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序跋纂笺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鏡光緣(徐爔)

徐爔(一七三二—一八〇七),字鼎和,號榆村,別署鏡緣子、鏡緣主人、種緣子等,室名蝶夢庵,震澤(今屬江蘇蘇州)人。徐釚(一六三六—一七〇八)曾孫,徐大椿(一六九三—一七七一)次子。幼承家學,精於岐黃,業醫,著《藥性詩解》。乾隆間,周旋於王公貴戚間。以太學生候選布政司理問,授儒林郎。著有《夢生草堂詩文集》、《曲池花影詩鈔》、《藥性詩解》等。通音律,工詞曲。撰傳奇《鏡光緣》,雜劇十九種(總稱《寫心劇》,又稱《寫心雜劇》),均存。另有傳奇《雙環記》、《聯芳樓》,已佚。傳見費振勳《榆邨徐君墓志銘》(同治十三年刻本淩淦輯《松陵文錄》卷一六)等。參見鄧長風《徐大椿和徐爔:父子醫家兼曲家》(《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杜桂萍《戲曲家徐爔生平及創作新考》(《蘇州大學學報》二〇〇七年第三期)。

《鏡光緣》,《今樂考證》著錄,現存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夢生堂刻本(《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五二冊據以影印)、嘉慶間《蝶夢龕詞曲》本、舊鈔本(《綏中吳氏藏鈔本稿本戲曲叢刊》第一五冊據以影印)。

(鏡光緣)自敍[1]

徐爔

蓋千百年來,古人所作歌行詞曲,或抒忿鬱,或達衷情,或伸悲怨,或寄壯懷,此歌行詞曲之所由作也。余幼時,質鈍多疾。至弱冠,知與功名遠矣,遂涉獵羣書。而獨於詞曲最爲心喜,寓目者不下數百家,自塡者亦有數種,如《雙環記》、《聯芳樓》,皆以自己筆端,代古人口吻,摹寫成劇,非有寄托。茲之所謂《鏡光緣》者,乃余達衷情、伸悲怨之曲也。事寔情眞,不加粉飾,兩人情義都宣泄於鏤聲繪句之間,留於天下後世,或有同心者能默鑒其情否?嗟乎!太史公謂屈大夫作《離騷》,皆從怨生。余之作《鏡光緣》,雖人異而文殊,而其怨則同也。此詞生於怨,怨生於情,情生於鏡中畫裏。鏡中畫裏,我亦不知其有何物,能使我若是之情深哉?呈諸知己,能示我以情中三昧,幸矣。

時乾隆四十有三年歲在戊戌杏月,鏡緣子徐爔自書於楓江之夢生草堂[2]

鏡光緣敍

顧詒燕[3]

情與情之相遇,豈偶然哉?在吾儒謂之“因”,在釋氏謂之“緣”。因緣投契,萬變不喻,而精神所結,竟成不朽之異聞。第天之生人,賦性各殊,用情亦異。一入於情,能使古來未有之幻境、未有之奇逢,莫不隨遇而生,應念而起,愈久愈深,愈深愈透。上而爲聖爲賢、爲仙爲佛,下而爲魔爲鬼、爲夢爲癡。祗此一情之貫注,而影逐形來,旙隨風動,亦可恍然於情之所起必有因,情之所繫必有緣,如水生波,割之不斷,如花吐香,揮之不去,一注纏綿,有莫能自主者耳。

楓江徐鏡緣,情種也。一遇李秋蓉,則情與情相感焉。燈光相引,情之因也;鏡光相照,情之緣也。更有錢凝香原情於閨中,沈世雄寄情於塞外。由是文生於情,而傳奇可作;情歸於道,而仙籍可登。雖屢遭磨折,終始不移,異地流離,死生無貳,其欲歌欲泣之神,有筆墨所不能達者。迨乎天樂一鳴,情關自闢,正如秋空月落,萬籟寂然,而天下言情之士,幾欲擊碎唾壺矣。余讀《鏡光緣》,不敢以詞曲視之,直舉人生變幻百出之情,彙而成帙,與三教因緣之旨相契合,又能操之縱之,抑之揚之,咀而味之,超而脫之,其殆情之如意珠也夫?是爲序。

乾隆戊戌仲秋三日,菡亭顧詒燕拜撰。

附 秋蓉傳[5]

余集[6]

秋蓉,吳人也,姓李氏。幼孤貧,棲尼庵中。性聰慧,通詩書,解畫。及筓,有殊色。尼利之,鬻狹斜間,抑鬱恆不自得,著《浣塵草》以見志。吳江徐生者訪之,時秋蓉方攬鏡理髮,徐顧謂:“此鏡中花也!”秋蓉笑曰:“或是鏡中緣耳。”流連竟日,出所爲詩共讀之,悽怨殊不自勝,且言失身事甚悉。徐沈思曰:“當爲若謀之。”事遽泄,攖狂且怒,匿使不復與徐通。於時扃鑰泥緘,棲禽驚客,如汧國夫人故事。而秋蓉矢志頗堅,繪《玉釵銀燭小影》,題三斷句以緘徐。徐爲白其狀於有司,有司密教邏卒偵焉,猝無所獲。秋蓉意必出,徐生倉皇擲詩草授偵者,曰:“此慘淡數行,可定厥辜矣。”獄遂定,落秋蓉籍。而狺狺者怒未息,昌言於邑曰:“秋蓉若歸徐,必將甘心焉。”會有浙人潘某者,髙姬志,贖之北游以俟徐。徐至自京,姬已沒。遂收骨,瘞五湖之旁,從其志也。徐塡《鏡光緣傳奇》,並製小隃麋,縮刻其所繪《玉釵銀燭照》於上,而徵詩焉。戊戌冬,徐生至京,爲余譚姬事,索余傳。余因撮其崖略如此。徐生名爔,字鼎和,以姬故,自號鏡緣子云。

乾隆己亥春日,史官余集撰[7]

(鏡光緣)凡例

闕名[8]

一、傳奇十六齣,比諸小傳一篇,紀其始末,故字字寔情寔事,不加裝飾,若其登場就演,另塡三十二齣,已付梨園矣。

一、此十六齣,俱止生、旦、貼三腳色所演,其餘或一偶見,則不成戲矣。此本原係案頭劇,非登場劇也。只視其事之磨折,情之悲楚,乃余髙歌當哭之旨也。

一、宮調平仄,從《九宮譜》,或依舊院本所塡。其中稍有變格,亦考諸《嘯餘》、《曲律》等書。

一、此劇初成,蒙各大人先生所賜題詞,不下數十首,將欲另刊一冊行世,茲不具錄。

(以上均《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五二冊影印清乾隆四十四年夢生堂刻本《鏡光緣傳奇》卷首)

拂塵十二絕並序

徐爔

己亥桂月[9],予南北奔馳,倦遊而返,姬妾輩置宴於夢生堂,爲予拂塵。咏歌之餘,予示以令:“每占我《鏡光緣》曲一句,合我意者免飲,否則酌以巨觴。”一姬曰:“把兩人心打合濃香一片。”一姬曰:“待把那醋漿兒掩沒你巫山岫。”一姬曰:“多情幻夢誰先覺?”其餘或有飲酒者。予至半酣,見有慧心者,因取《楞嚴》、《道德》諸經,與之翻覆講參,彼亦頗多心得。余遂口占十二絕以示之,倘有以爲當者,與我共參可耳。

天空海闊水悠悠,大覺須從幻夢求。轉眼浮生同泡影,故將紅粉作勾留。

煉性何須更煉形,金釵業裏一函經。李翱入道無多喝,雲在青天水在瓶。

端爲靈虛煉未眞,恆河沙劫到紅塵。菩提莫笑予貪色,花境禪心一樣因。

曲罷樽空奈老何?清虛一點鏡新磨。傷心卅載花間事,好付蒲團當睡魔。

溫香軟玉戀無窮,迷處偏能究色空。試問庭前花萬朶,芳英還得幾時紅?

何用勞勞羨佛仙,空嗟蝶夢誤青年。一從參破《楞嚴》後,始信仙緣卽愛緣。

行是春風心似灰,拈花一笑任含開。圓機豈是無情種?孽海波從愛海來。

莫論多情與薄情,巫雲一片任縱橫。玄心已向春風悟,異草奇葩到處生。

曉粧爭喚畫蛾睂,愛極生憐憐極悲。悲到無如雙鬢雪,鏡中語影是心知。

繡閣含酸細入微,生憎顰笑盡禪機。鷦鷯棲託無多日,我涅槃時各自飛。

自憐素性愛癡頑,敲斷雙扉月下環。一逐孤飛雲外鶴,肯教重認故鄉山?

幻境崎嶇總不平,玄門有道勸同行。玉人慢把無情咎,正爲多情極處生。鏡緣主人[10]

(《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五二冊影印乾隆四十四年夢生堂刻本《鏡光緣傳奇》卷末)

(鏡光緣)題詞

沈德潛等

戊子孟秋[11],徐子鏡緣,訪我維摩社。忽開緘、示我玉臺詞,訴當年、紅樓佳話。癸未春[12],探花吳門之下。李姬小字秋蓉者。正鏡裏花深,鬟邊玉冷,全身欲委司馬。奈崔護、重來訪天涯,盻不見、門前小桃花。有限簾衣,遮斷當年歌臺舞榭。 噫!如畫崔徽,而今眞寄崔徽畫。畫裏眞眞喚,有心人,非是假。道燭不妨寒,釵休任折,羅生莫認雲英嫁。果花遠終香,月髙仍照,相視已而相訝。念求凰、調絕冷窗紗,重飽看、文君髩雲斜。這情懷眞堪描寫,予乃囅然笑也。佛火蒲團上,且須留此,聽儂說法,勘破脂嬌粉姹。髩絲不是舊樊州,懶賦佗秋娘聲價。(調寄【哨遍】,用蘇髥體。) 沈德潛

人生不幸無過此,才子美人爲最。在孝女者般狼狽,眞不解個中意。柳絮霑泥,楊花落溷,竟作蘇臺妓。抱《浣塵》一卷新詩,小小銀鈎,泣寫秋蓉名字。 恰待得掃睂人至,翠竹碧梧相對。鏡裏紅粧,月中素影,笑問非耶是?料三生石上,因緣豈但今世? 險做出香銷玉碎。自題小照憔悴。釵腳頻敲,燭灰將燼,總是傷心淚。把斷腸花葉,教郎一一私記。(調寄【十二時】)

怨海茫茫,將此情塡作《鏡光緣》。本無可如何,淚濕青衫紅粉。更製元壁徵詩,乞海內恨人憐憫。斷腸詞何補摧殘,但屬有情都肯。 風流自古無憑準。是前因許多傷損。脈脈思量當懺悔,奠怨老天殘忍。試想今世今生,卽便今年今日,似卿卿兩箇一般,多少悲忿!(調寄【玲瓏四犯】) 蔣士銓心餘

柔情別恨最難描,譜出新聲寄阿嬌。畫棟歌塵閒燕子,湘簾舞影冷鮫綃。江南紅豆相思苦,塞北飛鴻泣路遙。一字一珠還一淚,憐余魂小不禁銷。蘊皋柏謙常熟[14]

寂寂重關晝掩紅,名花一瓣鑄青銅。澄奩底事塵應浣,腸斷清秋泣塞鴻。

露草青青宿草乾,新詞歌罷月闌干。殘香剩粉知何處?零落霜風一鏡寒。寅谷蔣泰來海鹽[15]

石帆竹嶼舊經過,廿載重逢奈老何?鏡裏秋蓉殘墨漬,夢中春塢落花多。客囊不少丹砂訣,旅館頻添《白苧歌》。畢竟輸君先挂席,金堤成後渺關河。星石馮應榴嘉興[16]

誤佔花叢第一籌,可憐風雨掩空樓。玉環有約簫聲斷,淒絕韋郎欲白頭。

塞北江南恩未涯,紅顏薄命等蟬紗。尋思一語先徵讖,色色空空是鏡花。

無限思君望遠愁,吳關不見雪浮浮。紅銷句訴琵琶恨,爲感騷人吊一抔。薇軒沈步垣嘉善[17]

鏡影匆匆悵別離,玉釵銀燭寄相思。芙蓉憔悴秋江冷,付與徐郎腸斷詞。

多少情緣是孽緣,不教破鏡得重圓。特留一段傷心事,譜作千秋佳話傳。芍坡王曾翼吳江[18]

半卷新詞結念長,鍾情千古說徐郎。劇憐兒女溫柔事,軟盡英雄鐵石腸。

鏡破釵分鴛夢殘,胥江嗚咽水聲寒。怎知無限傷心話,空博人間墮淚看。稻香錢與點震澤[19]

繡裙斜立向東風,楚閏相看總未工。可惜初逢成惡讖,鏡中花相自來空。

幽恨當筵苦未伸,淚沿紅粉濕羅巾。斷腸詞好無人續,一卷新詩有《浣塵》。秋室余集仁和

碧柳深藏小玉家,桃花塢畔夕陽斜。傷心鸚鵡空傳語,那得當年古押衙?

一曲琵琶聽未終,天荒地老恨無窮。征車迢遞關山遠,尺素驚傳塞北鴻。

殘編遺墨裹重重,想見妝臺手自封。他日《搜神》餘韻在,不知誰復吊昭容。

樂昌安得鏡重圓?聽罷新聲淚泫然。香土一抔秋草滿,至今風雨怨啼鵑。榕皋潘奕雋長洲[20]

繡戶風來逗冷烟,空題荳蔻擘蠻箋。蓬萊難覓青禽使,寥落芳心又一年。

宵分凝怨坐江樓,卷盡蝦鬚玩玉鈎。料得嫦娥同此恨,青天碧海兩悠悠。訒庵汪啓淑休寧[21]

(清嘉慶間夢生堂藏板本《蝶夢龕詞曲》卷末)


[1] 底本無題名,據版心補題。

[2]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徐爔之印”,陽文方章“鼎和”。

[3] 顧詒燕:號菡亭,籍里、生平均未詳。

徐,底本作“余”,據人名改。

[5] 底本無題名。版心題“傳”。

[6] 余集(一七三九—一八二三):字蓉裳,號秋室、秋石,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一七六六)進士,候選知縣。三十八年薦修《四庫全書》,授翰林院編修。累遷至侍講學士。嘉慶九年(一八〇四),乞歸。曾主大梁書院。工詩古文詞,善書畫。著有《憶漫庵剩稿》、《秋室學古錄》等。傳見《清史稿》卷五〇四、《清史列傳》卷七二、《國朝書人輯略》卷六、《歷代兩浙詞人小傳》卷八、《詞林輯略》卷四等。

[7]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余集之印”,陽文方章“秋室”。

[8] 此文當爲徐爔撰。

[9] 己亥: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

[10] 題署之後有印章二枚:陰文方章“徐爔”,陽文方章“鼎和”。

[11] 戊子: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是年《鏡光緣》或已脫稿。

[12] 癸未: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

恰,底本作“洽”,據文義改。

[14] 柏謙(一六九七—一七六五):字蘊皋,一作蘊髙,號東皋,一號撝庵,崇明(今屬上海)人。雍正二年甲辰(一七二四)舉人,八年庚戌(一七三〇)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乾隆元年丙辰(一七三六)、三年戊午(一七三八),連典福建試。十一年以母老乞歸,迁居常熟,主講游文書院。傳見邵齊燾《玉芝堂文集》卷五《行狀》(收入《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二六)、《詞林輯略》卷四、《國朝書人輯略》卷四、《皇清書史》卷三一、民國《崇明縣志》卷一二、光緒《常昭合志稿》卷四〇、民國《重修常昭合志》卷二〇等。

[15] 蔣泰來:字天麟,號寅谷,海鹽(今屬浙江)人。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一七七一)恩科進士,授事部考功司主事。著有《寅谷遺稿》、《寅谷詩鈔》。傳見光緒《海鹽縣志》卷一六、《嘉興府志》卷五七等。

[16] 馮應榴(一七四〇—一八〇〇):字星石,一字詒曾,別署踵息居士,桐鄉(今屬浙江)人。監察御史馮浩(一七一三—一八〇一)長子。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一七六〇)舉人,二十六年辛巳(一七六一)進士。三十年,髙宗南巡,召試行在,授內閣中書。歷官至江西布政使、鴻臚寺卿。五十八年,乞歸養親。夙承家學,肆力於詩注,撰成《蘇文忠詩合注》。另著有《學語稿》。傳見秦瀛《小峴山人文集》卷五《墓表》(《碑傳集補》卷七)、《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九六、《國朝詩人徵略初編》卷三八、《碑傳集三編》卷三七等。

[17] 沈步垣(一七三六—一八〇九):字在中,號薇軒,別署東田、退庵,婁縣(今上海)人。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一七七一)順天舉人,授內閣中書。四十六年辛丑(一七八一)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遷禮科給事中。官至京畿道監察御史。服官十四年,請終養,歷主大梁、鍾山、敬敷、雲間書院。工篆隸。纂修《楓涇沈氏支譜》。著有《牛笛草》等。傳見嘉慶《松江府志》卷六〇、光緒《婁縣續志》卷一六、《皇清書史》卷二六、《詞林輯略》卷四、《重輯楓涇小志》等。

[18] 王曾翼(一七三三—一七九五):字敬之,號芍坡,吳江(今屬江蘇)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一七六〇)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郎中。進陝西道監察御史,擢甘涼兵備道,卒於任。著有《居易堂詩集》、《回疆雜詠》等。傳見趙蘭佩輯《江震人物續志》卷一、光緒《吳江縣續志》卷一七、《湖海詩人小傳》卷二二。

[19] 錢與點:號稻香,震澤(今江蘇吳江)人。生平未詳。一說卽錢金禾,字芸儔,震澤人,以例授平魯典史。工書,能文,尤長於詩,兼通岐黃家言。著有《秦豫游草》。傳見趙蘭佩輯《江震人物續志》卷一、光緒《吳江縣續志》卷一八。

[20] 潘奕雋(一七四〇—一八三〇):字守愚,號榕皋,別署水雲漫士、三松居士、三松老人,室名三松堂,休寧(今屬安徽歙縣)人,占籍長洲(今江蘇蘇州)。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一七六九)進士,授內閣中書。官戶部主事。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一七八六),典試黔中,五十三年陞貴州司主事,旋卽歸田。優遊林下,逾四十年。工詩文,善書畫。著有《說文蠡箋》、《居易金箴》、《三松堂集》、《水雲詞》。傳見潘遵祁《西圃文集》卷三《行述》、《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一三七、《湖海詩人小傳》卷三一、《墨香居事識》卷六、《清畫家詩史》丁下、《國朝書人輯略》卷六、民國《吳縣志》卷六六等。參見潘奕雋《三松老人自訂年譜》(道光十年家刻本)。

[21] 汪啓淑(一七二八—一七九九):原名華國,字慎儀,號秀峯,又號訒庵,一作忍庵,別署印癖先生,室名開萬樓,休寧(今安徽歙縣)人,寓居錢塘(今浙江杭州)。以貲入仕,官至兵部職方司郎中。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應詔獻書五百餘種。性癖金石,蓄圖章數萬。著有《水曹清暇錄》、《焠掌錄》、《小粉場雜識》、《訒庵輯古印存》、《秋室印萃》、《飛鴻堂印譜》、《時賢印譜》、《續印人傳》、《訒庵詩存》、《酒簾唱和詩》等。傳見《碑傳集補》、《武林人物新志》卷五、《皖志列傳稿》卷四、道光《徽州府志》卷一一、光緒《婁縣續志》卷二〇、民國《歙縣志》卷七、民國《安徽通志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