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化名人小传(品中国古代文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老子之谜:历史上有几个老子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国苦县人(为什么会有这么苦的地名呀),生于春秋末期,是孔子的前辈。曾经跟随商容学习。20岁的时候,他就开始担任周王朝图书馆的管理员。

一个喜欢看书的年轻人碰到一个书的宝藏,剩下的,除了进步进步,真不知道还能有什么?有时想象老子坐在一大堆藏书中废寝忘食的样子,就好像听到了黄瓜在夜间生长的声音。那种奇妙的声音,没有在夜深人静时躺在黄瓜架下面安静聆听的人是不会知道的,就像那些同样在图书馆工作却一直没有跟书做成朋友也没有成为老子的人一样。

老子的幸福时光过得飞快,转眼16年就这样平静安稳富有地过去了。

那一年,因为权贵排挤,老子不得已辞去管理员职务——真不明白一个图书管理员竟然也会被作为权贵斗争的砝码!可以想见那时候高层的政治斗争是有多激烈!没有了正式工作的老子游啊游,游到了鲁国。恭喜你答对了,就是孔子所在的鲁国!就是在这里,老子碰到了孔子。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老子为一个老朋友主持葬礼,估计就是主礼嘉宾那种,没想到主人家推荐的助葬人就是孔子!嗯,也就是说,孔子第一次见老子,是以助手的身份出现的——当然,那时候才17岁的孔子还没有去当大司寇。17岁的孔子碰到了37岁的老子,不知道当时的天地有没有震动几下?不过抬眼望去,电光火石肯定是有的。

17岁的天生高智商的孔子有可能不抓紧机会像老子这样的大家请教吗?

不可能!

对,这就是孔子第一次问礼于老子!

两个宇宙超级厉害的思想家之间的切磋,真想搬个小板凳乖乖坐在一个小角落唰唰地做笔记啊!

五年后,没想到另外一个权贵又喊老子回去做图书管理员。去不去呢?去!不是看权贵的面子,是看书的面子啊!

就在老子第二次入图书馆工作的这段时间,26岁的孔子经过洛邑,再次问礼于老子!

遗憾的是,老子在此工作10年后,因为他负责管理的典籍被一位王子带去了楚国,然后他就被罢免了!由此可见,周王朝对于图书管理还真的是很严格啊!一个重视典籍文化的朝代应该好好延续下去的吧?

然而不是!

大时代的车轮已经轰然而来,在周王朝护佑之下日渐强大的诸侯国已经目露贪婪之光,以下犯上的行为从试探变成频发,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感觉蔓延开来。

第二次离职的老子,在图书馆已经泡了26年。从天文地理到人类历史都已烂熟于心的老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氛围中敏感思索的老子,安静地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无语,默然,做宇宙撒向天地间的一颗小棋子。

就在这段时间,51岁的孔子第三次赶到老子身边,向他问礼。这时候的孔子正在属于自己的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估计跟老子请教的都是如何治理国家的施政问题吧。老子虽然没有真刀真枪做过业务工作,但是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他从书上看到的、理解到的、总结到的,已经是超越具体历史阶段的大道了。另一面的证据是,如果老子没有两把刷子,孔子这样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怎么会一再地去找他请教?51岁的孔子从山东走到湖北,也是不容易呢!

公元前485年,86岁的老子看着不断衰弱的、一直在走下坡路的周王室,他深知一切已难以挽回,于是带着平静的心情离开故土,骑青牛出函谷关,此后世人就再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这是不是顶级的那种哥已不在江湖很多年,江湖上仍流传着哥的传说?

好,小结一下:按常规的记载来看,老子比孔子大20岁,这一点似乎一直都是确认的。可是与高人老子相关的很多事情,只要你有胆往前走一步去细究,就会立刻进入一个扑朔迷离难分真假的混沌世界,让人忍不住直挠头皮……比如说:老子是不是真的比孔子大这件事,对啊,就是一个简单的年龄问题,就够让你喝一壶的。

好,我们假设老子真的比孔子大。如果是这样,那么《老子》一书应该更早,孔子在其晚年编撰的《春秋》则应该晚一些。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直说孔子是华夏历史上私人著述第一人而不是老子呢?

还有一个疑问是,如果《老子》更早,为什么汉以前从无道家之说?儒家、墨家在春秋时期同时盛行并曾以“孔墨”并称,到战国孟子之时,思想界出现了以孔子之学、墨子之学与杨朱之学鼎足三分的状态,孟子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依然未见“道家”身影。但被划归为道教学派的杨朱在此时确实已经出现了。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老子之学,盖杨朱之学更近一层;庄子之学,则更进二层也。”意思很明确啊,老子是把杨朱的思想更进一层,庄子呢,是把老子的体系更进一层;你看,具体来说是这个样子的:

杨朱最著名的观点是“轻物重生”。在他眼里,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即便拔下一根腿毛以利天下,杨朱也坚决不肯干。但即便你自己不伤害自己,外界总有很多危险时时刻刻会伤害到你,怎么办呢?对此,杨朱的对付办法就只有一个“避”字。

老子却彻底打穿杨朱的说法,提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连身体都没有了,还害怕有什么伤害吗?

到庄子,则更进一步,提出“齐死生,同人我”,也就是说,不以害为害,害就真不能伤我。

照此,老子是将杨朱之学更进一层,也就是说老子还在战国时期的杨朱之后了?老子在战国,那么春秋时期的孔子自然比他大啊!

这是真的吗?

慢,且慢,我们去找找看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西汉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说过一句话:“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意思很清楚,道家有吸收儒家、墨家的长处。那么道家确实是在儒墨之后了?

等下,我们还是再来看一下道家第一次在思想界崭露锋芒是什么时候?

就历史的实际情况而言,黄老之术作为时代的主潮流,确实是在战国时期到汉初这段时间,它先是在战国之一的齐国大行,后来又被汉文帝、汉景帝重用为治国之术,更是因此创造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

综合以上线索看来,道家在儒家之后,似乎确实有很多证据啊!但是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更严重的问题来了:老子是战国时代生人,那么春秋时期的孔子当年问礼的那个周朝图书馆馆长老子到底是谁?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两个老子?我们试着到司马迁的《史记》中去寻找答案。

《史记》关于老子是这样记载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老子就是李耳,也就是老聃。看起来很确定,但后面的人物故事呢,却显得很不确定。“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又出来了一个老莱子,老莱子是老子的别称吗?司马迁也显得很不确定。

老子、李耳、老莱子,还有老聃,到底是几个人?

刘汝霖先生在他的《周秦诸子考》中曾经说过,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老子的传记,其实首尾是历史,中间是神话。老子,也就是老聃,真像是一个神而戴了人的帽子,穿了人的鞋子。

刘汝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的观点似乎是,老子就是老聃,也就是老莱子,老子其实是传说中的神,而李耳并不是老子。他是一个现实版的人,因为他以《老子》为教材教导弟子,是战国时代“老学”的首领。他自己又是个隐君子,为人低调奢华有内涵,不太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于是人家以为他就是老子。他呢,也不做特别说明,所以以讹传讹。

那好,如果老子是传说中的神,《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到底是谁写的?孔子拜见的又是谁呢?

你如果去百度“老子”,会看到这样一个传说: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漂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哎呀呀这传说,真是像模像样的呀!

感觉好迷惘,感觉迷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还有人说,老子是神不是人,又有人说,他其实是道的总称,他曾经幻化成无数形状来到人间:世界太初之后,又有太始时代、太素时代、混沌时代。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就是传说中的老子)下为师,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

……

太连之后,伏羲诞生,由此中国历史上开始了三皇五帝的传说。此时老君下为师,号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

自伏羲时为郁华子以后,老君在时间的演进中也产生了种种化身: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感觉老子好忙啊!不仅不同的时代化身为不同的人,有时还可以分身为不同的人!

按照这一种说法,也就是说,老子曾经化身为人在周朝图书馆工作的那段时间,那时候遇到了前来请教的孔子。并在化身这一世的结尾之时,留下了《老子》这本书。

那么是不是在战国时代,他又化身为李耳,用自己前世创作的《道德经》来教化弟子?

信息量太大,感觉已经深度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