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他们是唐诗盛宴的开启者
在这几位文学天才问世之前,当时的诗风都是追求音律精细,对仗工整,辞藻巧艳。内容差不多都是吟风颂月,非常小资。这种文风盛行于齐梁年间,也被称为齐梁体。初唐初期,玩这类文字最厉害的是上官仪,也就是高宗时期的宰相,他因为写得一手“绮错婉媚”的宫廷诗,还博得了一个上官体的美誉。但是,这类文字就好比清晨的露水,划过夜空的流星,有诗影,却无诗魂。
当诗歌不能够植根于生活,诵读它的人,感受不到一脉相承的感同身受,那它的命运也如浮萍一样找不到根基。在这个时候,初唐四杰的出现,就是为几乎要奄奄一息的诗歌,注入了血液和灵魂。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知音与之矣,知己从之矣。
这是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对王勃的赞美,他指出,首先是王勃提议改变“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上官体,诗歌不能只限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它的生命也应在江河海川、边塞大漠。最重要的是,诗歌应由心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对于王勃的提议,卢照邻热烈响应。他们两人曾在蜀州有一段相遇的缘分,估计赋诗的时候,就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并因为心意相通互为知己了。
看来,四杰其人,即使未曾深交,但彼此都是心意相通。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得贵族式的齐梁体逐渐式微,磅礴大气的唐代诗歌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命运并没有对天才有多少厚赏。在一般人看来,杨炯这一生,与他的才华相比实在黯淡无光。即使如此,他居然还是四杰中混得最好的一个。多年以前,当四杰名震天下,并齐聚京城的时候,号称善于相面的裴行俭就说过这样的断语,士所以致远,当先器识后才艺,王勃等人,虽有文华,但个个浮躁浅露,绝非享爵禄之器!有人问他们之后的仕途究竟会走到哪一步,裴行俭认为,看起来杨炯还是比较沉稳低调的,但也就是个县令吧。而其他三人,恐怕死不得其所。
裴行俭是当时的吏部侍郎,更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大人物。他对四杰的印象既是如此,可以想象四杰在当时社会上被认知的程度。虽然名满天下,得到的尊重和爱护却少而又少。他们因恃才傲物、行为不羁而备受非议。才高位卑、名大官小的矛盾和愤懑,整整贯穿了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