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前言

佛理禅学是我国悠久文化中的瑰宝。在当今社会中,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压力也在前所未有地增大,人们的迷茫和苦恼也在加深,很多人在面对复杂的人事纷争时,十分困惑,因此,佛理禅学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

佛理禅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是我国固有文化的一部分。佛理禅学所倡导的思想表现在我国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中,深深扎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并且一直存活在我们的语言词汇中。可以说,不懂佛学,就不能真正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佛学与儒学杂糅产生了宋明理学,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杂糅产生了中国禅宗,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在我国被大量译成汉文,这数千卷佛教经典中一部分本身就成了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法华经》、《维摩诘经》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有时被人们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研读和欣赏。除此之外,唐代文学中的“变文”大多是演唱佛教故事,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故事。此后的中国评话、评书、戏曲、通俗文学等都深受其影响。

佛教与诗的渊源也很深。佛教的传入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提供了新的境界,而且随着佛学的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白居易与鸟窠禅师、苏轼与佛印禅师等的交游都为中国诗坛留下了许多佳话。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常常深含佛理禅趣、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等都是字字入禅之作。诗与禅的关系,正如元好问所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就是说,诗的形式使得禅客谈禅不但花样繁多,而且文采飞扬;而禅的方法则使诗别开生面。

我们可以说,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我国汉语语言本身的发展也与佛教的传入、发展关系密切。我国知识界吸取梵文,由重视汉字的形象意义转向研究汉语的发音,并从此建立起中国的汉语音韵学,定出了“四声”,编定出依照声音分类排列的新字典。我们当今的日常用语源于佛教者也比比皆是,比如“世界”、“实际”、“平等”、“刹那”、“清规戒律”、“一针见血”、“一尘不染”、“三生有幸”、“百尺竿头”、“入乡随俗”“天花乱坠”、“心心相印”、“不可思议”等都是来自佛教的语汇。

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更有不解之缘。且不论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佛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或是深受佛教影响的书法名家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书圣”王羲之曾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柳公权也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些论断,都深契佛家禅理的宗旨,可见佛理与书道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

佛教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壁画上,即出现了佛教石窟壁画艺术。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佛教盛行,也由于各朝统治者的信奉与扶持,动用了大批的民工、石匠,开掘了许多石窟,这些石窟中,有大量的佛教本生故事、菩萨、罗汉、天王、飞天等壁画。在绘画风格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熔中国传统与外来艺术于一炉的画风。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不懂得壁画就很难理解中国古代的绘画;而中国古代的壁画自魏晋后,大都与佛教有关,或是在寺庙才有壁画,或是作品内容取材于佛教,或直接出自佛门中人之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撇开佛教壁画,中国古代的绘画乃至中国古代美术将顿然失色。

我们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运用禅的思维,学些佛理,就能更容易地解除或减轻生活中的困惑和压力,减少与人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使得我们的社会、家庭、工作关系更加融洽,同时,精神上也会更加充实,道德上也会更加趋向完美,心灵也会更加安宁纯静。佛经禅理是我们重要的文化遗产。

关于佛学禅宗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为读者们精心选取了一些有关参禅和佛理的小故事,主要是历代著名的禅师的一些非常有名的禅话、语录、公案以及禅师本人的轶事等,这些故事虽小,但每篇都是因事说理,从日常小事阐明深奥的佛理,正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从这些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管窥到华夏文化深刻蕴藉的智慧,同时对我们现代人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在每一个故事后,都附有简洁的短评,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鸣。

我们希望这本小书能给您带来有意义的生活启迪,从而帮助您更好地认识人生,认识所处的环境,使我们内观自省,走上自信自强的成功之路。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