着孔子的面评论说:“从前,有个非常有名的人(羿①)擅长射箭,另一个人(奡②)以力大无穷而闻名,但是这两个人最后都不得好死。然而,古代有另外两个人(禹和稷③),他们像农夫一样在田间辛勤耕耘,最后他们却得到了天下。”

当时孔子没有说一句话。但是等这位学生(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他确实是个聪明而高尚的人啊!他所说的话,体现了他所尊崇的道德价值观。”

注释

①羿(yì),生活于唐尧时期的射师,传说射箭技巧十分高超,曾射落天上九个太阳。但他后来因为残暴统治而失去了天下。

②奡(ào),夏代寒浞之子,传说是一位大力士,能够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

③禹,稷:稷是禹的助手。禹因为治水而受到百姓传颂和爱戴,稷则因为教百姓种庄稼而受到人们爱戴,所以常常将他们并称。

14-7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辜译】

孔子说:“有的聪明人是没有道德的,但是傻子绝对不是有道德的人。”

14-8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辜译】

孔子说:“如果有影响力,发挥作用就很容易;如果公正无私,教诲就不会被忽视。”

14-9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辜译】

孔子在谈及当时一个国家(郑国)政府公文的最大优点时说:“在准备这些政府公文的过程中,都是先由一位部长(裨谌)拟出草稿,另一位部长(世叔)就其中几点提出讨论意见,再由另一位部长(子羽)做出必要的修改,然后由一位部长(子产)作最后的润色,并进行定稿。”

14-10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辜译】

有一次,有人问孔子某位著名的政治家(子产,相当于那个时期的柯尔贝尔①)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回答:“他是个慷慨大方的人。”

这个人又问另一位臭名昭著的政治家(子西,即公孙夏,郑国贵族)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那个人呀!那个人呀!为什么要提他呢?”

这个人又问管仲(相当于当时的俾斯麦)的为人。孔子说:“他是一个能人。他可以把国内一个贵族世家首领(齐国大夫伯偃)在骈邑的土地没收并据为己有,让那个贵族因为失去土地而至死都生活在困窘中,但是他直到去世也没有说过一句怨言。”

注释

①柯尔贝尔(Colbert, Jean-Baptiste,1619-1683),法国政治家、国务活动家,在职期间,长期担任财政大臣和海军国务大臣,大力发展工商业,整顿贪污腐败,是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14-11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辜译】

孔子说:“虽然穷困却没有丝毫怨言,是很难做到的;虽然富裕却不傲慢,是很容易做到的。”

14-12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辜译】

孔子评价当时一位公众人物(孟公绰①)时说:“他作为大贵族的随从官(孟公绰曾担任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可能会很优秀,但是他不适合在一个侯国做议员,即使是在一个小侯国。”

注释

①孟公绰,春秋时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是孔子比较尊敬的人。

14-13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完美的人。孔子提到当时几位知名人士,说:“一个完美的人,要具有这样一个人(臧武仲①)的智慧,具有另一位(孟公绰)的无私,具有这个人(卞庄子②)的勇敢,以及这个人(冉求)的多才多艺,也就是应该具备上述这些品质。除了这些品质,如果他再学习文明社会的艺术和法律知识,进行自我提升,那么就可以称为一个完美的人。”

“但是,”孔子继续说,“在当今社会,甚至没必要具备所有的品质,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当看到个人利益就能思考义的要求,当出现个人安危就随时准备牺牲自我,长期处于艰难困苦仍不忘记平日的誓言,这样的人也可以称为完美的人。”

注释

①臧武仲,姓姬,名纥,春秋时鲁国大夫。孔子认为他有智慧,但不懂礼仪。

②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大夫,以勇敢著称。

14-14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辜译】

有一次,孔子向一位学生(公明贾)问他的老师(公叔文子①)的情况,说:“听说你的老师很少说话,也很少笑,从不接受别人的任何东西,是真的吗?”

“这是那个向您说这话的人的错误,”这位学生(公明贾)回答,“我的老师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因此不管他说什么,大家都会注意听。他确实高兴的时候就会笑,因此他笑的时候,大家绝不会不耐烦。当他有权接受礼物的时候,他便接受,因此当他接受任何东西的时候,大家绝不会讨厌他。”

孔子说:“原来是这样啊!他确实是这样吗?”

注释

①公叔文子,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文”。公明贾,姓公明,字贾,春秋时卫国人,是公叔文子的学生。

14-15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辜译】

孔子提到他的故国(鲁国)一位有权势的贵族(臧武仲)时说:“他凭借这个军事重镇(防邑),然后捎信给国君,要求国君为自己家的领地指派一位继承人。尽管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他的主人,但我根本不相信。”

14-16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辜译】

谈到当时最有名的两位国君(晋文公和齐桓公①)的性格特征,孔子说:“一个(晋文公,相当于当时的弗雷德里克大帝②)狡诈而缺乏诚信,另一个(齐桓公,相当于德国的威廉一世③)诚信而无任何狡诈。”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姬姓,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②弗雷德里克大帝(Frederik II,1534-1588),即弗雷德里克二世,霍亨索伦王朝普鲁士国王,以擅长组织和作战著称,后被称为弗雷德里克大帝及“德国佬”。在他46年的领导下,普鲁士的边疆不断扩大,包围了西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同时,普鲁士的基础设施建设,军事力量和政治机构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提升。

③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1888),普鲁士国王,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称帝,亦即德意志皇帝。在位期间,支持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打击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行动,但又给予社会民主主义者赔偿。

14-17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谈到著名政治家管仲(相当于当时的俾斯麦)时说:“管仲和另一位官员(召忽①)同为国君大儿子(公子纠②)的老师,年轻的王子(齐桓公)为了获得王位,杀害了哥哥(公子纠),另一位官员(召忽)以死殉职,而管仲却没有选择自杀。这样看来,管仲算不上是有道德的人吧?”

孔子回答:“他的国君(齐桓公)多次召集帝国的王侯大会,没有使用武力,避免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伟大贡献啊。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没有道德品质呢?”*

(*当时德国的威廉三世,详细资料请参照第三章第二十二节注释。)

注释

①召忽,春秋时齐国人,喜欢研究军国治理之术。齐襄公时,公子纠慕其才华和谋略,聘为师傅。与管仲同事公子纠。襄公死,国乱,从公子纠出奔至鲁。后护公子纠回国争位。曾参与射杀公子小白,小白诈死,先入齐,即位为齐桓公。齐桓公即位后,命鲁人杀公子纠,召忽为尽人臣礼,自杀而亡。

②公子纠,春秋时齐国公子,齐桓公的哥哥。曾与齐桓公争夺王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被杀。

14-18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辜译】

另一位学生(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有道德的人吧?小王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杀了大王子、他的学生(公子纠),他不但没有随公子纠一起去死——这本来是他的义务,反而归顺了小王子(担任齐桓公的宰相)。凭这一点,难道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吗?”

孔子回答:“管仲作为首相,协助国君(齐桓公)治理国家,称霸诸侯,使天下获得了安静和平。至今百姓依然享受着管仲的丰功伟业所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现在还像野蛮人一样生活。难道要他像普通百姓那样对爱人忠贞不渝,为守小节而跑到水沟里自杀,却不被人知道吗?”

14-19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辜译】

有个侯国的贵族(公叔文子)死后获得了“文”的谥号——意思是勤奋的人——他在政府担任公职时,任命了一个从前在他家当家臣的人当官。孔子评价这件事情说:“像文子这样的人,当然无愧于‘文’的谥号。”

14-20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评论某个侯国的国君(卫灵公*)生活奢靡,有人(季康子)说:“既然他是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不失去王位呢?”

孔子回答:“这是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鮀负责宗庙祭祀,王孙贾统领军队。他有这样一群伟大而能干的人管理国家各部门的工作,怎么会失去王位和国家呢?”

(*卫灵公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查理二世①,他是个生活荒淫无度,嬉戏作乐的君主。他的妻子就是第六章第二十六节提到的那位臭名昭著的王妃南子。)

注释

①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8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王朝复辟时期被拥立的国王,意志坚定,随机应变,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他是一个机敏的政治家,但天性懒惰而好色。

14-21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辜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说话恬不知耻,那么指望他能采取实际行动就非常困难了。”

14-22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听说邻国的首相(陈成子①)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齐简公),便沐浴更衣,准备上朝。见到国君(鲁哀公)后,孔子报告说:“邻国的首相杀害了自己的国君,请立即出兵讨伐他。”但是国君(鲁哀公)回答说:“你去告知那三位部长(季孙、孟孙、叔孙)吧。”

孔子退出来后,边走边说:“因为我曾有幸担任过国家公职,我原想把这件事报告给国君是我的责任,而国君却说‘去告知那三位部长吧’!”于是孔子按照吩咐,前去向三位掌权的部长报告了这件事,但是三位部长不同意出兵。孔子又说:“因为我曾有幸担任过国家公职,我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把这件事报告给你们!”

注释

①陈成子,姓陈名恒,春秋时齐国大臣。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后来杀害了国君。

14-23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应该如何事奉自己的国君。孔子说:“不能欺瞒他,但是若有必要,可以直言劝谏。”

14-24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辜译】

孔子说:“聪明而高尚的人志存高远,愚蠢的人只看眼前。”

14-25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辜译】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14-26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辜译】

一个侯国的官员(蘧伯玉①)是孔子的老朋友,他派信使去问候孔子。孔子让信使坐在他旁边,然后问:“你的主人最近在做什么?”信使回答:“我的主人一直在努力减少自身的错误,但是未能做到。”

信使离开后,孔子大声说:“多好的信使呀!多好的信使呀!”

注释

①蘧伯玉,姓蘧名瑗,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时,曾住在他家。孔子很敬重他。

14-27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辜译】

孔子说:“不在国家的政府当官,就不应当对政策提出意见。”*

(*和第七章第十四节重复。)

14-28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参)说:“聪明人思考问题,从来不会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

14-29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耻于夸夸其谈,而是更喜欢多干实事。”

14-3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说:“聪明而高尚的人可能在三个方面闻名于世,但是这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作为道德高尚的人,应当无忧无虑;作为通情达理的人,不应当有重重疑惑;作为英勇无畏的人,不应当有所畏惧。”

一位学生(子贡)听到孔子的话后,说:“这正是老师在表述自己啊!”

14-31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喜欢批评别人并进行比较。孔子对他说:“你就真的那么贤能,有资格去评论别人吗?而对于我来说,可没时间对别人品头论足。”

14-3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辜译】

孔子说:“不用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14-33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辜译】

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的人,也不会无端猜测别人的不诚实,但是(别人一旦有诈)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一定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14-34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辜译】

有一次,当时一个很现实的人(微生亩①)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四处游说呢?我想你也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不过想到处展现你的口才和善辩吧!”孔子说:“我并不想做能言善辩的人,但是我不喜欢那些心胸狭窄、固执己见的人。”

注释

①微生亩,姓微生,名亩。春秋时鲁国的一位隐士。

14-35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辜译】

孔子说:“千里马之所以值得称赞,不是因为它仅有力气,而是因为它的优秀品性。”

14-36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辜译】

有一次,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您怎么看?”孔子回答:“那么,你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的行为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14-37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说:“啊!没有人了解我呀!”于是,一位学生(子贡)问:“老师,您说没有人了解您,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我不是在埋怨上天,也不是在抱怨别人。我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了其中的哲理,但是我的思想穿越了顶点。哦!或许只有上天能理解我!”

14-38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辜译】

有一次,一个人(公伯寮①)在贵族(季孙氏)面前诽谤孔子和他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有人(子服景伯②)把这件事告诉了仲由。随后,仲由又把这事告诉了孔子,说:“我的主人(季孙氏)被那个人(公伯寮)迷惑了,但是我有足够的力气杀死他(公伯寮),并让他曝尸街头。”孔子听了说:“我在人们中间推广仁爱教育是否能成功,一切都取决于天命。那个人(公伯寮)又能拿天命怎样呢?你没必要去那样做。”

注释

①公伯寮,姓公伯,名寮,字子周。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曾任季氏家臣。

②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春秋时鲁国大夫,谥“景”。

14-39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说:“现在真正有道德价值观的人躲避动荡,彻底从社会隐退了;道德价值观稍差一点的人也不去某些侯国,或者离开了某些侯国;道德价值观再差一点的人一旦感觉别人脸色不好也隐退了;而道德价值观最低的人一旦听到不堪入耳的言辞,也隐退了。”

14-40

子曰:“作者七人矣。”

【辜译】

孔子又说:“我知道有七个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已经在著书立说了。”*

(*这里我们冒险把“作”译为“著书立说”。伟大的中国评论家并未对此做出解释,因为无法理解其含义。①)

注释

①其实孔子这句话是承上一节说的,意即“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这七位贤者已经这么做了。

14-41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辜译】

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曾在城门口过夜。守门人看见后问:“你从哪儿来的?”仲由说:“我从孔子那儿来。”守门人说:“噢!就是那个明知无法做到,却还执意去做的人吗?”*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真正有价值观的人全部从社会隐退;为了过上平静的生活,这些人会从事卑微的工作,例如这里的守门人。在欧洲,世界闻名的哲学家斯宾诺莎①就做研磨玻璃的工作。)

注释

①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14-42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辜译】

有一次,正当孔子在击打一种乐器(磬)的时候,有个人扛着筐子从门前经过。“啊!”听到音乐,这个人赞叹道,“这个击磬的人真是心事满怀呀!”过了一会儿,那个人又说:“发出硁硁的声响,真让人看不起!没有人会在意你,你还是停下来吧。俗话说: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

听到那个人这么说话,孔子说:“说得可真干脆,做起来也并不难。”**(*Paidle,苏格兰方言“跋涉”——我们在煎熬中跋涉。

**用蔑视且憎恨的态度离开这个世界。)

14-43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张)问道:“《尚书》中记载,古代一位帝王(殷朝的高宗)在帝国服丧期间,三年不谈论政事,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回答:“这不仅仅是高宗时特有的事情,古代所有帝王都遵守这一礼法。当国君死后,三年之内,朝廷百官各尽其职,听候宰相的命令。”

14-44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辜译】

孔子说:“如果统治者鼓励教育和良好行为,那么百姓就会很容易服从管理。”

14-45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怎样做才算是聪明而高尚的人。

孔子回答:“聪明而高尚的人谈吐优雅,举止得体。”“这样就够了吗?”学生(子路)问。孔子回答:“是的,他希望自己的谈吐合乎礼法,并让其他人高兴。”“这样就够了吗?”学生(子路)又问。孔子回答:“是的。他希望自己的谈吐合乎礼法,让周围的人高兴,而且以他的言谈举止作为标准的判断;那么,即使是古代伟大的帝王(尧和舜),也会自叹不如。”

14-46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辜译】

有个毫无价值观的人(原壤),孔子非常熟悉,有一次他叉开双腿坐着,孔子从旁边经过,他也没有站起来。孔子就骂他说:“你年轻的时候就胡作非为,品德败坏,长大后也没做出什么杰出成就,现在老了也没什么光彩事。像你这样的人,简直是个害人精!”说着,孔子举起手杖敲他的小腿。

14-47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辜译】

孔子在家里雇佣某地的一个年轻人,负责给孔子传话引导宾客。有人问孔子:“他在学问上很有进步吧?”孔子回答:“不。我看到他坐在只有成年人才能坐的地方,又看到他同年长的人肩并肩走在一起。他不是积极好学的人,而只是急于求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