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耀
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
汪德耀(字伯明) 细胞生物学家、动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江苏灌云人 1903.2.8—2000.10.12
简历
1903年,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
1921年,考取公费留学,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求学,专攻生物学。
1925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到巴黎大学攻读细胞学。
1926年,作为中国唯一代表赴捷克都城布拉格参加国际解剖学者学术会议,并宣读了论文,获得好评,当选为国际解剖学者学会会员和法国巴黎生物学会会员。
1928年,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到法国波尔多参加国际解剖学者学术会议。
1929年,拜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与其成为忘年之交。
1930年,再次拜访罗曼·罗兰,并在其家中与印度圣雄甘地见面。
1931年10月,荣获法国国立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位细胞学博士。
1931年,回国。
1932—1941年,先后历任北平大学生物系教授、北平研究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生物学系教授、西北联合大学生物系教授等职。
1941年4月,创办中国第一家地方性研究机构“福建省研究院”,任院长兼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3年后,出任厦门大学教授并先后兼任生物系主任、理工学院院长、代理校长、校长、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全力以赴进行学校建设,将3个学院9个系扩大为5个学院19个系,其中理学院的海洋学系,工学院的航空工程学系,商学院的国际贸易学系和法学院的南洋研究室为国内首创。
1963年,受聘兼任中科院遗传所研究员。
1985年11月,被法国尼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00年10月12日,病逝。
成就与贡献
汪德耀获得博士学位后,导师万特倍尔教授和马哈博士希望他留在法国继续和他们一起从事研究工作。法国著名的罗斯科夫(Roscoff)研究所也以优越的条件聘请他到该所工作。就在这个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了,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在法国的优厚待遇和优越条件,忍痛割断与法国女友的感情,于1931年11月底,从巴黎经马赛乘轮船在海上颠簸三十五天后回到了祖国。
从1947年到1949年,全国学生运动澎湃,汪德耀所在的厦门大学也不例外。当时教育部部长朱家骅三次给汪德耀下“亲启密令”,要汪德耀限期解聘王亚南,开除几十名进步学生,汪德耀却多方为他们开脱、辩护,拒不执行命令,保护了一批爱国人士。
从20世纪50年代起,汪德耀就一直参与制定中国细胞学的发展规划。从60年代起,他和他领导的科研组承担了有关细胞器结构和功能以及核质相互关系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汪德耀在动植物细胞液泡系的演进规律、液泡系与高尔基体的相互关系、细胞质基本组成成分和动物细胞非有丝分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他根据福建沿海贝类养殖特点研究出牡蛎人工授精、育苗和大小牡蛎人工杂交的成果,解决了中国养殖海产贝类幼苗紧缺的问题,为发展福建省的海洋养殖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荣誉和社会兼职
· 荣获法国巴黎大学诺贝尔奖奖金获得者Berthlo的国家科研优秀成果奖
· 主编的《普通细胞生物学》一书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 合著《膜分子生物学》获得第十届“中国图书奖”
· 农工民主党中央咨监委员会常委
· 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 福建省政协常委
著作
· 著有《普通细胞生物学》《膜分子生物学》等;
· 发表《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组成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