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练就演讲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会讲、敢讲不是与生俱来的

巴菲特的“珍藏”

巴菲特一直“珍藏”着戴尔·卡耐基课程的证书,他自豪地对公众说:“你在我的办公室,看不到我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本科学历证书,也看不到我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但是一定会看到戴尔·卡耐基课程的证书。如果我没有完成那个课程,我的整个人生就会不同。”

大家可能不会想到,侃侃而谈的股神巴菲特,曾是个一想到公开说话就会呕吐的人。为了练就演讲力,他做过种种疯狂的事情,可是在课程的前三周,他什么进步也没有,根本拿不到作业完成后的奖励——一支铅笔。但他没有介意,更加疯狂地练习,比如站在桌子上大声讲话,甚至向南希大声求婚……在课程进行到第四、五周时,他的真诚、有趣打动了南希。巴菲特就这样“一箭双雕”,既有了未婚妻,也交了演讲作业。

我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向你保证,会讲、敢讲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最初,我的情况比“一想到公开说话就会呕吐”的巴菲特好不了多少,是个“害怕站起来说出自己名字”的人。在大学时,我为了练习表达能力,报名参加了演讲比赛。比赛中,我紧张得要死,就像被一只黑猩猩重重压住胸口,无法呼吸;比赛结束后,也完全不记得自己说过什么。然而十年后,我经常面对公众演讲,偶尔也客串主持人,在2018年做了近百场“如何练就好声音”的演讲。

我总结这些年来的改变,再次回忆起当年那只压在胸口的“黑猩猩”,意识到要成功开发演讲能力,仅凭一时的勇气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培养演讲能力的计划制定和任务分解上,尽量做细。

其次,要有一个监督机制。

再次,能够检测出是否按预先的计划执行到位了。

最后,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按预先的计划执行到位,反思方法,弥补漏洞。

烹饪美食需要食材,传播观念需要“语料”

我常常对学员们说:“想要让自己言之有物,就给自己开设一个‘语料’存折吧。就像你想要变得富有,就首先要学会储蓄,把存下来的钱用于投资。演讲的存折就是‘语料’,想要持续累积话题和‘语料’,为什么不参与社会话题开设‘语料’存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伟大的演讲者无一不注重“语料”的积累。1902年,公众演说能力已有目共睹的卡耐基当选圣安德鲁斯大学名誉校长,他为了准备发言稿,读完了以往历任校长们的演讲稿来积累“语料”,以确保自己作为名誉校长的第一次公开演讲能对听众有所助益。

听说有些互联网名人会专门收集网上的精彩段子、金句,比如马云、罗振宇、罗永浩,马云还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语料”在他们演讲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和自己苦思冥想的原创比起来,这是相对来说比较讨巧的一种做法。

2018年,我在北京主持有书知检大会,其中一位发言嘉宾是《让大象飞》的作者霍夫曼。他上台前对我说:“我以前不敢讲话。”我很好奇,即将要发表演讲的他,竟然会对我“坦白”这段“黑历史”。作为主持人的我,也为接下来的演讲效果担忧起来,所以我就问他:“那你现在讲得怎么样?为什么又开始敢讲了?”他说:“我有一个秘密的工具箱,里面收藏了让我讲得更好的工具,有的是我自己找来的,比如通过阅读,有的是我向那些善于演讲的人讨教来的,每次公开讲话时,就取出一些试用,有效果的我就保存下来,暂时没效果的就先淘汰掉,始终保持里面有一批工具为我所用。”

2019年,我作为演讲嘉宾之一,在上海参加一场主题是关于《红楼梦》的端午节文化活动,我分享的是“《红楼梦》中人如何说话”。另有一位嘉宾分享书中的人物如何过端午,他的演讲妙趣横生,这是一次成功的演讲。活动结束后,我请教他:“大师兄,你好!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你大师兄,我也想问大师兄一个问题,你是怎样提高自己演讲技巧的?”

他的回答竟然和霍夫曼出奇地一致。原来大师兄有一个演讲资源池,储存着“语料”和方法,自己悄悄地在每一次和听众互动的演讲时刻运用一两个,随后他会观察听众的反应来积累经验,就这样不断丰富和增多,也让自己的演讲更加炉火纯青。

巨轮在大海航行,需要充足的燃料;演讲者激励人心,需要足够的“语料”。要想让演讲言之有物,就要确保“语料”够用。

如何为自己开设“语料存折”呢?为了锻炼自己的演讲力,我用一分钟视频脱口秀的形式给自己开设了一个“语料存折”,我还把其中一部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上了。这个习惯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可以从日常的琐事中,发掘可以用作演讲和写作的话题。

举个例子。有次出差武汉,正在武汉大学校园中散步,有两个中学生跑过来向我推销:

“你好,我们参加了生存挑战赛,需要在没带钱的情况下,在武汉生存7天。这是我们售卖的纪念品,你可以买一份吗?”

“你们一分钱都没有,住哪里呢?吃什么呢?”

“我们卖了东西就有钱了,可以支持我们一下吗?”

“可是,这些东西并不是我需要的,谢谢!”

随后,我一边走,一边把我“不乐于助人”的经历通过微信发给朋友。我说:“刚才两个参加中学生生存挑战赛的人向我售卖纪念品,我拒绝了,因为这不是我需要的东西,估计对方觉得我冷漠。但他们只有把被人拒绝当作常态,才能真正思考清楚,什么东西是人们需要的。”随后我把这个话题扩展成了一篇演讲稿——“被拒绝,才是生活的常态”。

一次成功的演讲,唯一的标志就是让人快速地理解了你所说的话。所谓“理解”,其实也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一个人所理解的内容,经过语言表述后传到别人脑中,也许是另一个景象。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至少有四个层面构成。换句话说就是,凡是人们能理解的每个领域,都呈阶梯状地分为四层。听众对事物的理解能到达这其中的哪一个阶段,决定了我们对“语料”的选用,也决定了演讲的内容。

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分类“语料”,比如,我们可以把“语料”分成以下四种层面。

第一层,数字、规格说明、价格等。这些客观数字,只要你有数学基础,任何人都能理解。比如在2019年,中国的GDP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

第二层,人类的本能。对于冷、热、疼痛、欢愉、忧伤、开心的体验,也包含了基于本能的一些基础体验。比如澳洲山火燃烧了几个月,人们纷纷逃走,甚至连小考拉也知道要跑,要去找水喝,但它不能大量喝水。这几个月关于考拉喝水的“语料”就频频出现在演讲中。

第三层,社会生活和居住环境中共有的经验。比如吃到某种食物时感觉“美味”还是“难吃”,再比如无论是非洲人还是美国人,或是中国人,品尝同一种食物所产生的感觉。“这菜可难吃了,跟吃草似的”“原来你吃过草啊”这就是演讲中常用到的一种梗。

第四层,文化性的要素,时代的氛围等,这是最高一层。比如四十年前中国男人不敢夸女人“性感”,会被认为是低级、下流。还有“翔”字的含义十年前还是非常正面的,飞翔,多好的意境,但现在已经很少有家长愿意用这个字给孩子起名了。某个阶段我们一提到某些事情就会觉得尴尬,然而其他时候都不会这样,这就是时代、文化的因素。演讲要适合语境,说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只要稍加留心,人人都能从海量信息中搜集“语料”,储存进自己的“存折”,培养思考和演讲的感觉,“语料”可以从以下途径搜集:

第一,统计、审计等官方网站常有数字规格说明的语料。

第二,在博客、社交网络、意见领袖常撰写共有的经验感觉。

第三,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反应、体验,体会人类所共有的本能。

第四,书本、书评、影评多反映时代文化,通过读书来提高素养,为话题提供论据支持。

使用“语料”需要分析听众构成。确定了听众的构成,就能充分认识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风格走向、“语料层级”、表述策略。保留那些激起听众好感的,丢掉那些没效果的,进而不断累积出有效“语料”。

演讲,是思想产品,如果你的目标是要传播让人乐于接受的观点、见解,让人一听就感同身受的,想让自己的观点、见解成为“长销不衰”的经典款,就必须对事物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