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论德行 名利如过眼云烟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
——季羡林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道德,这一个简简单单的词汇,却蕴藏着无穷的奥妙。道德是一个人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没有了道德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季老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写一本书。简单说来,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稳定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除了法律、行政手段的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外,道德是社会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行为规范和调节手段。”而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修性。
就普通人而言,不能用一种屑小的眼光揣度古人圣贤的胸怀,以其极为有限的智力,去迷乱自己的心神弄污别人的心灵,这样的人,害人害已,实在可悲。只有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敞开自己的心门感受万物,不要为了得到而付出,更不能拥有了而不珍惜,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达到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肉体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的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什么样的人才是有道德的人呢?如季老所言:“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一个人是否具有无上的道德修养,对其人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的人因为道德而受到人民、社会的谴责,而有的人却因为道德而流芳百世。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
有一次,年轻的范仲淹和朋友郊游之时,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听说此人算得很准。于是,范仲淹便走上前,问那位算命先生:“你看我能不能当宰相?”
算命先生觉得这个年轻人口气太大,不想给他算。范仲淹连忙改口:“那你看我能不能当医生?”
算命先生问他:“你一开始问我能否当宰相,为什么现在又问能否当医生呢?”
范仲淹立即回答道:“因为在我看来,天下的职业也只有宰相和医生才有能力拯救百姓。倘若我不能当宰相,那我就努力当一位救死扶伤的医生。”
算命先生听了范仲淹的话,十分感动,于是鼓励他说:“你的志向是伟大的,如果你的爱民之志能够持久,就一定能当上百姓爱戴的宰相的。”
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范仲淹后来真的做了官,在他为官期间,发动了庆历新政,虽然这一涉及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各个方面的政治改革,最终因守旧势力的反对,没有成功,但范仲淹发动的庆历新政极具进步意义,不仅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广泛传播了改革思想,而且成为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不仅政绩斐然,而且亲民爱民,由于他待人友善亲和,乐于助人,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和支持。在他离任时,很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皇帝顺应民意,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皇佑三年,范仲淹移任到了青州。这里的冬天十分寒冷,加重了他的病情。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范仲淹的死讯传开后,成百成千的百姓聚众举哀,连日斋戒,许多百姓还为他建祠画像,以表达对他的悼念。正是由于范仲淹生前的美言和美行,赢得了几代人的敬仰。
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正体现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这是对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有时,道德也能影响整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吴王僚有个儿子叫庆忌,十分勇猛,父亲被杀害,庆忌在逃亡之际,也在寻找时机,为父报仇。阖闾为此也是忧心忡忡。阖闾为了除掉庆忌,煞费苦心。
这时,吴国的大夫伍员向他推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于是,阖闾立即召见了要离,只见对方身高不足五尺、单薄瘦弱。他失望地说:“庆忌人高马大,勇猛异常,单凭眼前的要离怎能杀得了他呢?”
伍员回答说:“要离虽然身材瘦小,但他机智过人,且对吴王忠心耿耿,可以重用。”
吴王听后,认为伍员言之有理,要求与要离密谈,阖闾问要离有何妙计刺杀庆忌。
要离说:“刺杀庆忌,要靠智慧不能靠蛮力。据臣所知,庆忌正在招纳亡命之徒,为父报仇,我打算诈称是‘罪臣’去投奔他,但为了让他相信我,请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家人,这样庆忌就不会有所怀疑了,到时就可以唾手可得了。”
阖闾见要离中肯的样子,忍痛下定了决心。第二天,吴国满城流言: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令追查,最后确定是要离的罪责,于是抓获了他的全家,要离当面顶撞吴王。
最后,阖闾以假借追查同谋的理由,只斩断了要离的右臂,把他们投入了监狱。同时,阖闾下令把要离的妻子斩首示众。几天后,要离乘机从监狱中逃出来。要离最后逃到了卫国,求见庆忌,提出要投靠对方日后报断臂杀妻之仇,并愿意充当向导。庆忌果然接纳了他。
三个月后,要离怂恿庆忌出兵,水陆并进,攻打吴国,庆忌与要离同乘一条船,途中,要离在一个有利的时机,将他刺死。此时,庆忌才知道,自己中了要离的苦肉计,抱恨而死。要离杀死庆忌后,自己也饮剑自尽了。
英雄要离为了解救国难,不惜牺牲自己与家人的性命,这是种宁舍“小家”,为成全“大家”的美德。
商鞅与周幽王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是人们知道国家的“德”;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德”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生之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人生之意义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悟,人生之价值需要我们一段一段地创。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踏实的、光明的、有价值的,不过获得这样可贵的人生,还要从我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入手。
□谦虚也要适度
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季羡林
谦虚不仅是一种好学精神,更是一种修养和品质。有谦卑和敬畏的心态,才是成熟的心态。
牛顿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自然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当他成名后,曾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假如我有一点小小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的什么,只有勤奋;假如我看得远些,没有其他的什么,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一个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尚且说出这样谦虚的话,那我们普通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自以为是,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只有谦虚好学,兼收并蓄,广纳雅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才能收获更多。虚怀若谷,谦虚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境界。
纪晓岚曾指出:“处世圆滑,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其要领在于: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适当掌握尺度,依形式和情况的不同而灵活的应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在内心中,一定要保持“诚实”的正义。一方面在做事上,对于该坚持的事,应该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另一方面在做人上,应该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意思,做出适当妥协,保持谦虚和善的作风。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切记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满招损,谦受益”。无论治身、治国,都不能盲从于自我主观愿望,要克制自我,去私去欲,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将会自食恶果。
晋国时期,知伯继承父位的时候,正赶上范氏和中行氏被逐。当时,赵简子独揽晋国政权,赵国、韩国、魏国、知国并峙。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知伯仍然积极地建功立业,为吞并其他三家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当他做了韩、魏等国联合军队的首领时,由于没有做到明察秋毫,任人唯贤,所以他的盛世只是昙花一现。
一次,知伯跟从韩、魏的军队一同进攻赵国。首先水困晋阳,距淹城只有三丈远。郄疵对知伯说:“韩、魏的君主一定会背叛我们。”知伯问:“何以见得?”
郄疵说:“这一点从军事形势上就可以判断出。韩国和魏国的军队尾随我们进攻赵国,赵国一旦灭亡了,那么灾难就会牵涉到韩、魏两国。即使贤君与韩国和魏国相约灭掉赵国后,就与他们三分赵国的领土,但是现在的晋阳只差三丈就被淹没了,饿到了人马相食的地步,晋阳即将沦陷,但韩、魏两国的君主不但不欢喜,反而忧愁起来,这就是一种反叛的迹象。”
第二天,知伯就把郄疵的这番话分别告诉了韩国和魏国的君主,说:“郄疵说两位君主就要背弃盟约。”
韩、魏两国的君主说:“灭掉赵国以后我们三国可以三分赵地,而且晋阳马上就要沦陷。韩、魏两君虽然愚钝,但也不至于放弃就要到来的利益,甚至背弃盟约去做那种危险而又无望的事,这种形势发展的结局是可以预见的。郄疵正为赵国出谋划策,以便使贤君怀疑韩、魏两国,进而瓦解三国攻打赵国的盟约。如今贤君竟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离间韩、魏两国的邦交,我们真为贤君感到惋惜啊。”说完就快步出去了。
郄疵又对知伯说:“贤君为什么要把臣的话告诉韩、魏两国的君主呢?”
知伯说:“您怎么知道我把你的话告诉他们了呢?”
郄疵说:“因为韩国的君主和魏国的君主临走的时候,愤怒地瞟了我一眼,才快步离开。”
郄疵见知伯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就主动向知伯请求派他到齐国去。知伯答应了他,郄疵离开没多久,韩、魏两国果然反叛了。
虽然知伯是一个能言善辩,才干出众、行事果敢坚决的人。但是,他心狠而不仁,自高自大,不能以仁义待人,不懂“满招损,谦受益”,这为他日后种下了恶果。
凡用兵交战,有进有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如果盲目前进“一寸”则全军覆没,但适时的后退“一尺”则会海阔天空。
其实,不仅军事如此,人生亦然。生活中,如果我们主动侵犯别人微不足道的一寸,就很容易让对方垒起防守的高墙,这样还会落入对方设下的圈套之中,很可能遭受对方反击,所以平时我们不可主动侵犯别人。如果遇到别人主动侵犯我们的情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防守或是后退一尺,而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迎击。适时的后退表现出来的是谦让和宽容的美德,微不足道的一尺或是无伤大雅的小亏不会让我们元气大伤,反而会感化对方,使对方从错误的思想中醒悟过来,同样以退让相待,这样的结局不是皆大欢喜了吗?人生在世,多一个朋友远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
在生活中,许多人开始的时候往往踌躇满志,能够艰苦奋斗,但是时间一长就没有了最初的激情,取得成绩以后更是目空一切;结果自己在工作中开始裹足不前,原地踏步。骄傲导致自满,自满导致懈怠,而懈怠是我们在人生发展中走向失败的根源。所以培养谦虚为人、谨慎做事的性格,避免轻狂自大,是我们奋发有为的重要依托。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中国是最早提倡谦虚的国家。在中国最古的经典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中就已经有了“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教导,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使用含“谦”的词汇,如“谦顺”、“谦虚”、“谦卑”、“谦恭”、“谦和”、“谦让”、“谦逊”、“谦谦君子”等等,可见“谦”字之深入人心,久而愈彰。
的确,在伦理道德的范畴中,谦虚确是美德,应该发扬。但在提倡真诚的谦虚的同时,则应避免虚伪的谦虚。这就涉及了“度”的问题,但掌握一个正确的分寸难于上青天,因为“真诚的谦虚”与“虚伪的谦虚”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仔细衡量和适时把握。
作为炎黄子孙,谦虚是我们的美德,比如,许多企业在招聘求职者的时候,都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素养。因此,求职者在求职的时候都会表现得非常谦虚,以便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但是,谦虚也要有度,谦虚过度也会导致你求职失败。
此时,最好的做法是:实事求是,有多少才能、能否胜任应聘的职位以及其他工作,都应如实地表达出来,行就说行,过于谦虚、客气,会被人认为你缺乏自信、难以胜任。正如季老所说的那样:“谦虚是美德,但必须掌握分寸,注意东西。在东方谦虚涵盖的范围广,不能施之于西方,此不可不注意者。然而,不管东方或西方,必须出之以真诚。有意的过分的谦虚就等于虚伪。”
□养成自省的习惯
个人的意见不管一时觉得多么正确,其实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时过境迁,也许会发现,并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到了此时,必须有勇气公开改正自己的错误意见。梁任公说:“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这是光明磊落的真正学者的态度。
——季羡林
季老很欣赏梁启超这种“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处事态度,但对很多人来说,梁启超之“善变”正是其人生品格的主要瑕疵。其实,客观来讲,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发展,一个人的观点、态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这种现象实属正常。而在我们正统的历史课本上,并没有解释这种变化的前提条件和环境,所以很多人只认识了一个由激进到保守的梁启超,倘若仔细分析,梁启超的这种态度的强烈对比正是对事物不断认识以及对环境细致分析后的一种自我反省。
因为,季老看到的则是梁启超“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自省精神。
自我反省,常常要否定自己的过去,只有能够否定过去的人,才能迎来继往开来的新局面。当然,这种自我否定、承认错误的勇气并不是谁都有的。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应养成自省的习惯,因为它不仅是通向前方之路的基石,而且关系着这条道路是平坦的“成功高速”,还是崎岖不平而走向深渊的失败之途。
20世纪初期,一个男孩出生于日本长野县,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
23年后,他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到东京闯天下。由于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所以受了很多苦。
一次,他来到一家保险公司应聘推销员,在经历了众多不公平待遇后,在主考官轻蔑的眼神里,在大家不信任的表情下,他最终成为了一名“见习推销员”。
在最初成为推销员的七个月里,他连保险的订单也没签到,当然也就拿不到分文的薪水。
虽然住的地方和公司离得很远,但他宁愿早点出门,走路去公司,也不坐电车,就是为了省电车费。中午只是吃点馒头,喝点开水。如此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他退却。
他整日奔波,拼命工作,他把应聘那天所受的屈辱,当成一条鞭子,不断地“抽打”自己。
为了不使自己有丝毫的松懈,他经常对着镜子,大声对自己喊:“我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有超人的毅力和旺盛的斗志,我所有的落魄和辛苦都是暂时的,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会成功!”
他的这种乐观的精神和强大的自信,令他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他依旧每天清晨5点起床从“家”徒步上班。一路上,他不断微笑着和擦肩而过的行人打招呼。
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改变自我,他别出心裁地策划了一个批评自己的集会,批评者由自己的投保户组成。保户们直言指出:你个性不太平和,往往沉不住气;你考虑事情不太全面,粗心大意;你太固执,常自以为是……
他在这些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中,不断地自我反省,领悟,改正自己。六年的时间里,他一共接纳了17条建议,而正是这17条建议,使他成功的迈上了保险销售之路。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的推销业绩已经名列公司第一。在董事长的帮助下他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宏伟计划:3年内创下了全日本第一的推销纪录,到43岁后连续15年保持全国推销冠军,连续16年推销额达百万美元。
其实,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恰恰是一个勇者所为,这不但不会有失尊严,而且还会以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来体现你的风度,树立你的威信。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为什么会失败。高情商者知道发自内心的自省可以提高个人觉悟的道理,他们从来不畏惧失败,他们会通过失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同时会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而取得近似于完美的成功。
为了维持生计,狄更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赚钱,他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太多的本钱。但是,他的烹饪技术很好,于是,他决定开个小饭馆。
可是,由于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还不到一年,饭馆就关门大吉了。他不仅把投入的本钱全赔了进去,还欠了不少外债。
为了还债,狄更斯只好去市场卖菜、卖鱼。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放弃重开饭店的念头。他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复思考:“别人可以盈利,为什么我会亏本呢?”
为了这个问题,他经常失眠,都是在反省自己,到底错出在哪里。后来,他在给饭店送菜的时候,开始煞费心思地向饭店老板取经。
慢慢地,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有经营特色的饭店,生意都很好,而那些经营状况不好的饭店,大多数都是没有自己的主打产品。
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原因后,他决定重新开一家饭店。他用父母留给他的房子做抵押,把一个饭店兑了下来。他还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元钱,雇了几个人,粉刷了墙壁,购置了4张餐桌。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的小饭店就开张了,这一次他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把饮食环境、特色等因素都考虑完备了。没多久,他的饭店就以干净、实惠、热情吸引了八方来客。
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努力,狄更斯把生意不断地做强、做大。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拥有130余家连锁店、5个地区分公司,身价数亿的餐饮集团的董事长。
从自我心灵反省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帮助你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情绪与态度,而且还能使你的思路变得非常清晰,以便及时的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使你可以沿着新的认识去尝试,逐步的获取成功。
狄更斯的成功就在于:他在不断自我心灵的解读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从而弥补了自身的不足,最后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很多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许多缺点也是通过别人的指出才得以知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逢在年终总结会上,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大权在握的管理者,他们在发言时,轻易不会主动提及自己不足之处,或是轻描淡写的一言带过。在他们的心里都认为在众人面前谈及自己的缺点是一件“丢脸面”的愚蠢行为。所以,他们不可能再有大的成就,因为他们缺少一种自省的品质。有道是:“忠言逆耳利于行。”正是这些逆耳的忠言才会促使你去审视不易察觉的另一面。
善于自我心灵反省的人,他们能把自己当做镜子,找出内心的本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能一目了然,自我审视,为自己打造一颗启明星,从而给自己寻找一条成功之路。
有一个男孩,他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条件清贫的家庭。童年时,他每个星期至少被父亲“藤条”教训一次。他的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到处做苦工。
预科毕业后,他被香港大学建筑系录取,但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身为家中长子,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20岁的他就进入社会,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还要分担家庭责任。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辉瑞药厂的西药推销员。
后来,他越级考上了政务官职系,调任财务科。一年后,在前财政司的推荐下,他被破格借调到马尼拉的亚洲发展银行总部工作一年,从事地区财务分析工作。
在这里工作期间,他参与处理过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多国铁路、水利发展计划,实践中积累了很多财经知识。
凭借这次借调经历,他获政府保送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后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
从哈佛归来,他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他曾是贸易署署长、库务司,并凭借自己的优越表现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就这样,他不断地刷新自己的成功记录,不断地创造人生的辉煌。
后来,曾经有记者问他对第一份工作的感想时,他说:“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当时,我吃了不少的白眼,碰了不少的钉子。但这个工作给了我最好的历练,它给了我耐心和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养成了自省的好习惯。那时候,每天我下班回到家,都要自我反省一番:我今天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是我说服力不足?还是客人不合理?这个工作让我有机会与不同的人接触、对话,这对我以后的工作,特别是对不同阶层的人士对话很重要。我很珍惜这段人生历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对我十分重要。”
在当今的这个充满巨大压力和挑战的环境中,很多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只知道要定期做全面的身体检查,却严重地忽略了自己的思想、精神和行为同样也会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变得脆弱不堪。
如此,做自我心灵的第一读者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及时的洞察到自身的弊病;能否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我疗养,从而让自己以良好的心态不断地挑战人生中的各种考验。正如俄国著名诗人约翰·保罗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在我国古代时就很重视这一点,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意在告知世人,每天都要坚持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心灵的审视,以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个人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承诺;三是反省自身,是否将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
我们要养成正确的工作与生活习惯,自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它能使你的思路变得非常清晰,从而使你可以沿着这种新的认识去尝试,逐步的获取成功。
事实证明,那些伟大的领导者和事业有成者都具备极高的情商,他们善于自我心灵反省,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个体主宰者,而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才会让自己在事业和人格这两大方面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绚丽辉煌的人生。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
——季羡林
简单地说,淡泊名利并不是拒绝名利,而是要以平常心对待名利。得之,失之,不要给予太多的关注,更不要不择手段追求这些东西。因为不值得。一言以蔽之,重名利者,目光在外;淡泊名利者,目光在内。目光在外者,近名利而远人民;目光在内者,近人民而远名利。远人民者,必有祸患;近人民者,必得天下。
因为名利不好超越,所以能超脱名利之外的人,是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大境界的大人物。
自从宰相晏婴去世后,就没有一个人敢在当面指责齐景公的过失,这让景公十分烦恼。
一天,齐景公设宴,文武百官全都到齐了。散席后,景公与大臣们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当景公射出一箭,无论有没有射中箭靶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太好了,太好了,真是箭法如神啊!”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的原委对大臣弦章说了一遍。
弦章对景公说:“大王,以臣所见,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云:‘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做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做什么;国王爱好什么,群臣也就爱好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群臣自然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恍然大悟,立即命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宝物。
弦章连连摇头,对齐景公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能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收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
最后,弦章也没有接受那些珍贵的宝物。
毫无疑问,季老也是弦章这样的人物,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便是最好的证明。2006年底,季老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公开发行时,人们看到季老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季老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人之所以有大患,因为有自我观念,以自身利益为重。如果到达忘却自我的境界,超越了功利、荣辱、得失,乃至生死,那还有什么祸患可言呢?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也是以荣宠和功名利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他们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这些爱欲之人为欲望的无限满足而生存,爱虚荣之人,每天看着别人眼神,总怕别人对他不够重视。这样的人活得物化,欲化,虚幻化。这样的人生岂不可悲,可怜吗?
我们不妨想一想,终日争来争去,费心费力,到头来还不是要转变成这世界的另一分子,有什么好争的。老子有一句著名的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水身居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卑下污浊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
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水的不争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其实,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自动寻求平衡相处,这个世界自然会多一分和谐,添一份美好。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真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绵绵不绝的物质循环。世界上各种物质分子从这个分子转到那个分子,整体循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人类与其他物种同立于这个世界,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生死轮回就是经过某种过程,新生命不断循环的最佳体现。难道不是吗?
如今的生活早已不同“往日”,超快速的生活节奏,太多喧嚣的城市,过度的工业污染,紧张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我们的精神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抱怨:每天的辛苦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种生活的尽头在哪里……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欲”字,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求,往往才会失去本真,最终让自己越来越疲惫。
殊不知,世间之事,绵绵循环,自有其本源去处,我们再忙碌,再辛苦,其实也只是一种状态到另一处状态,也就是加速一下循环而已。其实,我们只要认真生活,感受一下恬静人生,就会茅塞顿开,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当今的社会,随处可见竞争的痕迹,人们似乎体会不到利人至利己的这种需要,更有甚者往往为了一己之私而牺牲他人的利益,做事不负责任,为人不讲承诺,一味的自以为是,以功利心取代责任心,盲目追求虚名,制造社会不公平,产生出极为不好的后果。
如果我们能够用心体悟季老“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理念,就应该认识到,人类作为世界的一个部分,有一份不可推诿的责任,若是以私心私欲,最终要毁灭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受苦受罪的还是我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想体会人生的美好,享受生活的乐趣,就必须做到:不贪图功名利禄,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无谓的烦恼,保持心胸开朗、无忧无虑、无仇无怨、无悲无悔。正如诸葛亮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遵守合乎自然法则的人生法则,还可使我们心灵愉悦、健康长寿。
季羡林醒世妙语
谁有力量,“正义”就在谁那里。力量就等于“正义”。
——季羡林
□洞明世事,反求诸躬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季羡林
所谓的“洞明世事,反求诸躬”意思是说,因为能把世上的事情看得清楚透彻,所以在要求别人做某事的时候,首先要想自己能否做到。简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季老之所以对此深有感触,是因为他从特殊年代走来。季老在《牛棚杂忆》这本书中,叙写了其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不仅写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更把精神上、肉体上的折磨表述得淋漓尽致。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季老不仅重新被恢复职位,还一直做到北大副校长,并在日后过程中,声名日隆,上到主席总理,下到草根民众,都对季老敬佩有加。如果说,这时的季老拥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量,也毫不为过。
然而,季老并没有因此去打击报复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至于为什么,季老说得也很明白:“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可以说,洞明世事,反求诸躬不但是一种道德素养的体现,还是一种生存智慧。没有这样的见识和认识,就无法做到公正,无法得到众人的尊敬,也就无法取得成功。
昆阳之战结束后,刘秀亲自率军进入河北,祭遵被任命为军市令,主要负责纠察军纪,此人秉公执法,做事严谨,对违法者一律严惩。
有一次,一位刘秀最宠信的贴身侍者做了违背军法的事情,罪行论律该斩。祭遵铁面无私,根据律条将那位违法的侍者处死了。刘秀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下令把祭遵抓起来治罪。
这时,主簿陈副上前劝阻说道:“您不是总想整顿军队的纪律吗?现在祭遵执法公平公正,不徇私情,他的作风完全可以保证军令的贯彻执行。”
刘秀认为陈副说的话有道理,再三考虑后,决定赦免祭遵,不仅如此,刘秀还把祭遵升为刺奸将军。他为了表示对祭遵严明执法的支持,当众告诫其他将领说:“你们千万要防备祭遵啊,我的贴身侍卫犯法他都毫不留情,将其正法,对你们他更会秉公处理的。”
没过多久,刘秀再拜祭遵为偏将军,平定河北的战争结束后,刘秀论功行赏,封祭遵为列侯。
祭遵之所以能够被刘秀重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他奖罚严明,公正无私,统御有术,驾驭有方,他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军纪严明才能使敌人无洞可钻。
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别人和自己,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极高的素养。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是极大的人道和公正。
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吴起出任西河太守的时候,能与最下层的士兵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软席,行军时不乘车骑马,亲自包扎携带军粮,与官兵共同分担劳苦。
有一次,一个士卒长了脓疮,吴起见状,二话没说,便为他吮吸脓汁。这个士卒的母亲听说后为儿子大哭。有人问她说:“你儿子不过是个士卒,而将军亲口为他吮吸脓疮,你为什么还哭呢?”
这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只因过去吴公曾为我儿的父亲吮伤,他父亲因此在作战中奋勇直前而不后退,结果就战死在沙场。如今吴公又为他的儿子吮伤,我不知道他又会战死在哪里,所以我才为他哭。”
魏文侯因吴起用兵廉洁公正,深得士卒拥护,让他镇守西河地区。在此期间,吴起与诸侯大战共计七十六次,而取得全胜的就有六十四次,堪称是“常胜将军”。
吴起把爱兵问题作为治军的关键,不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且能够体察兵情,真心关爱士兵,身居将帅高位,竟亲自为其吮伤,这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正因为吴起能够做到“视兵如爱子”,所以他训练出来的士兵都具有奋勇杀敌的精神,这正是征战取胜的关键。
充分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实行民主法治,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功德圆满而不居功自傲,不依仗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不以名利之心诱导人民,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道德风范,这正是我们道德实践的楷模。
□“变态”体现“自我超越”的人生价值
我现在无疑是过了昭关的伍子胥。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这是常态;但是有时候我胆子又特别大。在我一生中,这样的情况也出现过几次,这是变态。及今思之,我这个人如果有什么价值的话,价值就表现在变态上。
这种变态在“文化大革命”又出现过一次。
——季羡林
季老在《牛棚杂忆》中,谈到“变态”这个话题,看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季老主要叙写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经历。
季老说:“我现在无疑是过了昭关的伍子胥。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这是常态;但是有时候我胆子又特别大。在我一生中,这样的情况也出现过几次,这是变态。及今思之,我这个人如果有什么价值的话,价值就表现在变态上。这种变态在‘文化大革命’又出现过一次。”如果不知道季老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和背景环境,就很容易将其深意曲解。因为在平时,我们所说的“变态”都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的。显然,季老所提到的“变态”一词是另有解释,即自我超越,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
季老虽说自己是个胆小的人,甚至有时还会怕事。但道义当前,他又会突然变得“胆大包天”。“文化大革命”初期,季老坚持反对“当权派”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不符合季老个性的做法,同时又是“铁肩担道义,振臂高呼”的正义行径,被季老自称为“变态”,季老认为,这乃是他人生重要价值的体现。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季老是坚持正义,不畏权势的勇者,这也是他受众人所尊敬和爱戴的缘由。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面对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突发考验之时,只有选择了勇往直前,才会不断的超越自我,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
有这样一个勇者,他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埃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个意大利移民。由于家庭的教育十分严格,造就了他严于律己、积极上进的行事风格。
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他不仅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且兴趣非常的广泛,对音乐、舞蹈、文学、体育都有狂热的爱好。
20世纪40年代中期,21岁的他来到了底特律,凭借着自身优秀的条件,他成为了福特公司的一名见习工程师。在这里工作期间,他那独创的分期付款的推销方法让福特公司的年销量猛增了7.5万辆,如此惊人的业绩也使他名声大振。
十几年后,他负责的“野马”型新车在第一年的销售额竟然高达41.9万辆,创下了全美汽车制造业的最高纪录,同时也为公司创收纯利达11亿美元。
三年后,在他的引领和指导下,一直处于“冷冻期”的林肯分部先后推出“侯爵”、“美洲豹”和“马克Ⅲ型”高级轿车,从此“冷冻期”也逐渐转化为了“白热化阶段”,特别是“马克Ⅲ型”给公司再一次带来了巨额利润。
20世纪70年代初,他趁“野马”和“马克”汽车大获成功之势,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宝座,从此,在这家美国第二大汽车企业中,他拥有了仅次于福特老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然而,在八年后的一个下午,亨利·福特免去了他的职务。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在一瞬间体会到了从权力之巅被推入到人生谷底的感觉。
此时,他的潜意识中突然闪现出父亲的教诲:“太阳虽然有落,但它总有升起的时候。要勇往直前,不要半途而废。”于是,他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从逆境中奋起,重振雄风。
没过多久,许多大公司都纷纷前来邀请他,但他只对汽车行业感兴趣。最终他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应聘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
在公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没有气馁,更不想退缩。为了拯救克莱斯勒,他把自己36万美元的年薪降为1美元,这种做法在美国企业界是一个先例,所以很自然地引起了轰动。
20世纪80年代初,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使克莱斯勒公司奇迹般地走出谷底,第一次出现盈利,公司出现了9.25亿美元这一历史上最高的利润。
一年后,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公司在灰暗中重见光明。至此,克莱斯勒还清了所有债务。而恰恰是5年前的这一天,亨利·福特开除了他。
但是,此时的他已经超越了自我,凭借自己永不言败的精神,不仅给衰落的美国企业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同时也叙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这位伟大的企业家就是美国商业偶像第一人——李·艾柯卡。
李·艾柯卡曾经说过:“我懂得了一个亲密无间的家庭可以给人以力量;我懂得了奋斗,即使时运不济;我懂得了不可绝望,哪怕天崩地裂;我懂得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懂得了辛勤工作的价值。”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人都是要长大的。长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将要面对更多的变化,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去适应发展迅速的、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环境。
不管你想不想,黑暗总是要来临的。黑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将面对更多的考验,意味着你要有勇往直前、永不畏惧的精神,才能有毅力等待黎明的到来。
的确,超越自我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超越的过程中,定会面临巨大的打击、巨大的震撼和巨大的压力,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自我超越的要求。但至少我们要做到的是:在面对困难和威胁时,要往前看、往前走,而不应只顾回头观望。
我们要做主宰自我人生的强者,积极挖掘出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成功素质及潜能,这将成为成就我们一生的财富。所以,找准机会,让自己“变态”一把,于自己的人生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季羡林醒世妙语
那么,什么又叫做“坏人”呢?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而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季羡林
□宁行一小善,不行一小恶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季羡林
明朝有个叫袁了凡的人,他幼年丧父,依从母亲的希望弃学从医。
有一次,了凡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孔老先生。两个人面对面,老先生仔细看了看了凡的面相,对他说:“先生应该求功名走仕途,只要心诚,先生就能考上秀才,以后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个县令。”
于是,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议放弃了医学,开始了求学的旅程,几年后了凡果然考取秀才,而且后来的经历都被孔先生说中了。
从此以后,了凡就开始相信命运了。他心想:既然命运都是天定不能改变了,还有什么可奋斗的?就这样,他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到栖霞山拜访得道禅师,与禅师对坐一室,三个日夜不瞑目,排除了一切杂念。
禅师对此现象感到十分的惊奇,问他:“静坐三日,心中的杂念怎么没有了呢?”
了凡就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的事告诉了云谷禅师。
禅师说:“孔先生算出你只有弃医求学,才能有好的前途,这乃是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所以,只要你平日修炼道德,多行善事,多积阴德,就一定会有所回报。”
了凡听了禅师的话,深受启发,下定决心要做三千件善事。
就这样,了凡的命运开始转变了,在公元1570年科举考试中,他考了第一名;公元1586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河北省宝坻县的县令。七年后,又被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后来,袁了凡对他一生修身养性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做了记录和总结,并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意在告诫后人:要想不被命运束缚住,就要无知无欲、心无杂念,竭力行善。
季老在谈到善与恶的问题时,说:“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行善无国界,更没有大小,当你做一件小小的又不为人知的善事时,也许你会不以为然,但是,在别人的眼中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伟大行为。总之,我们行善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其实,行善不仅有利于自身的修为,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心灵上的愉悦和道德上的满足。
小丽是一家外贸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她很漂亮,而且工作能力也很突出。有一次,因为她的工作表现突出,公司奖励她一个月的休假时间。小丽准备去一趟她心仪已久的丽江,去体会一下丽江古城的美景。
巧的是,小丽的一位朋友要去云南做慈善事业。于是,两个人就一起前往云南,她们开车一路向南,山里的空气很清新,打开车窗,闻着植物和泥土的味道,听着车里轻快的音乐,感觉就像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非常的惬意。
因为到达丽江还有一段路程,在小丽朋友的邀请下,她便和朋友一起前往了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那个地方虽然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却是山清水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不过那里非常的贫穷。
小丽和朋友在当天下午先去了一所小学,那所小学上课的地方是用土垒起来的,经过风吹雨打,已经摇摇欲坠了,在这个“小教室”里没有书桌和黑板,每个孩子都是把破旧的书本放在腿上学习的,上课的孩子们由于高原的紫外线长期的照射,脸上都是黑红色的,他们穿的衣服也是破旧不堪。小丽见到这些场景,她感觉酸酸的。
当时,小丽做了一个决定,她放弃了去丽江的旅行,而是和朋友一起去做慈善事业。回到城市后,小丽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做起了慈善宣传。从那以后,小丽也加入了朋友们的慈善事业,把更多的爱和帮助送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并且小丽在做慈善事业的过程中,意外的收获了以往从未体会过的快乐。朋友见到她的时候都说:“小丽,你现在比以前更漂亮了。”听到这样的夸赞,小丽经常会回答说:“这是慈善赋予我的美丽和快乐。”
一个付出真心去行善的人会格外的美丽。因为,真正做善事的人具有崇高情操,这是一种心灵美的展示,就如同清晨的甘露一样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
玛雅和琳娜终于踏上了归家的旅程。但是,上车后玛雅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她们的位子上,琳娜示意玛雅先坐在她旁边的位子,却没有请这位女士起身让位。
玛雅感到有点奇怪,当她要对旁边的女士说,这是我们的座位的时候,才发现女士的右脚有残疾,这才了解琳娜为何不请她让出位子。
中途的时候,玛雅要换给琳娜坐一会儿,可是琳娜担心这样换来换去会影响到那位行动不方便的女士。所以,琳娜就这样从起点站一直站到了终点站,从头到尾都没有向这位女士表示这个位子是她的。
到站下了车之后,玛雅对琳娜说:“让座是一种善行,但从起点站到终点这么久,大可在中途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啊。”
琳娜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几个小时而已。”听到琳娜的话,玛雅的心被触动了,有这么一位富有同情心而又为善不欲人知的好朋友,让她觉得很自豪。
季老说:“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正如,故事中琳娜让座的行为,既可以体现出她高尚的个人素养,又可以为身边的人做出道德典范,令他人称赞。这就是我们推崇“宁行一小善,不行一小恶”的初衷。
□做人要有“人味”
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人,不管我们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这个“人味”都不能缺少。
——季羡林
季老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做人要有‘人味’。”从一位耄耋老人的本心出发,季老赋予了“人味”更多的含义,将它从单纯的情义上升到了“仁”与“爱”的层面。在我国的儒家思想当中,“仁爱”被置诸高位,无上崇敬。《论语》有曰:“仁者,爱人。”何谓仁,即关爱他人。
仁爱思想讲究付出、不计回报,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古来受到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先贤不计其数,不仅如此,他们的仁爱之道常能达到及人的程度。不为回报而付出就是“道”在作用于人类社会时所体现的“德”的特有精神。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早已习惯在付出之前盘算回报的几率,也许这是出于自我保护意识,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也许这是出于平衡心,担心自己的付出不能收回同等比例的回报,更有甚者,还会费尽心机想要获取比付出比例更多的回报。无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为自己的盘算找到多少个理由,实际上都是出于自己的有为之心,是有悖于“德”的。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善良之于人性,就好像食物之于饿欲一般重要。只要心存善念,则风波不起,广施善行,则天下太平。而在季老眼中,善,即“仁爱”有大有小,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善积而成仁,仁者则无敌。
玛利亚是一个比较内敛的女孩,她只有一张中专毕业书,这样的学历要想在这样一种竞争激烈、经济衰退的年代找到工作是很困难的。
在经历多次应聘失败后,玛利亚好不容易才在一家珠宝店找到一份当售货员的工作,虽然在这里需要面对一些形形色色的顾客。但是,玛利亚还是决定要一心一意做好这个得来不易的工作。
圣诞节的前一天,刚好是玛利亚值班,在她忙着摆放新到的首饰时,店门被推开了,玛利亚礼貌地说:“欢迎光临。”
这是一位30岁左右的男顾客,他穿着一条蓝色的牛仔裤和一件白色的衬衫,看上去很有修养。但是,在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挫败的哀愁。也许,他也是一个遭受失业打击的人。
此时,店里只有玛利亚一个人,其他几个职员刚刚换班回家去了。玛利亚向他打招呼时,男子僵硬地笑了一下后,目光马上从玛利亚的脸上慌忙地躲闪开,仿佛在说:不用理我,我只是进来看看。
突然,店里的电话铃响了。玛利亚对这位男士说:“先生,不好意思,您先慢慢看,我去接个电话。”说着,她一不小心,将摆在柜台上装满戒指的盒子碰翻了。
盘中有六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相继掉在了地上。玛利亚慌忙弯下腰去捡。可是,她只捡回了五枚,第六枚戒指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她抬起头时,看到那位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明白了第六枚戒指一定在他那里。玛利亚当时非常紧张,她的心跳加速,心想:“如果他是一个危险的人,我该怎么办?他会不会……我是要叫住他,还是报警求救呢?”
就在玛利亚做思想斗争的时候,男子那双充满忧伤的眼睛浮现在她的脑海中。想到这里,玛利亚没有忍心呼叫和报警,她还是相信自己的感知能力——他不是一个危险的人。于是,当男子的手将要触碰到店门的把手时,玛利亚柔声地叫道:“先生,请您等一下。”男子慢慢地转过身来,两个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什么事?”他终于开口说道。
玛利亚极力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鼓足勇气说道:“先生,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班,你知道,现在找份工作多么不容易,能不能……”男子用极不自然的眼光长久地审视着她,一丝微笑在他脸上浮现出来。“是的,的确如此。”他脸上的肌肉颤动了一下。说罢,他便向玛利亚走去,并把戒指放在了玛利亚的手中。
面对男子的行为,玛利亚既没有责骂,也没有报警,而是以仁爱之心给他谅解,并以这份苦心换得了那名男子的醒悟。给一个小偷以谅解,这是小善,却含大德。
在一个美丽的小岛上,有许多种类的蛇,这是这个小岛最独特之处。所以,岛上的居民非常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看重对蛇的保护。
一天,岛上的温度突然骤降,北风呼啸,冰冻三尺。小玉和父亲徒步去集市卖货,回家的途中,小玉在路边看到一条冻僵的蛇。于是,她弯下腰去要将这只蛇放在怀里,好让它慢慢的缓过来。旁边的父亲阻止说:“孩子,不急,先让我看看这只蛇有没有毒。”父亲仔细观察后确认是一条无毒的蛇,才同意让小玉继续施救,小玉在大衣的外面系了一根绳子,把冻僵的蛇放在大衣与棉衣的中间。
于是,父女俩继续往家走。走了一会,小玉突然高兴地说:“爸爸,这条蛇已经会动了。”她开心地解开大衣的扣子,想看一看蛇的状况,就在这时,苏醒过来的蛇突然在小玉的手指上咬了一下。
父亲紧张的上前看了看女儿的伤口,心疼地说:“快把蛇放掉,免得再伤到你。”小玉说:“既然不是毒蛇,没有关系,还是等它完全好了再说吧。”父亲坚决不同意,让小玉快点把蛇从怀里拿出来。小玉用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望着父亲,不解地问道:“咬人是蛇的本性,做善事没有尺度,不能因为自己受到了伤害而放弃继续行善。这不是您一直教导我的吗?”听到孩子这样说,父亲笑了笑说:“我的女儿真的很伟大,以后一定是一个大善人,爸爸为你骄傲。”
一个真正善良,有人情味的人,从来不会计较个人的得失,只要尽其所能让他人得到快乐和温暖便足以。可以说,正是这种无私的大爱照亮了社会黑暗的角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
在季老心中,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也是小善中的一种,小善多积才可成仁。自古以来,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你对他人施予仁和爱,他人才会以德报德。
在社会生活中,唯有仁爱之心才能让你从容淡定、广结善缘,才更能显现你的情深义重。人生来便受父母之爱恋、兄姊之悌怜,情义仁爱是最早具备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体现人情味,其乃人性中的无价之宝,所以我们都应争做一个有人情味,怀仁爱之心的人!
季羡林醒世妙语
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或认识的程度,却是随年龄的大小和处境的不同而很不相同的,绝非大家都一模一样。我在这里发现了一条定理:年龄大小与处境坎坷同对世态炎凉的感受成正比。年龄越大,处境越坎坷,则对世态炎凉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龄越小,处境越顺利,则感受越肤浅。这是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定理。
——季羡林
□爱国情怀是一种美德
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季羡林
国家,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归属。当然,爱国首先是公民的起码道德。具体而言,爱国则是爱我们的兄弟同胞,是使所有认识不认识的人都能得到公允对待,是使我们的社会体制更人性化、民主化。
爱国情怀,是每一个公民所必有的素养,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我爱我的祖国》:
你如仙境的村落,你如星光的灯火,
如诗如画的是你,是你万里的山河,
望江山的史册展人民的杰作,
方圆九洲的沃土耕耘你新的传说,
我爱我的祖国,我亲我的祖国,亲你用我最暖的心窝,我爱我的祖国,我亲我的祖国,爱你是我一生的寄托。
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所以热爱这里的每一寸河山。无论美丽、贫困、富饶、灾难,这种爱都是不可改变的。
一个富有爱国情怀的人,必定是一个极具正义的高尚人士,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从古至今,这样的人士不胜枚举:张自忠,国民革命军3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多次与日军血战,曾取得过喜封口,临沂,随枣等战役的胜利,后在枣宜会战中殉国;李宗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时期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徐州会战,冬季攻势,枣宜会战等战场的重大战役,取得过台儿庄大捷,有效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林则徐是我国清代著名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他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怀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凛然正气而慷慨就任,做出了禁毒销烟、抵御外侮的壮举。
南宋末年,元军占领了厓山,逼迫文天祥投降。文天祥说:“我现在国破家亡,身为宋朝的大臣,不能挽回局势,又怎么敢向你们投降呢?”
于是,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朝统治者知道文天祥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把他送到上等的宾馆里,用美酒好菜招待他。后来,元朝丞相博罗命留梦炎去见文天祥,劝他投降,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由于文天祥誓死不降,所以博罗在枢密院大堂里亲自审讯文天祥。尽管对方威逼利诱,但是文天祥宁死不屈,始终维护着自己宋朝臣子的身份和尊严。
文天祥决绝地对博罗说:“从古以来,国家有兴有亡,做大臣的被灭被杀的,哪一个朝代没有?我是宋朝的臣子,现在既然已经失败,只求早死。”
文天祥被关到阴暗潮湿的土牢里,过着艰苦的生活。尽管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折磨,但是文天祥的意志却很坚定。他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国之正气,就一定能够战胜邪恶势力。
文天祥这种维护个人尊严、国家尊严的做法,赢得了元世祖的敬重。“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为后人书写了英雄的史诗,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一颗丹心,是为爱国。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怀抱无比热情,对国家奉献极致忠诚的爱国者。
但是,爱国并不是盲目,也不是狭隘,更不是一句口号。季老说过“化成灰都要爱国”,这是他的一颗丹心,但同时他也说过:“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则是季老对爱国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涉及爱国的本质问题,如果不明白爱国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不负责任的公民,也是不够聪明的人。
在迈克尔·舒德森所写的《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中写道:“人类构建的任何制度,如果不能提供对自身的监督、批评与修正的话,那么这样的制度就不值得我们忠诚于它。反之,那些能够真正提供对自身监督、批评与修正的制度则值得我们去赞成与拥护。”虽然这些话看似有些背离“爱”的本意,但他所说的正是一个不只适用于新闻界的朴素道理。用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道理来解释:两个真正的朋友之间,不一定都是赞美,我们不能说一味的夸奖和恭维有另有所图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对你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和批评指正的那一位,一定是你的益友。“忠言逆耳利于行”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批评,对我们的国家表示不满和提出建议,也是爱国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促使我们国家和民族更加完善的必要方式。
□真诚乃为人之本
光修养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实践,也就是行动,最好能有一个信仰,宗教也好,什么主义也好;但必须虔诚、真挚。这里存不得半点虚假成分。
——季羡林
真诚是火种,它带领着生命走过黑暗的恶念,使生命迎向光明;真诚是甘露,它浇灌着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如果没有了真诚,生命的乐章再华美,也是白纸一张;如果没有了真诚,生命的雏鹰就永远也舒展不开羽翼……季老先生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亲身实践了这一点。无论阳关大道,还是独木小桥,都走过跨过。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一路走了过来。但季老却八十年如一日的保持了自己像土地般朴素、真诚、怀真情,讲真话的品质。这样的季老,值得我们敬重。
人要活得大器,活得透明,活得不屈于人、不惑于物,经得住风雨撼动,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避免烦恼的纠缠,使心理和生理始终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堂堂正正立于天地间,少不了一块立身的基石——真诚,此乃为人之本。
一个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人,总是保持一颗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心态,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也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这样的人自然能与人相处融洽,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也容易与他人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他们在团队中的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比较强,既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又能积极地团结他人,与他人在合作中共同进步,自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也高,也是团队最受欢迎的人。
在职场中,众多领导都会采用这种策略来赢得下属的支持,那就是——以真心换忠心,比如,企业中上司尊敬下属,注意说话的语气,从不大声的喊叫、呵斥、说话友善,平易近人,对他们的态度十分亲近。下属自然也就愿意靠近你,接受你,信赖你,进而把你的事业当成他(她)自己的事业来做,这样你的“钱”途自然无可限量。
以诚待人,不仅在职场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人际关系中,感情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只有用真心打动别人,才能收获更多珍贵的友情,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才会得到朋友们的鼎力相助。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曾为西楚霸王项羽的部将,他爱打抱不平,对待朋友坚持以诚相待的原则,且言而有信,他以这种美德结交了许多朋友。大家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楚军和汉军交战的时候,季布曾多次让刘邦陷入窘境。后来汉高祖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下令凡是敢窝藏季布的人论罪要灭三族。此时,季布正躲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中。周家人对他说:“汉王悬赏捉拿你,城里到处都是官兵,眼看就要搜查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若能够听从我的话,我便给你献个计策,否则,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
周家人把季布的头发全都剃掉,让他穿上粗布的衣服,并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把他放在一辆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卖给鲁地的朱家。其实,朱家早知道此人是季布,故意把他买下来,让他在田地里耕作,并告诉自己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情,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说罢,朱家便离开家乡,到洛阳去了,他拜见了汝阴侯滕公。
滕公见到朱家,非常高兴,为他设宴,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愉悦之机问滕公说:“季布到底做了什么,皇上要如此急迫的捉住他?”滕公回答说:“因为季布曾多次替项羽挤兑皇上,惹得龙颜大怒,皇上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一定要重罚他。”
朱家说:“那么,依您看季布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勇有谋,待人真诚的人。”
朱家说:“为人臣子就要忠于自己的主上,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都能杀吗?现在皇上刚刚一统天下,如果只是因为个人的怨恨而去大张旗鼓的追捕一个人,那么天下人应该如何看待他呢,况且季布的贤能人尽皆知,汉王如此急切地追捕他,他必然为了保命而逃出城去,如果向北逃就到了匈奴,如果向南逃就到了越地。这不是又损失了一个有能力的人为大汉江山效命了吗?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
汝阴侯滕公听了朱家的这番话,已经猜到季布就藏在他的家中,便答应说:“那好吧,我试一试。”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结果,皇上也就赦免了季布。
可见,一个具有大善大诚之品德的人,自然得道多助,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佩。反之,如果一个人只顾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一定会被众人蔑视,也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而且也会失去很多重要的朋友。
如果你能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更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威廉·史丹和他的好友约翰·高德都是十分热爱大自然的人,他们经常在休假期间一起结伴去旅行。
一次,他们坐车前往一个小地方旅游,到了那里,天已经黑了,他们就找了一家旅馆住了下来。这个旅馆的老板娘是一个很可怜的女人,她的丈夫在二战期间不幸去世了。这么多年来,都是她一个人在打理这个祖辈留下来的旅馆。因旅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而久负盛名。很多到此地旅游的外来游客,都会将这里作为首选住址,当然这里的价格不菲。老板娘是一个亲和、热情的人,威廉·史丹和约翰·高德在这里住了多日以后,便和老板娘熟识起来了。
在旅行结束的前一晚,他们和老板娘共进晚餐后就各自回房间休息了。第二天,在威廉·史丹和约翰·高德即将离开旅馆的时候,老板娘把威廉·史丹拉到了一边,对他说:“你们都很聪明,也很乐观,你们的快乐深深感染了我,和你们共同度过的每一天都让我非常的快乐。我想,这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会将这段难忘的时光牢记在心中。我知道你们的名字,我记在了登记簿上,只是我还分不清谁是谁。”说着,老板娘便递给威廉·史丹一支笔和一个本子,继续说道:“把你们的联系方式、地址和名字留下吧!”
威廉·史丹是一个警惕性和怀疑性都很高的人,他担心留下地址和名字很可能会有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在老板娘的本子上留下了约翰·高德的名字和地址。
日子过得很快,很多年过去了,威廉·史丹也渐渐地忘记了这段旅行中的小插曲。有一天,他突然接到约翰·高德打来的电话,高德在电话里激动地对史丹说:“喂!你还记得当年我们旅行时那个旅店的老板娘吗?昨天我收到了当地的律师事务所给我寄来了一封信函,信上说老板娘身患重病,不久前去世了,她在遗嘱中把她的旅馆和一大笔钱都留给了我。我现在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怎么会有我的地址呢?”
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但如果你能够多一点坦白和真诚,凡事不要过于疑虑,也许你就会发现收获竟然如此简单。在“一得”和“一失”之间有很多微妙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谁也无法预测当你失去某种东西的时候,会不会有一份大礼降临在你的头上。
人是有感情的,没有永远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你给我力量,我就给你力量;你给我好处,我就给你好处;你对我真诚,我也真诚待你。这是普遍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善交际的人都会运用各种策略——真诚待人,以人格的魅力征服他人,已经成为他们个人的一种习惯和品质,这种策略是在他们不自觉的行动中,满足了他人的自尊,也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赖,为收获友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真诚不等于双方毫无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们本着善意、理解和宽容以及互敬互爱的精神,把那些真正有益于对方的东西系上美丽的丝带送给对方。因为真诚不但能使你变得美丽,还能以温柔的方式化解人生际遇的各种坚冰,更能引导你直接到达光明的圣地。在不经意间撒下的那粒真诚的种子,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开花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人与人的情感相容、相互认同、行为相似等方面构成的,对于个性的全面发展,我们首先要注重提高自我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敬重,关键时刻,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那些过于看重社交技巧的人,常把社交当成一种技巧的游戏,不诚心以待,他们的社交行为往往是出卖他人,迷失自我。为了社交,他们不仅牺牲了内在的真实情感和自己的价值观念,更丧失了真与善的本性,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