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屈原之死不点赞
在一次文友聚会上,一位副教授言及该大学一个在考古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博士生导师因受到同行的栽赃与诬陷,一时想不开而跳河自尽。
这位“博导”地惊人一跳,在学院内引起轩然大波,那汹涌的程度似惊涛拍岸,水花箭镞般四射。惋惜者有之,愤然者有之,赞叹者也有之。其赞叹者认为这位“博导”地一跳与两千年前屈原在汨罗江一跳相似,是以死表达对邪恶的批驳与反抗,同时也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
余听罢,直性子劲儿又来了,立刻表示对这位“博导”的自戕尤其是仿效屈原的投江行为而表示了异议。
对于这位博士生导师之死,背后是否具有复杂的原因,不得而知,故不能妄加评论。但是,对于屈原之死,历史已有定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其学识渊博,所著《离骚》、《九章》、《天问》、《远游》、《卜居》、《渔夫》等诗篇,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并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式即骚体。这是屈原为我国的诗文做出的不朽的贡献,理应受到世人的崇拜与敬仰。但遗憾的是,怀才不遇的屈原,起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为官清明,举贤授能,主张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遭谗言,被顷襄王放逐,长期流浪元江流域。后因楚国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其感到满腔抱负付之东流,遂投江而死。
那么,屈原在汨罗江一跳,是英雄壮举?还是绝望时的崩溃?是壮志未酬的颓丧?还是缺乏韧的精神?余以为,应属于后者。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遭宫刑始撰《史记》,文天祥被囚高扬《正气歌》。在这里无妨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东坡与屈原做一个比较。苏东坡学富五车,文章盖世。但是,却仕途坎坷,屡遭磨难。在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在宋哲宗时,已官至礼部尚书的苏东坡,又因被罗织罪名贬谪惠州和儋州。但是,一而再再而三遭受灾难的苏东坡,面对严酷的打击,胸怀旷达,坚忍不拔,顽强不屈。请看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在处境十分险恶的状况下写的《定风波》词文中所袒露的胸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的遇难不惧、逢灾不馁的刚强毅志呀!
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为什么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下如此赞美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我们讲,项羽乌江自刎与屈原跳江而亡景况不同而境界不一。项羽乌江自刎是在楚汉之战中被韩信率领的大军击溃退至乌江,残存的将士在仅有的渡船情况下,一致请求项羽先乘船过江而他们舍身相护。项羽觉得不顾无比忠诚于他的残存将士死活而自己渡船逃脱是苟且偷生;再者他若逃至江东,汉军必然疯狂追杀,使江东众生惨遭杀戮与涂炭,将“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猛然挺直伟岸的身躯,须发飘然,炯目圆睁,傲视蜂拥追杀的汉军,面对江东,镇定自若,拔剑自刎。他的自刎,既使剩下的将士乘船保存了生命,又使江东父老免受兵燹之灾。那么,造成屈原的死因呢?故然是首都沦陷,但秦军并没有将刀夹在他的脖子上,他也没有身陷囹圄遭受难以忍受的酷刑,或者家破人亡,只是感到君王昏聩而报国无门,方一死了之。这样相较,屈原之死与项羽之死那个应该值得推崇,应该泾渭分明。
余虽然不敢冒昧妄言屈原投江是颓丧、懦弱和逃避,但也不认为他的死是壮烈、坚强与伟大。否则,“不屈不挠”和“壮志未酬志不休”怎么诠释?
屈原身遭逆境而跳江自杀,起码在文化领域带了个坏头。君不见,之后不少文人仿效之,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佐证。因此,故将拙文的标题定位《对屈原之死不点赞》。
写就于2015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