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5 应用基础设施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释放

物联网作为支撑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应用领域涉及工业、农业、环境、交通、物流、安保、家居、医疗健康、教育、金融、旅游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发展物联网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方位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在国家政策及新基建战略部署的推动下,中国车联网在技术创新、应用示范、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5.1 物联网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1.物联网保持高速发展,产业物联网潜力巨大

截至202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1.7万亿元,物联网连接数量全球领先。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5月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的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量达到12.58亿户,比2020年底净增1.22亿户(见图1-4)。其中,应用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公共事业的终端用户占比分别为17.3%、17.6%、22.1%,智慧公共事业的终端用户数量同比增长21%,增势最为突出。

img

图1-4 2020年5月—2021年5月中国物网终端用户数量变化情况

2.以自主技术标准体系为支撑的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中国初步形成了包括软件、硬件、网络运营、物联网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空间分布上,围绕北京、上海、无锡、杭州、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八大城市建立产业联盟和研发中心,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物联网行业聚集发展区,并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截至2020年底,中国电信建成了全球首个连续覆盖、规模最大、覆盖最广、频段最优的NB-IoT商用网络,部署了超过41万个NB-IoT基站。目前,中国电信的5G NB-IoT用户规模已突破1亿户,连接数量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首个5G NB-IoT用户数破亿的运营商[9]。中国移动已建设超过40万个NB-IoT基站,并完成基于3GPP R14标准的全网升级,在中低速物联网领域的用户数量累计为6468万户[10]。中国联通物联网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连接管理平台,承载连接数规模已达2.28亿户[11]

1.5.2 工业互联网加速融合应用

1.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成效初显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共性支撑技术的标识解析体系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以国家顶级节点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成效初显,东南西北中五个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并稳定运行。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布局了5个顶级节点,在贵阳和南京布局了2个灾备节点。到2021年上半年,已上线二级节点156个,分布于25个省市,覆盖30多个国民经济大类,接入企业接近2万家,标识的注册量突破260亿[12]。同时,以分布式标识和区块链为基础技术,去中心化新型标识体系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工程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应用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典型的应用模式,成功打通物联网设备支付终端和标识读写设备等终端,主动标识的载体应用率先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车联网等领域规模部署,公共应用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的作用正在显现。

2.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约为3.1万亿元,同比增长约为47.9%。在发展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互联网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到2025年,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将达到9.42万亿元左右。其中,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6520亿元,同比增长21.6%。2017—2020年,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增长超过93%,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6%,到2025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达到1.96万亿元[13]

3.融合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5G网络大规模商用和布局,“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日益活跃,产业生态体系逐渐形成。实施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规模化定制4种新模式的企业数量占比分别达到33.2%、26.8%、14.4%、8.7%[14]。目前,“5G+工业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协同设计、仿真验证、辅助装配、精准操控、柔性加工、无损检测、远程维护、无人巡检等。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逐步由巡检、监控等外围环节加速向生产控制、质量检测等内部核心生产环节延伸。中国目前已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等地形成“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同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潜力逐步释放,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断深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水平快速提升。

1.5.3 车联网市场规模加快扩张

1.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不断提速

2020年以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不断提速。2020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湖南(长沙)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为继江苏无锡(2019年5月批复)、天津西青(2019年12月批复)之后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创建的第三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2021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复函重庆市政府,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2020年9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布在2020年底前建成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支持L4及以上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运行;计划到2022年,将完成“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实时的云、可靠的网和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建设,打通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的技术和管理关键环节,形成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最终实现高速公路无人物流、L4级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主代客泊车等高级别应用场景。

2.融合应用不断深化,产业生态逐渐形成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车联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吸引了产业链各方积极参与。产业链下游的ICT企业、应用开发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等,产业链上游的整车厂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等,以及为整个产业提供网络连接的网络运营商等纷纷发力涉足车联网产业。目前,一汽、长安、上汽、北汽、吉利和长城等国内传统汽车厂商均开展L1~L3级自动驾驶的研发和测试,百度与一汽红旗联合研发的红旗EV自动驾驶出租车队Robo taxi在长沙开始试运营,华为、小米、OPPO、vivo手机厂商通过为主机厂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增量部件、开源软件等多元化方式进军自动驾驶领域。在应用推广方面,物流运输和配送服务两个领域发展最为迅速,限定区域内低速无人车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发布会。2021年7月16日,见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6299/index.htm。

[2]中国新闻网:中国信通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投资累计达1.2万亿元,2020年3月4日,见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0/03-04/9113848.shtml。

[3]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前四月中国市场5G手机出货量超9100万部》,2021年5月18日,见http://www.cinic.org.cn/xw/tjsj/1093686.html。

[4]数据来源:国际数据公司(IDC)2021年4月发布的《中国半年度边缘计算服务器市场(2020下半年)跟踪报告》。

[5]中商情报网:《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及前景预测》,2020年12月,见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01221/0842491317385.shtml。

[6]数据来源: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

[7]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

[8]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20年)》。

[9]《人民邮电报》:《中国电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NB-IoT运营商》,2021年5月17日,见http://www.cnii.com.cn/rmydb/202105/t20210517_278374.html。

[10]中国工信产业网:《“万物互联 智启未来”2021年中国移动首场物联网中低速业务推介会成功在广东举办》,2021年5月28日,见http://www.cnii.com.cn/tx/202105/t20210528_281959.html。

[11]新华网:《“5G物联,智慧同行”中国联通物联网闪耀2020北京通信展》,2020年10月15日,见http://www.xinhuanet.com/info/2020-10/15/c_139442612.htm。

[12]鲁春丛:《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260亿》,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227105578656077&wfr=spider&for=pc。

[13]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

[14]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