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丛 人生风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有源头活水来——创作之家建设与同题书画展纪事

在水那边,一座座山峰,耸立在广阔的水面之上。一团团沉沉深绿之中,萌生出丛丛勃勃生机的新绿。一片片一团团的山花,在万绿丛中绽放着,把这一方山水,装扮得花团锦簇。

春天,实实在在地来了。

这是海拔1600多米高的龙山脚下。

这是12000多亩水面的白马湖畔。

这一年多来,我们一批著名的文艺家的脚印,在这高山下,在这湖畔边,盖了一层又一层。在这个48亩地的半岛上,建起了“爱心碑廊”。那是在“作家爱心书屋”建设过程中,一大批如巴金,如臧克家,如沈鹏,如周巍峙,如周光召,如袁隆平……等等,等等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大科学家在捐赠自己著作与藏书的同时,给山乡青少年写来寄语赠言,为山乡青少年的发奋图强加油鼓劲,我们从中挑选出一批,刻了三百块碑石,建成了一个风格独具的“爱心碑廊”,她与“爱心书屋”一起,成为山乡青少年们成才的一个加油站。

在“爱心书屋”与“爱心碑廊”旁,能不能建一个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从事创作的基地呢?那将是一座作者与读者、文艺家与人民间的桥梁啊!

这个念头从心底一冒出,我自己为自己大声叫了一声“好”。我立即行动起来。在当地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从这个48亩的半岛上,无偿获得了三亩地。

那是一个春日融融的日子,我与书法家颜家龙、作家弘征穿行在半岛上的桔树丛中。渐渐地,我们在这里停住了脚步。我们面前,是数十里开阔的水面。风卷着一层层波涛,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怎么样?”我问同伴。

“好啊!谭主席,这可是一个呷活水的地方呀!”

什么时候跟在我们身后的一位当地的农村老大娘抢先开口了。

“呷活水?”

“对呀!这是一个能红火、能发达的地方!”

红火与发达,那是老大娘的吉言。它并没有使我动心。在我的心头溅出火花来的,是“活水”这两个字。

水,生命之源。鲜活的水,养育着鲜活的生命。这浩浩荡荡的一个大湖,如果没有上面那几条、十几条、无数条的小河、山溪,那一股一股的活水流来,能有这般的气势?活水,是湖之生命啊!

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活水,是文学艺术家的活水!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就精辟地指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告诫广大文艺家,要长期地、全心全意地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去吸取创作的养料。这篇光辉的讲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的文艺家,深入生活,学习群众,从而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文艺精品。

对了,我们应该创造条件,让广大的文艺家亲近基层,亲近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在人民群众中,汲取创作的养料,想到这里,我建设文艺家创作基地的信心更足了。

如果在建设创作基地的同时,邀请一批画家,搞一次“为有源头活水来”同题画创作,邀集一批书法家都来书写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深入生活的格言警语,在基地建成的时候,举办一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大型书画展览,借此来好好推动一下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好好倡导一番作家、艺术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岂不妙哉!

2004年春节假期里,我敲开了一位一位老画家、老书家的门,向他们祝贺节日的同时,述说着我心中的这个想法。得到了他们热烈的响应。

一封信,一封述说我心中的这个想法的信,寄给了数十位画家、书法家。

很快,一幅一幅六尺宣纸的大型作品,寄到了我的面前。此前已有几年没作画的著名画家莫立唐,欣然命笔了;八十高龄的老画家欧阳笃材,先后作了两幅,从中挑出满意的一幅交给我;以画牡丹在画坛立身的曹明求,前后作了六幅画,挑出两幅,专程从深圳来到长沙,让我再从两幅中挑出一幅参展。以水彩画闻名全国画坛的省文联副主席黄铁山,率领六位湖大、湖师大的美术教授,到基地写生、绘画……参展的作品里,除大写意的中国画、精美的水彩画外,油画家刘范国送来了他的油画力作,工笔画家邹传安,用特快专递寄来了他风格细腻、构思精巧的工笔画。

同题创作活动在红红火火地开展。创作基地的建设也在扎扎实实地进行。为了筹集建设资金,颜家龙、李立、黄铁山,献出了他们精美的作品。虞逸夫、朱训德、欧阳笃材、邓先成、邓辉楚、黄定初、谭仁、李儒光、柯桐枝、周宗岱、何满宗、陈羲明、王金星、王金石、胡立伟、石纲、旷小津、陈明大……等等一大批书画家,来到基地建设工地作画,答谢各方朋友。

这个小小的建设工地上,曾出现过长沙市市长、作家谭仲池的身影,曾留下过三湘大地的旅游大侠叶文智的脚印。他们都给过这里以热情的支持。

省委宣传部两任部长黄建国与李江,都把一片关爱洒向了基地的建设。

寒风里,省政府参事、著名作家弘征,与我一道,站在娄底街头签名出售《今生有缘》这套书,筹集资金来发放民工的工资。

涟源市委的领导同志殷另姣、胡南也多次来到建设工地,解决基地建设中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涟源市建委也给基地建设以大力的支持。

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和《真情风采》栏目,《三湘都市报》与《湖南日报》也为基地的建设付出了心血。

省广播电视局局长魏文彬、娄底电业局的领导同志,为基地的卫星电视接收与通电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这些,这些,如同“爱心碑廊”里的一块块碑石,立在我们的心中,立在广大文艺家的心里!

春雨沥沥,一条条山溪汇集着一股股山涧活水,向这里流来。一个大湖在这里形成,一片大湖的风采在这里呈现!

一支支彩笔挥动,一幅幅精品力作向这里集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同题书画作品展在湖南书画研究院这个艺术殿堂里出现。这也是一个湖,一个艺术创作的大湖!

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常思源。让我们这一代,让我们下一代,记住这些,永远、永远地记住这些!

2004年5月19日晨于长沙

(此文为《爱的长廊》合编序二,该书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