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校长”
我终于走进了这个又宽阔、又狭小的世界。
这年7月,我来到“大跃进”兴办起来的涟源县杨梓铁厂。这里,绕着山脚,耸立着长长的一排土高炉。公路上,那些刚刚从农村里走出来的青、壮年汉子,拖着装满焦煤、铁矿石的胶轮板车,川流不息。到处尘土飞扬,到处热气腾腾。
这是一家县属小厂。厂子里无论干部还是工人,都是一夜之间从农民变过来的。对要求进厂当工人的社会青年,没有涟源钢铁厂那样苛求。劳资科的一位跛脚干部,面试了我一番,便收下了学校开给我的户口迁移证和粮食证。
厂党委书记姓刘,他原是一个公社党委书记。他把我喊到他的房子里,同我进行了这样的交谈:
“工作安排问题,劳资科和你说了吗?”
“说了。”
“你知道为什么要你到修理站去吗?”
“……”
我不知如何回答他好。老实说,当时,我这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受到厂党委书记的接见,是感到非常荣幸的。心里,也莫名其妙地生出一种惧怕感,嘴巴子说话也不那么灵活了。
“我们厂目前只有两辆汽车。运矿石,拉焦煤,主要靠那种胶轮人力车。这个修理站,就是负责全厂胶轮车的维修工作的。而目前修理站的两个修理工,老的,是一个富农分子;年轻的,是一个地主伢!组织上派你去,希望你尽快地把技术学到手。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阵地呀!懂吗?”
我点了点头。我似乎懂了,又似乎没有懂。
我来到了这个修理站。每天的工作,是为他们两个老修理工递工具。或者,他们把车子修理好了,我拿着气筒,为这些修好了的车子打气。我感到自己的力量太少了,怎么能够把这个“阵地”夺过来呢?
不到一个月,我找车间主任“磨嘴皮”,终于离开了修理站,到翻砂房当翻砂工学徒了。我的师傅姓王,是一个做了几十年工,且有一手过硬技术的老工人。他是从一个老厂子调来支援这家新厂子的。他的家乡,离我的家乡很近,只有十多里路。而这家厂子,离我们的家,有五十多里路。
我到翻砂房不久,王师傅派我到他家里去一趟,为他挑一点东西来。“徒弟徒弟,三年奴婢”。师傅派我去,我能调皮吗?
我去了。
十五岁的孩子,挑五、六十斤担子,走五十多里路。回到厂里时,我全身都象要瘫痪了一样。然而,我心里很高兴,我毕竟为自己的师傅做了一件事!师傅是看得起我,才派我到他家里去挑东西的啊!
我到厂的第二天,师傅的爱人从家里来了。上班的时候,师傅好象有话要对我说。半天,他还是没有说出来。我心里象打鼓,不知师傅要对我说什么。直到快下班的时候,师傅才吞吞吐吐地说:
“小谭,师傅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一样。你要,拿就是。不过,要对师傅说一声。”
“师傅,我、我没拿你的什么东西呀!”
“你昨天挑来的那担东西,我爱人来后清点了一下,少了几个鸡蛋。”
“……”
我全身的血液都往脑门顶上涌!天啦,怎么这样冤枉我!我远山远地为你挑来这些东西,水都没有喝你一杯还不算,你却诬我拿了你几个鸡蛋。你怎么这样没有良心啊!
那天,我真不知自己是怎么离开车间的。我踉踉跄跄地来到商店,摸出上午领到的一元六角钱工资(我当时每月十六元学徒工资,扣除伙食费外,可剩一元多钱),买下了一瓶葡萄酒。然后,又踉踉跄跄地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这家刚刚“跃”起来的铁厂,没有建工人宿舍,也没有建办公室,全是占用当地老百姓的民房。我住在一个老婆婆的一栋砖房的楼上。那楼上原先还住了几个人,后来他们先后溜回去了,再也没有来。整个这层楼上,实际上只住了我一个人。
我爬到这楼上,打开瓶盖,捧起酒瓶,仰起脖子,大口大口地喝着这葡萄酒。不一会,这瓶葡萄酒就下肚了。
我一头栽倒在床上,渐渐地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醉了。整整一天一夜才醒来。酒醒了,我的脑子也清醒了。我感到,世界上的滋味儿真是太多了。我尝到了做人的又一种滋味。这是一种被人误解的滋味,这是一种遭了冤枉、受了委屈的滋味。这时候,我冷静地想,师傅绝不会无中生有地冤枉我,鸡蛋肯定是少了几个。那么,是怎么少的呢?从他家到厂里的这五十多里路中间,要经过两道河,过两次渡。是不是在过渡的时候,担子放在渡船上,被同船的人摸去了几个鸡蛋呢?这是很可能的呀!
我后悔了。后悔自己为什么这样懵懵懂懂地买一瓶葡萄酒,几口几口就喝光。多险啊!要是就这样报销了,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喝酒了。一口也不喝了。第二个月领到一元多钱工资的时候,我到书店买了一本书。那是长篇小说《红旗谱》。接着,我又买了《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踏平东海万顷浪》……这些书,把我带到了一个新的天地。我惊异地感到:原来在这个世界之外,书本里还有一个美妙的世界啊!
我的业余生活充实多了。我不仅迷上了书,而且迷上了笔。开始偷偷地学着写一写、划一划了。写出来的东西,不敢送到厂里的墙报上去发表。于是,我就在自己住的那栋破旧的楼上,用旧报纸糊了一面墙,办了一个墙报,取名为《钢花》。有时一个星期办一次,有时两个星期才办一次。这张墙报的编者是我,作者是我,读者也只有我。我常常面对新“出版”的墙报,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在一种无法形容的欢乐里。
记得,在第一期《钢花》上,发表了一首三百多行的长诗。依稀记得开头是这样的:
一九五九年七月,
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
我来到了钢铁新城,
心花伴钢花一起飞溅……
我突然间觉得,自己仍留在学校,没有离开学校啊!这是自己创办的学校,是自己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还当学生的学校。世界上,有校门的学校是有限的,而没有校门的学校,却是到处都有啊!只要你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既能学到在有校门的学校里能学到的知识,也能学到在有校门的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这也许是做人的更重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