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导读
家族信托:财富保护和传承的制度性安排
用制度看守财富
公元1764年,世界上还没有美利坚合众国,但在北美洲的土地上,一座以“哈佛”命名的学校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这所最初名为“新市民学院”的学校,为了纪念约翰·哈佛牧师,在1639年更名为“哈佛学院”。这是因为,哈佛先生在临终前,将自己全部财产的一半,以及所有的藏书近400本,捐赠给了学院。
在当时,图书是非常稀缺珍贵的资源,这400本书立即就成了哈佛学院的“镇校之宝”。为此,哈佛学院专门建造了一座“哈佛楼”,以更好地保存这批珍贵的图书。可是,在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把整座哈佛楼烧成了一片灰烬。
正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遗憾中时,一个名叫约翰的17岁的小伙子,来到当时的校长亨利·邓斯特面前,从怀里掏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名叫《基督教针对魔鬼、世俗与肉欲的战争》,是大火之后哈佛楼藏书最后的孑遗。
原来,就在发生火灾的那天下午,约翰在哈佛楼里阅读这本书。
他读得太入迷了,实在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可是学院因为害怕学生把书借出去之后不懂得珍惜,把书弄脏、弄坏或者弄丢,所以有一个严格的规定:不允许把书拿出哈佛楼,一旦有人违规,就要被开除。那一天,约翰没有经受住“一口气读完”的诱惑,偷偷把书带了出去,想着等读完之后再悄悄放回,神不知鬼不觉。
他没想到,所有人都没想到,那天夜里哈佛楼居然会失火,于是约翰手里的这本书就成了哈佛楼藏书最后仅存的“孤本”。
约翰怀着巨大的勇气来到校长面前,把书递了过去。他知道如果自己把书藏起来,谁都不会发觉,要是把书传给子孙后代,几十年、几百年后,它的价值将难以估量;他也知道如果把书拿出来,自己很有可能因为违反校规而面临严厉的惩罚。出于内心的良知,他勇敢地选择了把书交出去。
这时,怎么处理约翰—这位违反了校规,又做出了高尚举动的学生—就成了校方的难题。很多人被他的勇气感动了,认为功过可以相抵,建议免除对约翰的惩罚;也有人认为功过虽然不能相抵,但约翰的行为和精神的确可嘉,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不应该残酷地直接开除他,否则可能会毁了这个小伙子的一生。
这件事的决定权在校长邓斯特先生手里,他最后作出的决定是:给予约翰退学处分。
制度比人更可靠
这个决定一经公布,不仅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觉得太冷酷,就连听闻此事的民众也纷纷批评校长,一时之间,舆论大哗。面对汹汹群议,邓斯特先生只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止住了所有人的议论,也成了一句经典名言:让校规(制度)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或者校长)看守哈佛更安全。
这个故事可能是稗官野史,真假并不重要,我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大家这句话。从这句话,我们能引申出一个可以说颠扑不破的道理:如果你想对抗时间,制度比人更安全可靠。因为人会变,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且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而一套设计良好的“机制”,则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能维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从财富传承的角度来说,家族信托就是经过人类几百年的实践与修正,探索出的就目前来说最强大、最有力的机制。
家族信托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财富周期的三个阶段
我们都知道财富是有周期的,这个周期分成三个阶段:创富,守富,传富。创富更多依靠个人的能力、时代的机遇等,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而守富和传富,就是要让财富能够对抗各种不确定性,对抗时间,让财富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时间内不会遭受大的损失,不会缩水,并且能按照创富一代的愿望与所认定的方式进行定向传承。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说的就是守富、传富的不容易。实际上,同样意思的俗语不仅在中国有,世界上很多民族的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话,充分说明了“守富和传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守富的要点在于做好风险隔离规划
守富之难,往往不用等到第二代、第三代,创富一代就能体会。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市场上的每个决策都是正确的。甚至哪怕你什么都没做错,仅仅是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也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比如,曾经享誉全球的移动终端超级巨头诺基亚,最后被微软收购,其CEO就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曾经的宁波首富熊续强,2018年凭借295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95名,仅仅247天后,他掌控的银亿集团申请破产。
创富一代面对的守富难题,不仅来自生意场上的成败浮沉,还有可能来自其他因素。比如创富一代功成名就之后染上赌博等不良嗜好,一场豪赌可能就会换来倾家荡产的结局;比如创富一代出现婚变,创造的财富因为离婚而被分割;等等。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尤其是风险隔离规划,创富一代在遇到种种问题时,就没有转圜的余地。届时,别说留下东山再起的资本,就连基本的个人生活可能都难以保障。类似的事情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不用罗列,去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看看“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哪一个名字背后没有一段故事呢?
传富要考虑的问题
再说传富。守富主要考虑的是通过隔离风险以保护财富,传富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遗产税,但说不定哪天就开征了,一旦开征遗产税,税率可能高达40%以上,我们要不要考虑传承时的税负成本?比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规定,法定继承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二代继承财产之后,万一发生婚变怎么办?比如,子女继承了大笔财产之后,由于挥霍或理财不善,导致资产大幅损耗怎么办?比如,子女继承了大笔财产之后,不再努力工作,而是好吃懒做,只一味坐吃山空,怎么办?……如果创富一代希望自己创造的财富能长久地传承下去,希望自己的家族能绵延昌盛,这些问题就都需要考虑。
苏格兰有句谚语,意思跟汉语中的“富不过三代”相似,但更为具体、传神:“The father buys, the son builds, the grandchild sells and his son begs.”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
民间总结的这个规律得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支持:通过对彩票赢家进行研究,经济学家发现,赢得巨额彩票的人,大都减少了工作时间乃至不再工作。《经济学季刊》199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继承遗产超过15万美元的人不再工作的可能性是继承遗产少于2.5万美元的人的4倍。子孙后代继承遗产之后,如果只会坐吃山空,焉能不败?为此,工业巨头安德鲁·卡内基警告人们说:“给儿子留下巨额财产的父母会使他们儿子的才能和热情大大丧失,而且使他的生活不如没有遗产时那样有用和有价值。”[1]
所以,对一个想要富过三代的家族来说,不仅仅要考虑物质财富的传承。如何传承精神财富,防止子孙后代躺在先人留下的财产上“耗”下去、“败”下去,可能是比如何传承物质财富更重要的问题。
用制度—家族信托—守住财富,传承财富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做好财富的保护和传承呢?这就要回到邓斯特先生的那句话:“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同样的道理,用制度来保护和传承财富,比用人更安全、更可靠。就人类目前已有的种种制度来说,能最大概率地帮助我们守住财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富有序传承的制度,就是家族信托。
关于本书
家族信托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又怎样才能做好一份家族信托呢?我从事金融行业20多年,经手了大量家族信托的案例,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从业和讲课的过程中,只要说到家族信托,客户和学员几乎必然会问我上面这几个问题。在千百次回答这些问题之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汇总、整理出来,写成一本书?于是,就有了您眼前的这本《陈伯宪家族信托讲义》。
之所以叫“讲义”,是希望这本书不那么晦涩难懂,可以像听我上课一样轻松好读,也希望没有那么多的理论,而是更多提供实践性的内容。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最好的办法都是“理论+实践”,这本书就是基于这一原理设计的。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家族信托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上篇的学习,您会对家族信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包括家族信托的架构、特征、法律基础、功能、分类,等等。学习了理论之后,就需要结合实践,所以,在下篇中,我根据自己20多年的从业经验,结合具体的案例,详细拆解怎么设计家族信托的架构,如何用家族信托实现高净值人士的各种诉求。
本书的三大目标
在这本书里,您不会看到很多高深的理论分析或晦涩的学术探讨,那也不是我写这本书的兴趣所在。在这本书里,我只是给您解答“3W”问题—
为了帮助您更有效地学习,本书在编排上做了特殊的设计。在每一节的开篇,为您列出了关键知识点,让您带着问题去学习;书中重点的内容,均用波浪线标示出来,提示您特别留意;同时书中也添加了小提示,有的是特别提醒,有的是总结归纳,有的是补充信息,您可以把它们看成课间的“闲聊”;每一节的结尾都有思考题,希望能引导您深入思考;而且,在页边,特意留出比一般图书更多的空白,方便您做笔记,随时记下自己学习和思考的心得。
我相信,无论您是对家族信托有兴趣的高净值人士,还是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这本书后,都能有所收获。当然,书中也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注释:
[1] 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