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丝绸之路经济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居民生资唯榷场
——宋代的丝绸之路

陈桥兵变之后,赵宋王朝建立,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战乱局面,但其统辖区域实际上仅限于中原、江南、岭南诸地,其北有契丹、女真两大政权相继崛起,西北有实力不容小觑的西夏政权与之并立,西南有吐番、大理称霸一隅。

处在多方势力并存的地理格局之下,通往西方的交通不可避免受到西夏、吐蕃等政权与部族的干扰,即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和中段的主要连接地段——西北地区也并非处在宋朝统一政权控制之下,其局势错综复杂。因此,通往中亚乃至西欧的陆上交通并非一以贯通。

然而,商业交往却并未因此隔断,宋与西夏、吐蕃等政权在辖区边境设置了诸多官方“榷场”,进行有控制的物资交换,贸易方式多样。另外,与前代相比,宋代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加之航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有了较大的发展。

茶马互市:丝绸之路上的宋、辽、西夏、吐蕃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唐帝国开始衰落,藩镇割据、边防空虚,周边辽、西夏、吐蕃、大理、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壮大,他们与后期立国的宋王朝形成多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北宋与辽针对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曾发生数次战争。景德四年(公元 1004 年),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两国关系趋于缓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往取代了冲突与战争。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代,辽曾派遣使节出使开封共有 300 次左右,人数在 700 以上。官方的货物交往以马匹、毛织品、珍禽、金银、丝质彩帛为主,除官方交易外,辽朝时节及其随员常会携大量私有物品入宋交易。宋的印刷业比较发达,辽朝为发展文化事业,命南下使节大量收购书籍,甚至一些宋帝王与臣僚议论边事的文书也被辽人收入囊中,这些事情曾致使宋廷君臣大为震惊。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处于战和不定的胶着状态,为此耗损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庆历二年(公元 1040 年)双方议和,此后西夏向宋入贡有 22 次之多,贡物主要包括马匹、鞍、橐驼、香物、药材等,其中马匹和药材,是宋亟需之物;宋回赐往往也十分优厚,主要包括金、银、帛、茶、书籍、衣物和手工业品等。

据时人估计,西夏通过贡赐贸易和榷场贸易的收入达到了 300 多万俩白银,超过当时宋辽间的贸易额。西夏政权为增强统治,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曾求赐予国子监印书和大量佛经。西夏仿照中原地区的汉字,创造了西夏文。印刷与书籍的传播,为西夏诸地带来了汉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

西夏文字典《文海》样图

吐蕃与北宋的关系也较为复杂。李唐时期,吐蕃极盛一时,是唐帝国主要边患。唐末五代时期,吐蕃势力衰落,它的东部部族以西凉府、河湟青唐为中心,散处于今甘肃、青海一带,各部落互不统属。

北宋初期,吐蕃衰微,对宋采取既有入贡献地,又有略夺扰边的策略。由于西夏崛起,北宋无法与之前一样从西夏获得更多马屁,不得不依靠吐蕃诸部供给,这促进了宋廷对吐蕃态度的转变,马匹贸易成为了吐蕃与宋王朝交好的纽带。当然,吐蕃为了获取马匹的市场利益,也希望与宋保持正常交往和贸易关系。

北宋中期,吐蕃与宋的良好关系进一步提升,双方军事合作,共同对付西夏。

北宋后期,宋蕃关系又开始逐渐交恶,战争多于和平。

西北、西南地区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交流密切。分布在新疆南部的于阗,向宋廷进贡了大量的玉石、珍珠、珊瑚、翡翠、象牙等物品;龟兹、高昌回鹘等政权也遣使向宋进贡佛牙、琉璃器、琥珀盏等;西南地区的大理、西南诸少数民族也同宋朝有着良好的贸易交流。

两宋王朝对外机构与经营的“榷场”

北宋在各个交通要道和都城开封设置为数不少的外事机构,专门负责对外事宜。这些机构辖于鸿胪寺之下,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设置专属的机构来接待,如“往来国信所”负责接待辽朝使臣,“都亭西译及管干所”负责接待西来使者等。为方便外事交流,还在东京设置礼宾院专门提供翻译服务,以辅助并保障政治协商和商业贸易的顺利、有序进行。

除设置专门政治管理机构外,宋还在沿边地区设置了诸多“榷场”。“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朝各自在接界地点设置互市的市场。榷场贸易应各地商贸交往需要而产生,其设置也常因双方政治关系好坏而兴废无常。

中原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茶叶、布帛、瓷器、漆器、手工业制品以及海外香药之类。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贸易额达到几十万,据时人估计,其数额甚至可以抵消宋朝政府每年对辽、夏的岁赐,成为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边民、官府、驻防官兵及各族商人是贸易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榷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榷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又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宋金之间的榷场制度,小商人 10 人结保,每次准许携带一半货物到对方榷场交易;还有官牙人评定货色等级,交易双方须由官牙人从中斡旋,不得直接接触,牙人从中收取牙税;各方的榷场交易商品种类也有严格规定,如战马、铜铁、硫黄、焰硝、箭笥等军用物资,一般严禁出境。

榷场满足了当时边民的日常生活之需,促进了内地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交往和繁荣。

两宋之际,虽然官方榷场的设立为互市提供了便利,但内陆地区政权分立,关卡重重,中西陆路交通常遭受多方阻断,榷场贸易也时有中断。但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在两宋时期并未衰落。不过对南迁后的宋朝而言,西北交通毕竟因为丝路沿线互不统属,一方面在经营西北陆路丝绸之路的同时,另一方面开始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曾在南泉州、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其职能专门负责东南地区的海上贸易。

北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 年)设市舶司于广州﹐以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今浙江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诸城)设立市舶司。

宋代市舶官制变化十分频繁,北宋前期,市舶司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和负责地方财政的转运使共同负责,而由中央政府派人管理具体事务。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免除地方行政长官的市舶兼职,而由转运使直接负责市舶司事务,后又专设提举官。

南宋时,各处市舶司曾一度并归转运司,或由提点刑狱司、提举茶事司兼管,但为时不长。至元十四年(公元 1277 年),元王朝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澉浦(今属江海盐)等四处港口设立“市舶司”。

宋代【榷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