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地扎根于你脚下那片热土——致杨华方
我常常这样想:在我们的文学作者队伍中,为什么有些人起点很高,可谓“一鸣惊人”,却好景不长,有如昙花,一闪即逝呢?而有些人起点很低,却能如矮子上楼梯,步步登高呢?个中的奥妙又在哪里呢?
前些日子,我们一家人外出,几天后回来,阳台上几盆开得正艳的花全枯竭了。我顿时悟到了什么。
物质世界里的花草,缺少养分就会枯竭;精神世界里的花草——文学,缺少养分,不也同样会枯竭吗?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土壤;人民群众,是作家艺术家的母亲。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里,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养料,艺术的花朵才会越开越艳。
为了使作家们更好地走向社会,使社会生活之泉更快地涌进作家们的心底,那一年,在省委领导同志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作家企业家联谊会。这一下,使我结识了许多的厂长、矿长、经理,也结识了许多的活跃在工矿生产一线的工人业余作家。
我们就这样成了朋友。
于是,许多关于你的故事,就进入了我的心底。
好运并没有钟情于你。正当你渴望文化、需要知识的时候,“文化大扫荡”的年代来了。想读书的你没有书读。你便来到父亲工作的国药店里,翻阅他收购来用做包装纸的废旧书刊。那个悲哀的年代里,茅盾、老舍等著名作家的书,都被当作垃圾一样扫到这里。而这对于你,却是意外的收获了。这些文学名著如同乳汁,滋润着你最初的文学幼芽。后来,你迷上文学,还有那两位已经取得文学成就的哥哥——容方和艳方,又成了你看得见的偶像。于是,你和文学便深深地结缘了。
我想,这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充满曲折的、却又是极富色彩的生活道路。你下过乡,做过知青。那些知青生活,每一天都有一个故事啦!后来进了“湘钢”,当上了铁路工,一直泡在火热的生活里。你把文学的根,深深地扎在你脚下的这片土壤里,拼命地吮吸着生活的乳汁。
你虽然闯进文学的殿堂比较早,但文学创作的起点并不很高。最早的作品是七十年代写的一个花鼓戏剧本,后也写诗歌,写散文、也写报告文学,有的还被省里的报刊发表了。这无疑对你是一种鼓舞。后来,你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一篇散文被《人民日报》选登了。这年年底,你被组织看中,调到了《湘钢报》任副刊编辑。
一份天资,一份勤奋,不脱离生活、不脱离人民,就能使自己的事业,如矮子爬楼梯,步步登高。这些年来,你做过公司党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又出任了厂报社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常常有新的步子和新的设想,工作都干得很出色。业余创作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收入这本集子里的四部中篇小说,就是一个明证。
我过去也是一个工人业余作者,现在仍然坚持写工矿生活的作品。我们这些工人作者碰到一起的时候,常常发牢骚:工矿生活太枯燥,太干巴,写不出“味”来。不像农村生活,有色彩,有风光,乡情民俗突出。读完你几个中篇,我细细地想了想,似乎悟到了一点什么,明白了一点什么。
我悟到了一点什么,明白了一点什么呢?
文学即人学。工业、农业、城市、乡村生活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要写人,都必须写好人。一部令你激动的成功的作品,读过之后,留在你心里的,固然有作品中描绘的那绚丽多姿的风光,那富于情趣的民情乡俗。但是,更多的,恐怕还是使你爱、使你恨的活生生的人吧?
你是高明的。你把你的笔墨,毫不吝惜地用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刻划上。精心设计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巧妙地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人们渴望爱情美满,家庭幸福。可是现实生活里,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又有多少呢?你那敏锐的目光,洞察到了这一点。例如《双丝网》中的荷英,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却不能和自己相爱的人生活,嫁了一个很丑的癞子;《丝丝花》中的厚子,找叔叔为父母报仇。找了十多年,找到叔叔后,叔叔却和自己争一个未婚妻;《松叶和他女人》中的松叶,他要报仇,自己爱得如痴如醉的女人的父亲,竟是杀父仇人;《杨柳堆烟》是一部现代生活气息较浓的中篇,一个有志于改革的青年庆哥,却被自己的好友二宝算计,连他的女朋友二宝也想打主意,没想到最后是偷鸡不得失把米,未婚妻怀上自己的骨肉和人家结婚……由于人物关系设计得这样的微妙,就为挖掘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拓展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个人物便在作家笔下鲜活有神了。
从你往日给我的信中,我得知,这些中篇小说里的人物,现实生活里是有原形的。这是生活赐予给你的呀!
深深地扎根你脚下那一片热土吧!这样,你的文学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原载《文艺报》199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