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现代推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推拿的基本治法

推拿是中医学外治法,它不同于针灸和药物,但其基本治法,也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依据,不外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气血复归于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又提出:“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

推拿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病的一种疗法。其治疗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①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②被刺激的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因此,临床上衡量其治疗效果,不能单纯地以手法和量或者以部位和穴位衡量和确定。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推拿治疗作用也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法,分述如下。

一、温法

温法适用于脾、胃、肾的虚寒证。它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等手法,用较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操作,在每一治疗部位或穴位上连续作用,时间稍长,病人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温法有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如在腹部的中脘、气海、关元和背部的肾俞、命门、脾俞、胃俞施以按、摩、揉、擦诸法,以缓慢、柔和、有节律的动作治之,有温经散寒的作用。治疗后患者会感到脏腑、治疗的部位有温暖舒适的感觉。

二、通法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即行气血,通气机,适应于经络不通之病。《素问·血气形志》:“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指出了按摩能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临床治疗时,手法要刚柔兼施。《厘正按摩要术》上说:“按能通血脉。”又曰:“按亦最能通气。”故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

三、补法

补法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培补元气、强壮肾阳的作用,多用来治疗脾胃虚弱、气血虚亏、阴阳失调、精气失固、肾气不足而引起的疾患。《素问·调经论》云:“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说明了因气不足而致病者可用推拿的方法补气,使精神得复。如脾胃虚弱,气血双亏者选用腹部的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及背部的脾俞、胃俞等部位和穴位;肾气不足治疗时,可在命门、肾俞、志室用一指禅推法或擦法,再用摩法、揉法、按法治疗腹部的关元、气海,从而起到培补元气,以壮命门之火的作用。

四、泻法

泻法多用于下焦实证。因结滞引起下腹胀满和胀痛、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均可用本法治疗。临床可选用腹部的神阙、天枢、尾骨部的长强等部位和穴位,用一指禅推法,摩法等。施术力量稍重,频率由慢渐快。阴虚火旺,津液不足,大便秘结者用摩法顺时针方向在腹部轻柔地摩擦,起到通便而不伤阴的作用。

五、汗法

汗法是发汗、发散之意,使病邪从表而解。通过手法作用后,达到发汗解表、祛风散邪的目的与效果。《素问》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汗法大致适用于风寒外感和风热外感两类病证。对风寒外感,治疗的部位和穴位是颈项部的风池、风府、大椎,肩部的肩井,背部的风门、肺俞,手部的合谷、外关。施术手法挤压类、摆动类手法中的一指禅,按、拿、揉等法。刺激性质先轻后重,用力先小后大,逐渐加强刺激。风热外感则轻松柔和,频率加快。施术时,病人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自愈。故金代张从正把推拿列为汗法之一。

六、和法

和法有调经脉,和气血,扶正气,驱客邪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和,枢机不利,经络不畅的肝胃气滞、月经不调、脾胃不和、周身胀痛等半表半里证。治疗时通过手法和经络穴位等的作用,可达到气血调和,表里舒通,阴阳平衡的目的,恢复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在临床应用中“和”法又可分和气血,和脾胃,疏肝气等三方面。和气血的方法有四肢及背部的、推、按、揉、搓等或用轻柔的拿法治疗肩井等方法;和脾胃,疏肝气则用推、摩、搓、揉等手法在两胁部的章门、期门、腹部的上脘、中脘,背部的肝俞、脾俞进行治疗。

七、散法

散法的主要功能是活血散瘀、消肿散结,行气导滞。它适用于外科痈肿、气滞胀痛、癥瘕积聚等证。临床多选用发病的部位,以推、摩、揉、搓、缠等法治之。《内经》曰:“坚者消之,结者散之。”因此,对脏腑之结聚,气血之瘀滞,痰食之积滞,应用散法可使气血得以疏通,结聚得以消散。临床气郁胀满,则施以轻柔的推、摩之法;有形的凝滞积聚,可用推、摩、揉、搓等法,频率由慢转快,可消结散瘀。

八、清法

清法能清解邪热,用于热实证、虚热证。临床选取背部督脉、腰部和阳经,施以轻重并用,快慢相兼的推法和擦法,达到清热除烦的目的。《内经》云:“热者清之”,这是热性病的治则。病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在血分者当治以清热凉血;虚则滋阴清火,实则清泻实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