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肝的认识
什么是肝
肝,是人体最大的脏器,有储存、解毒、分泌、合成和防御等功能。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主疏泄、藏血,与胆互为表里,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脏分段(前面观)
据《素问·灵兰秘典》记载:“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黄帝内经》中把五脏比作中央官员,不同的脏器对应不同“职位”。其中心被比作“一国之君”,而肝因具有调节情志的功能,被称为有“谋虑”的“将军”。肝在人体中处于将军的位置,“捍卫周身”“保护君主”(藏血养心)“平叛诸乱”(解毒),对人的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谋虑正是取决于肝。由肝在人体中的“职位”,可以看出肝对人体的重要性。后世医家注释:“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将肝的生理功能用形象的比喻做了解释。
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以其条达疏泄之性,来保证其他脏器和自身的正常活动,调精神而出谋虑。若肝脏的疏泄正常则气机条达、精神畅悦,反之,若疏泄失常则引起神志上的改变;肝主藏血而调节血运,人动则调节血液运行于诸经,人静则贮藏多余血液。所以中医经常说“补血总以补肝为要”。
《素问·六节藏象论》里也说:“肝者,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说明了肝在人体中所起的作用,指出肝是灵魂的处所,它的精华反映于四肢爪甲,气血充实于筋脉,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肝的位置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大部分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平第5肋间,右腋中线上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即肝前缘,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侧至肋弓与第7、第8肋软骨的结合处离开肋弓。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右肺底相邻;肝右叶前面部分与结肠相邻,后面部分与右肾上腺、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出自《黄帝内经》,是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使之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医学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观察到肝的疏泄功能会直接影响人的精神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自然调畅,人才能气血平和,精神舒畅。反之,若肝疏泄失职,气机不调,就会出现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如肝气抑郁则可见胸胁胀满、闷闷不乐、多疑善虑、沉闷欲哭、月经不调等症。
肝的疏泄功能不仅表现在对精神的影响上,而且表现在对消化功能的影响上。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时,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一旦肝疏泄失职,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病变。如肝气郁结的患者,也常有胃气不降和脾气不升的腹泻症状。所以说,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消化功能健运的重要条件。
此外,肝的疏泄功能与气血的运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临床上见到的由于肝气郁滞,血行不畅,出现胸胁刺痛、月经不调等症状,或因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出现面红、目赤、呕血等症状。如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气滞水停,常致小便不利,水液停留而成水肿、腹水等症。这都是肝疏泄失常而导致血行不畅或逆乱的表现。
肝主藏血
古人说:“肝为血海。”血作为人体必不可少的生命物质,储存在肝脏中。
《灵枢·本神》中记载:“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藏血,是指肝脏如同“血库”一样,具有储藏血液的功能,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维持相应功能的作用。
若肝藏血不足,则肝体失于濡养,失其柔和之性,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可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等症。肝藏血,调节血液在脉中的流通量,关系全身各部位对血液的不同需求。早晨,随着阳气上升和人体各种活动的加强而各部位血液的循环量增多,气血周流,尤其是肢体、体表、头部的血流量增多。脑力劳动时,头部血流量增多;消化时,胃肠部位血流量增多;体力劳动时,四肢血流量增多;夜晚睡卧后,全身血液流通量最少,肝中藏有更多的血。肝的这种藏血功能,一方面决定于昼夜节律,另一方面则受劳逸、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另外,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藏象学说中还有“肝藏魂”的说法。魂乃神之变,由神所派生,它们都以血为其主要物质基础。因此,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夜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
肝主筋
《素问·痿论》里讲道:“肝主身之筋膜。”筋膜包括肌腱、韧带等组织结构。筋膜是附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肝主筋,就是说全身筋膜的张弛收缩活动与肝有关。
筋的活动依赖于肝血的濡养,肝的血液充盈,筋得其养,才能灵活而有力。肝血充足,则筋骨强健,能耐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也就是耐疲劳的根本。若肝脏之气失和,肝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筋力衰、不耐疲劳、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手足震颤等。故手部望诊对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代医学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就把反映在手掌的“肝掌”作为一个诊断要点,这对“肝”与手的关系也是一个佐证。
现代社会,电脑、电梯、汽车等让人失去了很多活动的机会,这会使许多人的关节、肌腱、韧带等僵硬,失去柔韧性、灵活性,使肝脏疏泄的通道不畅。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越是坐着不运动,人就会越郁闷、迟钝。
肝主面
肝主面,肝气疏泄条达则气色红润,神清气爽。
女人一生以血为重,月经、妊娠、分娩无不涉及血,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提出的“女子以肝为天”,一直为近代名医所尊崇。肝有“造血”“储藏”“调节血量”和向各个脏器“输送血液”的功能,还有分解营养、调节部分激素水平等功能,同时还是人体主要的解毒排毒系统,滋养着女人全身器官。若肝脏功能失常,则会导致内分泌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引起各类妇科疾病,如月经失调、乳腺囊肿、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性功能异常、不孕等。
所谓排毒养颜,只有将毒素排出体外,人的肤色才会好,容颜才会美,而肝脏的主要任务就是排出毒素。如果肝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就会有太多的毒素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导致肤色暗淡、色素沉着。女人的美丽要靠充足的睡眠,而肝脏会在晚上11时到凌晨3时这段时间清理身体内的“垃圾”,排出有毒物质,如果这个时间不睡觉,就会皮肤粗糙、口苦咽干、脾气暴躁。
因此,女人要想面色好,不需要用多好的化妆品,不需要一张张昂贵的面膜,只需要保养好我们的肝脏,肝脏自然会给我们“好脸色”。所以,一定要养好肝,美丽从养肝开始。
肝开窍于目
肝与目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有“开窍于目,藏精于肝”的说法。肝“开窍于目”的意思是肝之经脉上连目系,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濡养,肝藏的精血由经脉上注于目,使其视物灵敏、清晰。肝的病理状况,可由眼睛的健康状况反映出来。
肝气调和,肝血充足,肝藏血功能正常,目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若肝血不足,两目失于濡养,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下降、目眩或夜盲等症;肝火上炎,常见目赤多泪、目红肿而热痛;肝风内动则两目斜视、视物不清。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视。”即是视力和肝血的调节功能有关,如不少眼病被认为和肝有关,而从肝论治,故有“肝开窍于目”之说。
肝在志为怒
怒就是生气、愤怒,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情志反应之一。由肝之精气所化,故说肝在志为怒。
人在生气时轻微发怒,属正常的情志活动,可发泄心中的郁闷,使肝气疏泄正常,气血调畅,不会致病。但是,突然的大怒或经常发怒、过度愤怒,则易损伤肝脏。
发怒人人皆有,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对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大怒暴怒,可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称为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称为“郁怒伤肝”。怒由肝之精气所生,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稍有刺激,就会发怒。《杂病源流犀烛》中也指出:“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为医家治怒之法也。”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所谓“怒则气上”,“气上”也称气逆,包括气机上逆和气机横逆两个方面。由于肝主疏泄,主阳气升发调节人体的气机和血的运行。当人体受到不良刺激时,过度愤怒,肝气疏泄太过,就可导致气机逆乱,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可见面红目赤,呼吸急促,间而呕血,甚至晕倒。经常暴怒,则损耗人的阴血,出现头晕、目赤、舌红等症。反之,若肝的阳气亢盛或阴血不足,阳气升发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而使肝气横逆,影响脾胃,可见腹胀、泄泻、恶心、吞酸、呕吐等症。
因此,养肝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要轻易发怒,别让肝脏受伤。
肝在液为泪
肝在液为泪,这句不难理解,泪为肝之液,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异物侵入眼睛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睛和排除异物的作用。适量流泪会疏肝解郁,过度流泪会伤目伤肝。
泪自目出,而肝脏开窍于目,泪也就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如肝血充足,肝气适中,眼睛营养充分,那么泪液就分泌适度,眼睛清润精明,视力正常。倘若肝脏的供血不足,则可导致泪液分泌减少,而出现两目干涩等;若肝经湿热,则可致泪液分泌增多,出现迎风流泪、眼睛分泌物(眼眵)增多等。
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经湿热,风火赤眼,可见迎风流泪、眼睛分泌物增多等;如肝阴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则两目干涩,甚至干而作痛。此外,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肝华在爪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道:“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华”有荣华外露之意,指表现于外的色泽,爪即指(趾)甲。筋为精气所生,爪的营养来源和筋相同,所以有“爪为筋之余”的说法。
筋为肝所主,肝与筋的虚实情况,可以从爪甲里反映出来。凡筋力健壮者,爪甲多坚韧;筋衰无力者,爪甲多薄而软。故望诊指(趾)甲对于判断肝和筋的生理、病理有一定参考价值。
如指甲出现横向白色条纹表示可能有肝病;指甲远端为红褐色,甲板近端为玻璃白色,界限分明,常见于肝硬化并发氮质血症患者;指甲下大部分皮肤呈白色,指尖部正常的粉红色区域减少而呈带状,这种指甲常见于肝硬化患者。
肝与五色、五味、五季
《黄帝内经》将阴阳和五行相结合,五色、五味、五季分入五脏。而具体到肝脏就是青色、酸味、春季。
五色、五味、五季、五脏关系图
1.青入肝
中医学认为,“青色入肝经”,中医所谓的“青色”,是一种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色彩。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发现,浅蓝色、绿色有利于减轻肝病患者的心理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如平静的湖面、户外绿色的草坪、幽雅的绿色环境,都能促进肝病患者的康复。在办公桌上摆放一盆绿色植物,或者经常穿淡绿色的衣服,都对养肝有好处。绿色食物有舒缓肝郁的作用。因此,养肝护肝宜多吃绿色的食物,如绿豆、黄瓜、芹菜、菠菜、竹笋、西蓝花、青苹果等。
2.酸入肝
《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指出:“酸入肝……”意思是说酸味容易到达肝脏而有促进消化和保护肝脏的功能,所以适量的酸味食物对养肝有好处。虽说酸味食物对养肝有一定好处,但是也不能过度食用,因为肝是“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而酸味可起到收敛固涩的作用。因此,过量食用酸味食物对肝脏也是有伤害的。
3.春应肝
稍了解中医的人都对“春天养肝”这句话不陌生,这是中医里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可是,为什么是“春天养肝”呢?这里我们就说一下春季和肝脏的关系。春季对应五行中的木,木令,就是升发之令。前面也提到,青色入肝经,春天万物复苏,到处都是青色,当然对养肝是很好的。另外,春天的气是上升的,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就像对待初生的事物一样,要让它生长,不要伤害它;要保养它,不要抑制它,给它生发的机会。这就是春天调养肝气的道理。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医强调的顺势而为,顺应春天之气来养肝是较为有利的。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到了春天会像树木一样进入萌发、生长期,因此春季的肝功能特别活跃,并且易发肝病。春季阳气旺盛,肝气旺,容易生热,由于肝病多是实证和热证,因此每到春天,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容易复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就是说,春天心情不好很容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引发肝病,加上春季细菌和病毒比较活跃,肝脏的发病率就比较高;部分心脑血管病患者肝阳上亢,血压升高,还可能发生中风。但春季万物推陈出新,人的肝气旺盛,易于排浊气、畅气血,也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机。
春季养肝应注意动静结合。心情要保持舒畅,睡眠时间尽量保证在八个小时以上,午饭后尽可能休息一个小时。同时,要进行适量的运动,像散步、慢跑、跳舞、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肝与胆相表里
肝与胆相表里。肝胆不仅部位邻近,肝经与胆经相互络属,而且两者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一旦肝胆任何一方有病,都可能累及对方。中医学认为,胆附于肝之间,有经脉互为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就是我们说的“肝胆相表里”。胆主通降,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之所以能正常排泄,全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疏泄失常则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另外,在神志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都与人的勇怯有关。《黄帝内经》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也就是说肝这个“将军”出谋划策,胆这个“中正之官”看这个计策是否可行。肝胆相互配合,遇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胆气壮实,决断无差;胆气虚馁则虽善谋虑,而不能决断,终难成事。
肝胆相照,在治病时如此,在预防时也是如此。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使脂肪肝、胆结石的发病率节节上升。事实上,这两种病的预防之道不尽相同,但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例如,保持心情的舒畅,则肝气条达,胆汁输送才能通畅。
《黄帝内经》中的肝脏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提到以下关于肝脏的养生法。
1.十二时辰养生法
十二个时辰分别对应五脏,也就是说每一个脏器应在其相应的时间里养护。而肝对应的时间是丑时,也就是凌晨1~3时,这个时候肝经气血旺盛,所以此时休息对养肝最重要,人休息时,肝脏的血流才充分,才能养好肝,所以睡眠对肝的影响是很大的,好的睡眠有利于养肝,要想养好肝就要在精神上保持柔和、舒畅,以维持肝的正常疏泄功能。
十二时辰养生法
2.顺时养生法
肝对应的是春季,所以春季适宜养肝。春三月,万物生发,此时的肝脏功能活跃,要注意养肝护肝,疏肝理气。再者,春季蔬果新鲜丰富,多食青色食物,如香椿、春笋、香菜等对疏肝理气有很大帮助。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春天天气温暖舒适,百花争艳,春游可使身心得到舒展,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气机通畅,气血调和,肝气自然顺畅。这就是顺时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