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逢其时的周公旦
话说,武王死前就听取了他的弟弟周公旦的提议,让商朝的旧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并尽力争取他们当中有影响的人成为伙伴来领导殷商旧人。这种怀柔的政策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消解了很大一部分敌对情绪。
接着,病重的周武王在临终前就决定要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弟弟姬旦——也就是周公旦,并且很坚定地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直接做决定。
谦虚低调的周公泣涕不止,一直不肯接受。于是后来大家决定,由周武王十几岁的儿子继位,但在其成年以前,由周公旦摄政,全权处理国家事务。
周公为什么要哭呢?我猜一是舍不得自己的哥哥死;二是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一大堆,其实他也有点头疼啊!
哭也没有用,哥哥周武王还是死了;头疼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从那一刻开始,整个周朝的命运就交到了他手里。也可以说,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都交到了他手里。
在周这张白纸上,他能画出怎样的图画?是依着商朝体制照猫画虎还是另起炉灶全盘格式化?他那时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此后数千年的体制走向,虽然很难,但可喜的是,他选择了后者。
当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可以说,在那一刻,是周公旦拨动了中华文明的时针,滴答滴答,从此再也没有停过。
我们来看看他都做了哪些关乎千年的改变。
其一,人本思想和伦理文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掌握政权的周人怎么才能说服天下人自己做老大是合理合法合情的呢?换句话说,你革商朝的命,合理性在哪儿?你掌握政权,合法性在哪儿?你又不是殷商人的血脉后代,如今继承大位,哪里合乎情理?
这是周公执政后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周朝的根本,不可回避,必须回答。
周公旦思来想去,翻来覆去,只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答案:天命!
是的,天命当年曾经将天子之位赋予了商人,但现在,它偏爱周人。
周公在官方回复以后,暗暗地想,哦,按照这个逻辑,原来天命也是靠不住的啊!那是不是有一天,上天又突然偏爱别的部落而剥夺了周人做天子的权力呢?
思来想去的周公旦吃了一惊,既然天命靠不住的,那就还是得靠人——这就是人本思想的起源!不过这个“人”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执政者本身。虽然如此,从商朝依靠神权到周公旦以人为本,确实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第二个问题来了,如果治理天下要靠人,那这个人应该怎么做呢?
周公旦给出的答案是“德”字!德的古字是“惪”,意思是执政的人自己先要把心放直了,不能有偏私。然后以一颗不偏私的心去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后人在商朝的文字里并没有发现这个“惪”字,可见商以前确实没有德治。那时候都是天负责任,从周公开始才是人自己负起责任,自己治理得好,天就降福给你,自己治理得不好,天就降祸给你。——德治自此成为华夏历史几千年各朝各代优秀统治者追求的目标。
小结来说,殷商靠神权,周公旦就以人为本;殷商靠刑罚,周公旦就以德治国。从神治到人治、德治,人治成了正统,于是神权就落到旁门,宗教文化开始变成了伦理文化。而这,正是中国为什么一直没有宗教的原因。
很多外国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就觉得很奇怪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可以过一种完全没有宗教的生活?因为中国人早在周公旦时候就开始靠自己,靠人治理国家,不能满足的超额欲望就说服自己放弃,意欲向内追求内心的平静,这一直是华夏文明的内核。
其二,建立起华夏文明的中心。
西周的都城开始是在镐京,也就是西安附近。可是周公东征之后,国家的地盘扩大了,周公觉得都城距离那些新近占据的领土太遥远了,于是建议周成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为什么是洛邑呢?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圆圆的天盖在方方的地上,诶,还留出了四个半圆形,这就是四海。——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四海。而这个方的地上应该有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与天的正中心相对的,天的儿子就该居住在这个中心点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天的儿子有什么事情要跟天商量、祷告,这下就方便多了!以那时候的国土范围而言,这个中心点就是洛邑。
从陕西西安到河南洛阳,可以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这一带开始成为华夏民族的政治中心。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隋朝和唐朝一样都是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宋朝的都城是汴京,也仍然在这条东西线上;直到明朝,朱棣才把京城搬到了北方的北京。
可以说,正是从这时候起,陕西、河南沿线,包括毗邻的山东、山西、河北,成为华夏民族的家。凡是在这个家居住的,都是中国人。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政治和文化概念。其他的,不管你是居住在西边东边的、北边南边的,都是外族。外族想入主中原,要么你有本事天下一统,要么就要“变夷为夏”,也就是被华夏民族同化。
这个华夏民族的大家,这个华夏文明的根,是从周朝开始奠定的。
有人说,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阶段,好比孩子三岁以前,还不能自己走,只能摸爬滚打;殷商呢,好比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少年时代,还是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叛逆得厉害,总是捅娄子;到了周,我们这个民族开始变得成熟沉稳,有了干事的样子。但他也确实干出了一番大事,并就此拨动了华夏文明的时针。
其三,礼乐制度。
其实礼乐并不是周公的发明,周朝之前的夏和商也有,但不同的是,礼乐在之前是形式,是哀伤或幸福的表达形式。而从周公开始,礼乐变成了制度。
礼的实质就是秩序,比如说,天子坐的车是什么样的,大臣的车是什么样的;参加祭祀的时候,谁站在哪儿;上朝议事的时候,谁位列最前排等等这些都是由礼来规定的。在夏商用来处理人神关系的礼到周朝变成了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制度,人际关系,包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在这个社会的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尽好自己的本分,好比是一部大机器中若干的小零件,只有每一个零件都运转正常了,国家这部机器才能良性运转。
这就是礼制,也就是我们说的礼仪之邦的礼。礼制用于治理国家,就是礼治。用这样的礼制来教化人,就是礼教。
那“乐”是什么呢?
乐是用来为这样的礼润色的,或者说,增加理解、安抚心灵的。在音乐中,每一个音都是不同的,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可正是它们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才奏出了好听的曲子。本来尊尊卑卑、看起来高低不同的秩序就像这些音符一样,合在一起才能奏出和谐的乐曲。
这就是周公的礼乐,也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开端。
其四,大封建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
前面说过,周武王打殷商的时候,东夷莫名其妙地冲在前面当了炮灰,在周朝最终得到胜利果实的时候,东夷肯定很不开心了,凭什么先上的是我们,享受胜利喜悦的却是你们?东夷不满!
原有的殷商旧人有一部分得到了安抚,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本来距离远、三心二意的部落没有得到好处,也很不满!
周武王死后,作为老四的周公旦当了执政王,凭什么?老三管叔也很不满!不仅不满,他还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以及东夷部族反叛周朝。这个管叔是不是真傻啊?不管怎么说,周朝也是你们姬姓的天下啊!肉反正是烂在一个锅里嘛!
没办法,周公只好发出诏命,率兵东征。如果说当年牧野之战端掉了殷商的总指挥部,那这次周公东征才真正扫清了所有的外围势力。三年东征,灭国达五十多个。自此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它已经成为东至大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这么大的地盘,怎么管理呢?分封建国!
具体是这样的:周公按照各种关系排出有军功、有血缘、有大小先后的顺序,然后把周得到的天下大分N块,分别建立宋国、鲁国、卫国、燕国、晋国、齐国。其中建立宋国和卫国,都是为了对付殷商旧部,分而治之;而其他三个国家分封给自家兄弟,主要是考虑边防前沿;齐国是分给周人部落的大姓姜氏的。一句话,不太放心的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比较放心的为国家驻守边关,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也备以大礼。加上后来分封的,周公先后建置了七十一个封国,其中受封的包括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
就这样,周公通过分封建国,瓦解了殷商旧部,安抚了自家兄弟,酬劳了功臣盟友——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邦国制度,相当于现在英美的联邦制度。
看着大家都高高兴兴到自己的封地上当王去了,身在洛阳的周公还是很不放心啊,他拉着鲁国国君,也就是自己儿子的手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经很高了。可我还时刻注意勤奋俭朴,谦诚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希望你到了鲁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气凌人啊。
不同的人不同的叮咛,交代了又交代,他目送着大家一个个离开了京城。诶,又想起来了,这些世袭的国君有那么多儿子,到时候可别为了继承尊位的事儿给打起来,于是周公旦赶紧又规定了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由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尊位。
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虽然帝位的争夺从来都是血雨腥风,但嫡长子继承制确实也免去了多少骨肉相残!
其五,井田制。
农业文明时期,这么多的邦国,这么大的天下,怎么耕作呢?周公推出了井田制。就是每一个邦国,先把所有的土地划成九等份,中间的一块叫作公田,其他八份都是私田,私田分给不同组别的民众由其负责耕种。但是,人们在耕作私田之前,必须先把公田耕作好,公田的所有收入用来进行公共开支!
这样的安排是不是很棒?
虽然井田制在后来的秦国被商鞅变法所破坏 ,但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这个根本的土地制度保证了农业的有序进行,也保障了周朝800年的基业!
从礼乐治国到大封建、从以德治国到井田制,他一个人面对一个天下,下了一盘好大的棋!
他勤恳努力、智慧超群、运筹帷幄,执政七年,不仅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还给后世的中国留下了很多可供借鉴的制度模型。华夏文明的时钟由此开始旋转,再也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