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丛 人生风景](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34/41287534/b_41287534.jpg)
我们该去小城看看了
确切地说,这是一本很纯粹的游记文集。
记录或者描摹同一个地方的胜景,用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心境的语言去完成,无论如何,我认为是一件有趣的事。
由凤凰县人民政府主办、三湘都市报承办、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的此次征文大赛,自2002年6月下旬开始,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截至10月下旬,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北京、湖南、湖北、广东、浙江、甘肃等地547名作者共608篇稿件,经编辑筛选,达到省级报刊发表水平的计有130篇以上,作者年龄从13岁到70岁,学历从初中到硕士,既有厅级干部,又有普通市民;既有专业作家,又有普通文学爱好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爱旅游、爱文学、爱生活、爱凤凰。
感谢这些有心的游客,他们质朴的记录和言辞的表达不容置疑地推动着一个古城的前进。感谢这种推进的动力,能够让诗人失魂落魄散文家笔墨震颤的所在想必都蕴涵着这么一种能量。
缘于一段美得让人忧愁的文字,一段用沧桑和古老永远无法形容的历史,同样也缘于若干年前看小说时需要考证的梦想,缘于一位文学泰斗灵魂的召唤,缘于一幅绝色山水静默的展示,我想我们该去小城看看了。
散发淡淡湘西气息的文字对我们的考证本身既是一种诱惑,又是一种诠释,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事实上就有这么个城市,在那城市中,几个世纪前就安顿下“六千居民八千兵”,演义着世俗平常超凡宁静的生活,繁衍着一种叫“文学”的语言细胞……极富传奇色彩、极富想象空间的边城凤凰便从100年前的镜头中缓慢走来。
从镜头里取景的人物叫沈从文,我们所能调动的想象无法企及他第一声啼哭时湘西小城的风貌,但20多年之后他将这种独特风貌推拉到纸上,摇移到文字间时,我们的想象——关于凤凰及其周边县境的,关于放蛊、赶边边场、傩戏与凄美爱情的——便开始灵泛起来。
鬼斧神工的奇梁洞、扁舟轻漫的沱江水、弥漫硝烟的南长城、保存完好的黄丝桥古城……倘若不是“乡土文学之父”极具灵魂感召的原动力,我们怎能想象一个10多岁高一女生笔下可以浸润出如此优美的文字,“收网后的渔船拖走了万名塔尖上最后一缕晚霞,夜晚聆听着沱江遥远的涛声,小城的安静在喧嚣浮华的都市背后缓缓流淌,带着古老的气息等你进入。”(《江河中的故乡》)倘若不是沈从文绵绵不绝的凤凰情思,又怎会有古稀长者饱含深情的《三返故乡看古城》?
游客眼目之中大凡就是美不胜收的景色与至淳至性的民风,再加上一些旅途中如意或不甚如意的感受。如果一定要从片言只语中窥出“微言大义”的品性,或者一定要加上“文以载道”的重责,清秀瘦弱的游记恐怕难当此任。文章么,本身就无需承载太多诸如经典、人性、阶级、沉重之类的字眼。记录景点的资料、听取导游的讲解、晚上坐“慢慢游”跑遍古城感受民风与物价,看苗民兜售牛角腊染银饰,游客关注的视线之外大抵如此,但落笔的角度又各有千秋。“凤凰古城”征文大赛历时4月,从600余名作者来稿中精选的这一部分,自然无法全面描摹出边城山水的所有风韵,但因为有了沈先生的存在和影响,都在不经意的平淡铺陈中显现出一种独到的风骨气质,倒也值得提起想象的宝箱去阅读、品味。每篇文章的价值能超过一杯香茗,不知先生在天之灵能品尝到否?
青山碧水、雄墙古阁、奇洞宝塔、苗风土俗,12月28日,我们用文字记挂着一位哲人。
是为序。
(此文为“凤凰古城”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山水灵魂》序言。该书2002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