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 项目管理过程: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

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过程(见图2—19)要求项目经理和团队执行项目计划,完成项目范围所包含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

图2—19 指导与项目管理执行

● 组建项目团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项目团队组建)。

● 采取积极措施打造高绩效团队(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团队建设)。

● 按照计划实施项目的工程活动,创造项目成果。

● 监督项目实施过程是否遵循预先约定的规章制度(质量保证)。

● 建立并管理项目团队对内对外的沟通渠道(管理沟通与管理干系人)。

● 对需要外购的部件和工作,选择适当的供应商(实施采购)。

再好的计划没有执行也是徒劳。如何让计划落实,就体现出执行的能力。要想建立切实有效的执行能力,就必须打破那种认为“计划制定下去,就必然会被落实”的错误思想。首先要假设计划不会被有效地执行,然后确保执行的管理体系才会被建立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执行力”问题。这已经不仅仅是针对项目一级的问题了,整个企业和组织都应该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执行能力。在前面讨论过管理的“效果”和“效率”问题,可以说“执行力”就是保障组织所定义的“效果”可以被有“效率”地落实。

项目活动中,实施过程所占的工作量是最高的,项目的成果和绩效都是通过这一阶段活动产生的,项目经理的主要职责也是在这一阶段体现的。

如何提高组织的执行力是最近几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下面列出一些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原则:

● 确立目标和目标的优先级顺序。

● 制定详尽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引入下属的参与,并且得到明确而有效的承诺。

● 责任和权力对等。

● 积极跟进,建立以事实为基础的绩效跟踪机制。

任何组织、任何项目的可用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一个组织、一个项目团队在设立目标的时候必须考虑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去识别和选择对组织或者项目最有利的那些目标,并且明确而清晰地标定目标的优先级顺序。大多数组织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总是希望大而全,希望所有的期望都能被满足,但这恰恰是难以做到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目标能够有效地被落实正是依赖于资源集中而有效的使用。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目标是容易的,而根据组织或者项目所拥有的资源识别出对组织或项目最有效的目标,也就是追求最佳的“投资效益比”是高难的管理艺术。我们常说的“有得有失”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大多数人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可能会把重点放到“有得”上,而忽视“有失”。为了更好地提醒自己,我们不如颠倒一下顺序来反映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即“有失才有得”。

制定计划是为了确定目标实现的过程。一个详尽的计划代表了制定计划的人员对实现目标中所有要素的考虑程度。很多在执行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几乎都是通过对计划细化分解才发现和识别出来的。这就促使项目组在真正投入资源前,要把很多情况考虑周全,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意外性,这会对最终的执行非常有益。可以看到,一份细致的计划对执行的帮助体现在制定计划的过程当中。同时,计划的不断细化也有赖于下属的积极参与,因为他们作为计划真正的执行者,对计划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最具有发言权。从管理者的角度说,在和下属一起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帮助下属全面理解管理者的目标和最终意图,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计划过程的最终产物——计划本身的表面要求上,这样会有助于执行者妥当地处理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情。完成的计划需要得到执行者的明确承诺,承诺促使执行者认真地思考计划的可执行性,并且会和管理者在目标上达成一致。一个明确的承诺会带来心理学上的一个很微妙的影响,它会时刻提醒执行者努力去兑现诺言。

当执行者承担了一定的目标责任后,他必须拥有相当的权力来调动实现目标所必需的资源。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任何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定的资源支持,目标实现的效率也有赖于有效地调配资源。显然,承担了实现目标责任的执行者,如果没有可以调配资源的权力,那么目标的实现就会变成“水中花,镜中月”。如果执行者感觉到责权不对等,且威胁到目标的实现,他就会很快地放弃努力,而把目标无法实现的责任归于“管理者不信任,没有赋予相关的权力”。我们可以把这个“责权对等”的要求更明确地强调为“掌控资源的权力”。

上述几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计划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样的计划过程会更有利于执行;或者从执行的有效性来看,需要怎样去制定计划。实际上“计划”和“执行”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计划是为了更有效地执行,不考虑执行的计划是没有意义的。而只有这样制定的计划,才能真正成为有意义的执行“基准”。

最后一项要求“积极地跟进”,这才是真正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被落实的活动。这也是“监控项目工作”过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