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六爻质量互变的解说模式

在《易经》文字解说模式中,经常会看到两仪(阴(0)、阳(1))三才(天、地、人),六爻(初、二、三、四、五、上)等现象。两仪、三才、六爻中的二、三、六是根基,在《易经》文字解说模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弄清楚两仪、三才、六爻在《易经》文字解说模式的意义,对于有效地理解《易经》,价值非同寻常。《易经》把阴(0)、阳(1)作为基本解说模式及与此相关的转换之后,奇妙地利用增加阴(0)、阳(1)的方法生出了三画八卦,并在此基础上组合出了六十四卦。通过这样一番巧妙组合之后,二、三、六(两仪、三才、六爻)这三个基数就被纳入了一个图式逻辑的解说模式,每个数字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和运行的逻辑。

阴(0)、阳(1)互动模式是一种理论上的模式,像太极一样,因为过越概括,难以对某一现状进行有效的解说,所以必须进一步扩展这个理论模式,使之成为一个能够有效地描述这一模式所象征的一系列正在变化的事件——有效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有效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是象征事件的核心因素,没有这些核心要素,即使掌握了其他的信息,也不可能有效地预测变化的事件的趋势或方向。这些核心要素需要至少两条路径来满足阴(0)、阳(1)的运行,而这些核心因素就是阴(0)、阳(1)的运行的各种节点。

那么阴(0)、阳(1)运行模式在交替互动之中底需要多少个核心因素或节点才能满足这种需要呢?一个要素(太极)自然太少,因此太极生两仪,因为一个整体的太极难以阐明事件的变化。两仪之所以生四象,因为两个要素阴(0)、阳(1)虽然可以聚会或变换,可显得比较机械,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四象之所以生三画的八卦乃至产生六画的六十四卦,这是因为三个要素的三画的八卦所组成的序列虽然可以形成一个循环互动,如阴(0)→阳(1)→阴(0)→阳(1),但如果需要一个更复杂的循环互动,如从少阴(01)到老阴(00),从老阴(00)到少阳(01),从少阳(01)到老阳(11),从老阳(11)到少阴(01)的变化,三画的八卦就不可能把这些都包括其中。

古人经过不断的实践,这个过程可能以千年作为单位,《易经》最终选择了六个节点或要素,就是六爻的八卦(重卦,现在有人宣称在研究九爻或十二爻,纯属多此一举)。

六爻包括的六个核心要素,能够有效地象征少阴(01)到少阳(01)、从少阳(01)到少阴(10)、从少阴(10)到老阳(11)、从老阳(11)到老阴(00)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易经》没有定型在三画八卦,也没有发展到128卦或256卦等,这就是《易经》最终定型在六爻八卦的关键所在!六爻八卦(重卦)定型之后,《易经》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以便于这六个核心要素有效地利用阴阳对立的文字解说模式。

《易经》对此制定的规则一般有两个方面,即时间和空间。象征时间的方法是将第一爻(从下往上)取名为“初”——象征“万事开头难”;象征空间间的方法是将第六爻(从下往上)取名“上”——象征“物极必反”。经过这样安排,每一爻都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从下往上的六爻名称是初、二、三、四、五、上。越是在下,时间的特征越显著,越是往上,空间的性质越显著,这就是中国文化“轻生重死”的来源。中国人非常重视一个人的诞生,连算命的都抓住一个人生辰八字大做文章,这就是中国文化重视时间开始的证据。空间象征的位置,所以任何人在死的时候都是轰轰烈烈的,区别仅仅在于位置显赫的风光些,位置卑下的冷清些而已。也就是说,按照《易经》六爻的规则,在下面的时候关注的重点是时间,关注的是“动能”;在上面的时候关注的重点是位置,关注的是“势能”。《易经》把第一爻安置在一卦的底部,最后一爻则在一卦的顶部,于是一个六爻卦就在时间的链条上得以展开解说,在空间的立体里得以丰富解说,在阴(0)、阳(1)对立解说模式的基础上,六爻互动模式得以开始工作。

从时空上给六爻定位之后,《易经》给六爻的位加以定性:初、三、五位为阳位,二、四、上位为阴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易)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在阴位或阳位上,每爻的阴(0)、阳(1)属性不一定与六爻的阴(0)、阳(1)属性相一致,《易经》把阴爻简称为“六”,阳爻简称为“九”,所以六十四卦的卦象不断出现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和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五九、上九等名称。《易经》六爻排列的阴(0)、阳(1)对立,就是阴(0)、阳(1)对立解说模式在六爻上的运用,是抽象模式。一卦的六爻就是这个卦的核心节点。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出了阴(0)、阳(1)对立解说模式的原理,也形象地体现了事物阴(0)、阳(1)对立的周期性变化。阴(0)、阳(1)对立解说模式只有在六爻互动解说模式的基础上才能运转,才能充分体现《易经》解说模式的完备性和实用性。

对核心节点六爻,《易经》有很多规则,主要包括:就单个爻的位置而言,主要包括:

第一,当位不当位——凡是一卦之中,初、三、五位是阳位,阳爻在阳位,二、四、上位阴位,阴爻阴位在,就是“当位”,当位一般都是“吉”——得,反之则“凶”——失。这是判断阴(0)、阳(1)互动的第一条规则,在分析卦象的时候,这是首先必须考虑的。按照《易经》的观点,阴阳互动的吉凶,判断的依据首先就是当位与否。如果不当位,即使所采取的方法是正确的,所从事的事情是正义的,所拥有的资源是丰富的,最终也必然以失败而告终。第二、中位不中位——因为二、五位位于一卦之中下、上卦的中间,所以二、五位被称为中位。三画卦的下爻是地爻,中爻是人爻,上爻是天爻,而六划卦的初、二的地爻,三、四爻是人爻,五、上爻是天爻。其象征意义是天地的规律通过人来运用,即所谓“天人合一”!按照《易经》的观点,中位一般都是“吉”——得,反之则“凶”——失,但其具体的判断,与爻跟爻之间的关系很密切。

就一卦之中,爻跟爻之间的关系而言,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下卦与上卦各爻之间各爻相应与不相应的关系——指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两爻之间的关系,如果两爻之间是异类即阴(0)、阳(1)关系,就是相应,如果两爻之间是同类即阴(0)阴(0)、阳(1)阳(1),就是不相应。相应与不相应的关系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上与下的关系,阴(0)阳(1)等关系。一般来说,阴(0)、应阳(1),下应上象征好,反过来则只可能“较好”。按照易理,一般来说阴应阳为大吉,而阳应阴为吉(不一定大吉),这是因为,按易理“应”是弱应强,柔应刚,下应上等,而最好不要相反。比如六二与九五相应,其中包括的因素有阴应阳、下应上,并且两爻都位于中位,名为“当位的相应”,一般都是“大吉利”;而如九五与六二相应,其中包括的要素则是阳应阴,上应下,“当位的相应”,一般认为是“较好”!

第二、一卦之间两爻之间的“承”、“乘”关系——如初与二、二与三、三与四、四与五、五与上。这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情况:阴爻在下,阳爻在上,称为“相承”或“承”;阳爻在下,阴爻在上,称为“相乘”或“乘”。一般而言,“相承”或“承”象征吉利、“相乘”或“乘”象征不吉利。这是孔子《易经》的《十翼》经常采用的规则,这种规则必须与其他的规则合并使用,否则难以获得准确的判断。

第三、一卦之间临近爻的“类”或“敌”关系——在一卦之中,但凡临近爻是阴(0)、阳(1)交错,最少的时候只有一爻,最多的时候可能有五爻,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称为“相类”或“类”,即象征朋友、助手、伙伴等;这种“相类”或“类”的关系,与第二条所说的“相乘”、相承结合起来,一般的情况是:“相承·相类”,无论是一爻、两爻还是多爻,一般都象征“吉利”;而“相乘·相类”情况则有所不同:如果只有一爻“相乘·相类”,结果一般象征“凶险”,而出现两爻或多爻一般象征“吉利”。但凡临近爻是阴(0)阴(0)、阳(1)阳(1)的关系,最少的时候只有一爻,最多的时候有五爻,无论在上还是在下,都称为“相敌”或“敌”,即象征敌人、对手等。这种关系可以称为“相类则通,相敌则窒”。这里的“类”不是“同类”,而是阴(0)、阳(1)相通。在关于《易经》解说的历史上过程中,因为没有发现这条规则,很多易学大师都出现过对《易经》的误解,出现很多错误。

就不同的爻位而言,其特点和功能是有差异的:《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tuàn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

《系辞下》中的“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说的初爻和上爻;《系辞下》中的“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说的是二爻和四爻;《系辞下》中的“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说的是三爻和五爻。这几句话是判断爻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规则,是对爻位特点的归纳性阐释,是抛开了爻辞所进行概括。根据这些规则,读者就可以认真阐述每爻所象征的微言大义而不越轨。很多街头卖卦或不少人所谓的专家,对《易经》文字的内容可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并不妨碍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竭”地“给人指点迷津”。

第一,初爻和上爻:“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意思是说,初爻是时间的开始,是空间的基础,是本,是事物的发展处于未知的阶段,所以“多潜”,应该修炼自己,积蓄力量,万事开头难,所以“难知”;上爻是时间的结束,是空间的上位,是末,是事物的发展处于已知的阶段,所以“多亢”,应该收敛锋芒,瞻前顾后,所以“易知”。

第二,二爻和四爻:“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意思是说,第二爻、第四爻的作用差不多,都是在阴位,象征阴柔,基本特征是柔顺。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第二爻位于下卦的中位,第四爻位于上卦的下位,位置的差别很大,象征的意义不同。就像一间屋子,第二爻坐在正中间,视野开阔,能够很容易看到屋子里的一切;而第四爻处在屋子的角落里,位置自然不很重要,视野也就有限。正因为这个原因,在一卦之中,第二爻和第四爻就出现了“同功而异位”的结局,所谓“其善不同”。“其善不同”的具体象征在于“二多誉,四多惧”。处在第二的爻位,一般都能获得很多好处,迎来很多赞誉,这就是“二多誉”。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第二爻位于下卦(内卦)之中,获得了一个相当有利的位置,即“中位”。同样的条件,有利的位置当然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成就,自然“二多誉”。处在第四爻位的,一般都会招来不少麻烦,遭受一些诋毁,这就是“四多惧”。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第四爻处在上卦(外卦)之始,离上卦的核心第五爻还有一步之遥,而第五爻这个核心的位置很重要,可四位近临这个核心,“伴君如伴虎”,自然应该小心谨慎,自然“四多惧”了。

第三,三爻和五爻:“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意思是第三爻和第五爻都处在阳位,象征阳刚之气,因而能够“自强不息”,这就是“同功”,可第三爻位于下卦之末,第五爻位于上卦之中,即“中位”,这就是“异位”。何以“三多凶,五多功”?这是因为“贵贱之等”!何为“贵贱之等”?第三爻虽位在阳位,象征阳刚,可第三爻却位于下卦之末下卦的尽头,位置低下,在“不三不四”的位置(三爻、四爻都象征不很吉利,其原因就在这里),因而“三多凶”。第五爻处于全卦核心的位置,其他五爻都必须围绕着第五爻行动,各爻的功劳是第五爻的功劳。第三爻“贱”而第五爻“贵”,所以出现“三多凶,五多功”的局面,因为爻位的贵贱不同。

按照《易经》文字解说模式,每一卦六爻的排列都是阴(0)、阳(1)对立解说模式的抽象形式,六爻象征六个核心事件。在《易经》六爻的序列中,每一爻不仅象征阴(0)、阳(1)互动解说模式所象征的现状或处境,同时也象征紧接着的动态和情形。

在《易经》的预测符号系统中,六十四卦每一卦的预测符号都是一个独特的六爻组合,这个组合就是象征命运变化的智慧框架,这个智慧框架的构造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和建议人类对自己的行动进行优化的选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代人必须求助于《易经》对卦、爻的陈述,即卦名、卦辞、爻辞及有关的说解,没有这些范例作为借鉴,现代人就很难理解古人的大智慧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现代人都希望《易经》的卦名、卦辞、爻辞及有关的说解提供最典型的例子或最明白的判词,可《易经》没有这样做,因而《易经》预测的神秘性由此陡然上升。可以这样推测,在最初的时候,《易经》的卦名、卦辞、爻辞不过是一些对预言的记录,在编撰《易经》的过程中,在《易经》的流传过程中,先贤们就在这些预言的记录中选择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词语附着在卦象、爻象后面。久而久之,这些预言就成了《易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始的时候,这些预言的记录可能是比较随意的,可到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这些预言就跟卦象、爻象产生的必然的联系,没有必然联系的那些就被淘汰了。

保留哪些,淘汰哪些,其原则就是,第一、每一种阐述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主题,第二,每一种阐述都必须合乎《易经》阴(0)、阳(1)对立解说模式。据此,现存的卦名、卦辞、爻辞是对《易经》预测符号的典型解读,跟卦名、卦辞、爻辞的“象”有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可能不具备必然性,可必须具备有理性。这种“有理性”是几千年来的实践总结,是《易经》文字解说模式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发现,卦辞或爻辞通常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构件:一个构件是针对一个事件或行为或处境进行的形象描述,如乾卦(111·111)初爻的“潜龙勿用”、二爻的“见龙在田”、三爻“君子终日乾乾”等。另一个构件是针对行为或处境进行的理性判断,如乾卦(111·111)二爻“见龙在田”后面的“利见大人”、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后面的“夕惕若,厉,无咎”等。

在每卦、每爻的后面都必须有一个构件,而不必都有两个构件。有时在每卦、每爻的后面直接加以形象性描述,有时在每卦、每爻的后面直接加以结论性判断。有时候先描述后判断,有时候先判断后描述。这些描述或判断,给现代人提供了解读卦名、卦辞、爻辞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作用不言而喻。可即使抛开这些描述或判断,现代人依然能够有依据《易经》的解说模式发现六爻的时间序列和空间位置,从而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有依据的判断或描述,这就是《易经》数千年源远流长而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易经》六爻互动解说模式出色地完成六十四卦每一卦的预测阐述,所谓“易六位而成章”而这种阐述不是一个充满细节的阐述,而只是一个能够勾画六个要素的数、量变化周期的时空的阐述。这种周期和空间常常是由从一种基本平衡的状态开始逐渐过度到新的不平衡状态而结束,因而过度到一个新的更大的基本平衡状态。这个新的更大的基本平衡状态常常带给人类的不是喜悦而是遗憾,而这种遗憾就预示着一个新的循环开始了。仔细地研读和玩味《易经》,这一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