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认知生命

▶ 本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生命的历程、生命的特征、生命的质量与意义以及生命的态度与责任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命轨迹,认知生命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同时生命也是有限的、脆弱的,生命的失与得往往就在不经意的一瞬间,使学生学会热爱生命,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

▶ 学习重点

1.生命的特征

2.生命的意义

3.生命的态度与责任

第一节 生命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对于“生命”一词都不陌生,它意味着一切生命体的存在、体验、经历与实践。人的一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生、成长、衰老直至死亡。人的生命历程如同四季,春天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好比人生的童年和少年;夏天繁花似锦、郁郁葱葱,好比人生的青年;秋天大地铺金、硕果累累,好比人生的壮年;冬天寒风刺骨、落叶归根,好比人生的晚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要经历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成年晚期这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直至出生前,在母体内的约280天为胎儿期,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受遗传物质及生物因素的控制,但胎内外的环境及母体自身的状况也可以对胎儿产生影响。现代医学等学科的发展证实了胎儿可以通过母体与外界接触,能够感受到声音,对心跳声和血流声尤其敏感,同时也能感受到外界的动觉刺激和光刺激,这也是现代主张胎教的理论基础。

母体与胎儿的关系极为紧密,母亲自身的条件,如年龄、营养状况、情绪状况等都可以影响胎儿的发展。调查显示,母亲生育子女的年龄过高或者过低,导致低体重儿和死胎的比率明显增加,23~29岁为较佳的生育时期。同时,母亲的情绪也能影响胎儿的身心发育。国外学者的大样本调查发现:夫妇感情不和、常发生矛盾的家庭,所生的孩子出现身心障碍的概率比关系正常的夫妇所生的孩子高,这些孩子更为矮小、瘦弱,长大后常常表现出神经过敏、孤独感强。综上所述,孕期妇女除了戒烟酒等有害物质外,还要保证营养,保持稳定、愉悦的心情,以利于胎儿的健康发育。

二、婴儿期

从出生到3岁这段时间称为婴儿期。婴儿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婴儿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最为显著。新生儿的脑重量平均为390g,约为成年人的28%;第一年可以增加到660g,相当于成人的47%;3岁左右即可达到成人脑重的70%左右,脑细胞的数量及分化程度也与成人无异,但神经纤维髓鞘化到4岁左右才完成。同时,身高和体重也迎来了第一个增长高峰,婴儿的体重和身高在2岁时分别可以达到出生时的4倍和2倍。骨骼系统的生长表现为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长,骨缝和前、后囟门先后闭合。1岁左右出现腰椎前凸,并逐步形成生理弯曲。肌肉组织随着运动能力的增强,肌纤维增粗,活动能力和耐力增强,但生殖系统从出生到青春期前期一直处于静止状态。

大脑、神经系统及感官的发育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出生1天后,婴儿就能察觉到光的闪烁,具备了听觉;3周左右的婴儿,其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3~4个月的婴儿基本能够辨别颜色;6个月左右的婴儿听到音乐会有表达愉悦的身体动作。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喜爱母亲的拥抱和抚摸。记忆的发展则表现为出生后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2~3个月的婴儿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30天之久。1~3岁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延缓模仿能力的出现是记忆能力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言语的形成是从发音开始的,1~1.5岁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50个左右。3岁左右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出生后1~2天就有反射性微笑,4个月后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有选择的微笑。7~9个月的婴儿开始参与社会性游戏,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是对主要抚养者的依恋,9~12个月的婴儿对主要抚养者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婴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开始产生的阶段,同情心、亲情、焦虑和利他主义均从这个阶段开始,并开始萌生自我意识。1岁后,儿童可以将自己与其他人分开;2岁后,可以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能用合适的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三、幼儿期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岁至6、7岁这一阶段,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期儿童的大脑结构不断完善,技能进一步成熟,其内抑制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儿童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通过游戏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社会化过程在不断进步,因此游戏是幼儿期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期儿童产生了具体的形象性思维,记忆能力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记忆的速度加快,但不精确,也容易遗忘。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在此阶段几乎是直线上升的,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区分性别差异,能够将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如男孩应该勇敢。3~4岁开始出现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主欲求增高,总想自己做事情,对父母的帮助、指示总是用“不”来反抗。成人应该正确对待幼儿期儿童的反抗行为。研究表明,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期儿童,成人以后自主性强;反之,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

四、童年期

童年期是指个体从6、7岁至11、12岁的时期,相当于小学阶段。6岁后,儿童脑叶的任何一叶都迅速生长,内抑制和分化抑制显著发展。儿童脑功能到13~14岁趋向成熟。童年期儿童在身高、体重方面都要比幼儿期增长缓慢,但身体变得更结实。在8~9岁时,白细胞数目增加到最高值,抵抗力提高,生理的适应能力增强。童年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词汇量不断丰富,言语的连贯性增强,言语学习由识字阶段进入阅读和写作阶段。有意注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记忆从以机械记忆、无意记忆为主转入以有意义记忆和有意记忆为主,有意注意和记忆保持时间进一步延长。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特点表现为以具体形象为支柱的抽象逻辑思维。这一时期儿童虽能进行逻辑推理,但必须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思维缺乏灵活性、精确性,并常带有片面性。在情绪发展方面,由学习、同伴、教师等社会因素引起的情感开始占主要地位,出现与学习成败、班集体有关的理智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这一时期的儿童情感表现外露、不易保持。在社会化方面,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同伴明显的依从性。男女儿童兴趣活动明显分化。在个性发展方面,儿童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开始按照成人和同伴的评价来评定自我。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学习有关的个性品质,如勤奋或懒惰、细致或粗心、守纪律或散漫等。

五、青春期

青春期一般指11、12岁至17、18岁的时期,也被称为青春发育期。青春期是一个过渡的过程,介于儿童和成年人之间,面对人生中的第二次加速发展,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面对着巨大的变化。青春期的生理改变加剧,在形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生长,肌肉力量、肺活量均有所加强。体内的激素相继增量,特别是生殖器官及性功能迅速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男女的差异变得更为明显,性发育加速,性意识萌动。生理的机能逐步达到生命的顶峰,智力也逐步发展接近高峰,但心理尚未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强烈,急于自主自立,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地位与权利,却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等因素的制约。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在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反抗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半成熟状态导致青少年处于成人与半成人之间,这种矛盾造就了反抗期的出现。该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是全面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六、青年期

青年期是指18~30岁的时间段,是个体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青年在22岁左右,形态生长发育完成,骨骼全部骨化,身高达到最大值,男女体态区分明显。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脉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慢,血压趋于稳定,肺活量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身体素质,如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和柔韧性等都在青年期达到高峰。认知能力呈现稳定化和概括化的特点,富于想象,词汇非常丰富,智力也达到人生的高峰期。情感强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控制力得以增强。意志力在青年期会飞速发展,青年人在自觉性和主动性上明显增强,遇事肯钻研。人格上也表现出日趋成熟的趋势,能对自己产生较为完善的评价,能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此阶段,青年的任务主要是社会适应、择业、就业和恋爱与婚姻。由于自我意识的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心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重,能够在社会中成为独立人,经济独立,组建自己的家庭。

七、中年期

中年期是指30~60岁这一年龄阶段。中年期是生理的成熟期,心理的稳定期。中年期的身体变化表现为体重增加,皮肤出现松弛。中年人的感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衰退,记忆力保持相对平稳,只是表现为记忆的侧重点或者结构的改变,更讲究实用性。行为方式、人格特征基本定型。成年人在就业和成家两个方面稳定之后,其特有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逐渐固定,人格特征基本定型,社会态度、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也不易再改变。中年期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呈现出“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在家里要尽敬老育幼的责任,在外要与同事和朋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年期是成年期结束进入老年期的一个转折阶段。在此阶段,由于人的大脑功能在某些方面开始衰退,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是性激素的下降,导致身体与心理状态发生明显变化。一般来说,女性在更年期可能出现的病症较男性明显。

八、成年晚期(老年期)

成年晚期也称老年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在该阶段,生理较中年人进一步衰退,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走向老化的状态,机体老化引起皮肤失去弹性、脂肪增加等外在表现。认知活动伴随着感官系统的退化而减弱,如视力减退、听觉迟钝、动作迟缓、记忆力减退、心智敏锐度降低等。传统的观点认为,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也是老化和衰退的,没有发展;但是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等,强调老年人心理变化积极的因素可以延缓衰老,并可以继续发展。有证据表明,随着知识和阅历的积累,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主要包括退休和社会职能的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变化。例如,老年人退休后离开有较多人际交往的工作环境而回到狭小的家庭,使生活内容和节奏发生巨大变化,不少人会因此产生烦躁、抑郁,感到茫然、无所事事,若不能调适则会导致某些身心障碍。退休后,人际关系以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为主,同事的来往减少或者转为更深厚的友情。一般来说,老年人适应退休或重建新的生活秩序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另外,老年人的人格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老年人会因为身体心理机能的衰退而出现不安全感、孤独感及适应性差、趋于保守等问题。而且要面对死亡的问题,多数老年人会感到恐惧和焦虑。由于我国社会人口正迅速老化,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保健、心理调适、体育锻炼与休闲、临终关怀等有巨大而强烈的需求。

人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生理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可以促进或者抑制生理发展,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总之,人的一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追求人生的价值,因此了解自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与社会、环境协调相处。

生命具有有限性、独一无二性及不可复制性。开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我们获得关于生命的知识,而且要体验生命的特点,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是有限的、脆弱的,生命的失与得往往就在不经意的一瞬间。了解生命,就会发现生命是个奇迹。大学生要学会热爱生命,用一颗炽热的心去迎接生命的挑战,感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辉煌。

经典链接

生命如歌

(杜军)

生命如歌,生命是不断轮回的四季。

春天,在这个萌芽的季节我开始播种。我挥动臂膊,在土地上刨根、松土,辛勤地耕耘劳作。感受到苦与累的时候,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自己刚刚开垦的土地之上。可我懂得我不应该放弃,也没有权利逃避,上天在给予了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了我责任。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于是,我咬紧牙关,消耗我全部的体力,把希望和梦想,一同播下。每天,我望着那片土地,想象着自己种下的种子发芽了、生长了、开花了、结果了。我知道,只要付出了努力并耐心等待,就能够有收获。夏天,我曾站在干旱的地头上,焦灼地盼着南来的风,吹来带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期盼,望眼欲穿。尽管我辛勤地耕耘、精心地呵护,我播下的希望的禾苗,在成长的过程中,注定要经受风吹雨打,日晒虫咬。我的希望与梦想,会在厄运中拔节生长,还是会夭折呢?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有了收获。望着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为我的谷粒比别人的干瘪就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中,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收获多于劳作是幸运的,付出的与得到的难成比例也不用怨天尤人,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也就无怨无悔。金秋,让我感受又一次生命成熟的洗礼。到了冬日,隔窗看飘飞的雪花,落寞的田野,我冷静地审视自己,我为什么失败?为什么别人比我收获多?再不可能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新来过,只有用明天去修正、去弥补。待到来年,又是一个四季的开始,新的梦想又将发芽……

第二节 生命的特征

综合近代以来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将生命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生命的整体性

生命是以整体的面貌存在的,是身体与心灵的统一体。个体生命的生理、心理、灵性三个生命层面之间的生命活动的交流,大多数是彼此之间相互协调自律运动,用以维持个体生命整体的恒常状态的存在。也就是说,生命是不可能身心分离或心理各要素分割而发挥作用的。一个人在感知活动中不可能没有情感、动机、兴趣、人格的支撑,一个人的情感活动也不可能将感知、记忆、思维完全排除在外。

二、生命的时间性

生命是时间的存在。对于生命体来说,时间是其生命的真正本质,是其实在意义之所在。生命的时间性告诉我们:生命在一刻不停地发展变化着,时间一去不复返。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更应着眼于现在,生命是通过现在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通过现在赋予过去、未来以意义。如何充分利用时间促进生命的生长,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教育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用现在照亮过去和未来。

诚然,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其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但这种创造出来的价值却是随时间的延续来实现的。试想,历史上那些为人类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科学巨匠、文艺大师,哪一个不是通过“惜时”把自己的人生体现得丰富而有意义的呢?

三、生命的生成性

生命的生成性可以理解为生命的生长性。当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时,生命即生长。生命不同于因果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其生长性。凡是生命,都具有新陈代谢的机制。生命系统中各种条件和因素每时每刻都在相互作用,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自发的相互调整。新陈代谢是通过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来促进生命生长、衰老和死亡的。

四、生命的不确定性

生命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变化中的存在,因此生命具有不确定性。生命是每时每刻变化的,但我们又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意识到。罗杰斯说:“人的生命,在最好的状态下,乃是个流动、变化的过程,其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柏格森认为,生命不仅是变化的,而且只有靠变化,生命才得以维持、得以存在。可见,生命不是靠重复而是靠变化加以维持的,只有在变化中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才能显示生命的价值。

五、生命的自我超越性

生命不仅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而且具有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功能。这种超越来自于生命固有的自我否定,生命正是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超越。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中,却受理想和希望的指引,因此产生了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在,却经常回想过去、憧憬未来,于是产生了未来对现实的超越;每个人都生活在规定性中,却渴望自由,于是就有了自由对规定性的超越。人类的生命是在不断更新、不断超越、不断提升中延续和发展的。生命的自我超越是通过教育和社会文化实现的。

六、生命的独特性

生命是有同质性的,正因为如此,生命与生命才可以沟通和交流。同时,人类的生命又具有异质性,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独特的潜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予以尊重。每个人都有责任和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风格,生命的独特个性在于生命个体的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的唯一性。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重复性,彰显出每个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显现出生命的可贵。

七、生命的文化效能性

文化在人的生命中具有决定作用,从猿人到智人的转变,大脑结构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构成了一个所有在脑的复杂化的方向上发生的生物突变给予优待的机构”。文化与生命的相互滋养随着生命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文化的日益发达而变得难解难分。今天的生命中不能没有文化,今天的文化中也不可能没有生命。生命与文化的双重奏使今天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对于人类来说,生命不仅听命于遗传基因的设计,而且服从于文化的设计,尤其是文化的核心理念对生命的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典链接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

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爱迪生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富兰克林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

第三节 生命的质量与意义

人对意义的追求和创造过程,就是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主体性,在自然世界中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意义并不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在这片无意义的荒漠中开创出一片有意义的绿洲。生命的意义就是给生命存在的一个理由,人类生命的特殊性在于不断给自己生存的意义赋予新的内容,增添新的含义。寻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人的文化实践就是一种追求意义、创造意义、拓展人的意义世界的过程。

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由两种生命形式或两种生命内涵构成的,即物质生命(身体的)和精神生命(心灵的),这两种生命形式或生命内涵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生命。比如说“一个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说“物质生命活着,精神生命已经死了”; “一个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说“物质生命已经死了,精神生命还活着”。“物质生命”的死是必然的,“精神生命”的死是相对的。因此,生命的质量和意义主要不在于物质生命,而在于精神生命。恰如雨果所说的:“人有了物资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延长“物质生命”并不是生命的意义,而是生命的手段,通过延长“物质生命”追求“精神生命”的永存,才是生命的质量和意义。

一、生命的质量

(一)生命质量的含义

人降临到这个世上,所在的家庭不同,境遇自然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获得了生命,获得了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权利。无论肤色、人种有何不同,家庭背景有何差异,获得了生命就获得了追求的权利。每个人心中都有欲望和梦想,其中就包含对生命质量的追求。生命质量是指不同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通俗地说,生命质量是指人在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全面安康。

在生活中,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关心仕途,达官显贵;有的人沉溺于金钱,纸醉金迷;有的人钟情于权力,呼风唤雨。而多数人平淡地生活着,默默无闻,但即使这样,也切不可妄自菲薄、失去追求。

(二)衡量生命质量的标准

衡量生命质量的高低可以有许多标准。在一切标准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标准,一是有无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有无崇高的精神追求。健康的生命本能,主要是指医学意义上的健康或不生病,及生命力的旺盛和坚韧。崇高的精神追求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有一种人,人虽死但其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却永远鼓舞和感染着活着的人们,被世人所传诵。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在他的有生之年,可以说一无所有,连生计都要靠他的兄弟来接济。然而,他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坚持不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价值与意义赋予了人生活的动力、生存的目标,只要有目标可追求并为此付出,就会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留下应有的足迹,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潜能,这样的生命就是有质量的。

生命本能和精神追求是衡量生命质量的两个基本标准。没有健康的生命本能,说明生命质量低下;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随波逐流,也说明生命质量低下,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追求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生命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它们的关系犹如土壤和阳光,植物只有植根于肥沃的土壤中又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成长。

二、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会先于生命历程而存在。生命意义的探寻应回到现实世界中去,而不是在人的仿佛自成一个封闭系统的内心世界中去寻找。也就是说,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生命的意义来自于具体的事件中,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使他人感到其存在的价值,那么这个生命的存在就已经有了实质的意义。生命是一个丰富的发展整体,如果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过于狭隘,只注重生命的某一方面发展,或将生命仅仅看做是实体性生理生命,沉溺于感官享乐之中,那么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认为整个生命没有什么价值,消极感会弥漫在自我的整个人生世界中。

如果不能理解生命是一种多重性的存在,是一个立体性的发展,就会产生因某一种生命状态不如己意便否定整个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错误想法,严重者会导致自杀现象的发生。其实,生命是丰富的多面体,某一方面的低潮并不足以说明整体有问题。人们或许可以从生命的另一维度去发展,以获得其他方面的成功与幸福,或者以生命的综合实力来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生命整体充满阳光、活力,展现生命的精彩,消解生命无价值、生命无意义的错误认识,认真而智慧地品味生活。

(一)从平凡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其实平凡本身就是一种伟大。活在真实中,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永恒的境界。真就是不假、不虚伪;实就是实在、脚踏实地,不违背良心,不做非分之想。我们没有必要羡慕别人,没有必要自哀自怨,更没有必要矫揉造作。幸福只是一种生活的感受,只要我们向往明天的美好,热爱生活的点滴,珍惜今天的拥有,生命的意义自在其中。

(二)从爱自己和爱他人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爱是高尚的,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对祖国的热爱都是高尚的。爱亦是博大的,人不但要爱自己、爱生活,更重要的是爱他人、爱国家。一个只爱自己、只顾自己的人,与其说是一种自私自利的狭隘主义,倒不如说是没有真爱。世界因为爱而变得美丽,生活因为爱而变得精彩。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

(三)从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人的价值实现即自我的实现,通俗地讲,就是事业上的成就。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古往今来立德、立功、立言的人,名垂青史,千百年后仍被世人所敬仰、崇拜。生命虽短暂,但以生命换来的事业是不会磨灭的,其精神也永远会由后人继承和发扬光大。所以,生命之易逝不足为忧,所忧者当在这有限的生命能否换来无限光荣的事业。若是苟且偷生,闲居待死,就是活到百岁仍难以体现生命的意义。

(四)从与他人相处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身边人的品行有一个看法或评论,如某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随和、仗义,某人自私、斤斤计较、自恃高傲、爱发脾气、性格孤僻等。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无意中触犯了别人。学会与人相处,就得时刻注意自己的品行,提高自身修养,思考问题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宽容和理解,这样才能与周围人和谐相处,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并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人的一生很短暂,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开拓生命,才能获得成功、幸福和快乐,才能实现生命精神层面的永垂不朽。

第四节 生命的态度与责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绝对不是孤独的存在。生命存在的自然属性,要求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存在的社会属性,要求我们珍惜他人的生命,与他人和谐相处,在爱他人的过程中赢得被爱;生命存在的精神属性,则要求我们释怀生命的困惑。

理想的生命态度应当以仁爱与责任为基础。每个人都要懂得爱自己,承担起主要的生命责任,但又应从孤立的个人世界走出来,重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这种爱,包含了接纳、宽容、尊重、互助、悲悯等因素。在爱他人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获得了拯救,赢得被爱。我们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个维度来理解生命的态度和责任。

一、真诚的生命态度

(一)珍惜自己的生命

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生命个体在体貌、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承认,要接受真实的自己并善待自己,要接受成长中的自我。我们的生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每个生命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生命的价值之所在。喜欢自己并不是自我满足,而是对在学习及生活中出现的错误,应该能够自我承认、自我反思、自我修正,从而远离错误、走向成熟。要能够接受变化和不断成长中的我,在发展中求完美。

生命的价值在于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人对自己的责任,是生命的第一责任。对自己的爱与责任,意味着人必须加强修养,完善人格,养足浩然之气,养成至善之德,有仁爱之心,有求真之智。只有成就自己,才能成全别人。一个学生如果做不负责任的事,不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无法对未来负责;不珍爱生命,就无法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生命的价值也必将失去。

(二)尊重他人的生命

生命的发展是不同生命个体之间的平等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生悲剧。正确的生命态度,就是在交往中彼此尊重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个性和生命的权利,任何个体没有权利剥夺其他个体的生命。因此,对于自己的生命, 我们当知珍惜;对于他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

(三)善待非人类形态的生命

众生平等,不分物我。不同形态的生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善待生命不仅要善待人类自身的生命,还要善待任何非人类形态的生命,在相互善待中实现生命之间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履行生命责任

(一)学会体验生活

生命历程包含了人所有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们不能因为其中有哀有苦就否定生命存在的意义。要摒弃那种悲观、不敢直面人生的做法,以积极的心态去感受生命、体验生活。体验生活,能够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珍贵,及时努力,承担生命的责任;能够让我们理解生命的价值,努力奋斗,实现生命的意义。

(二)学会化解生命危机

大学生风华正茂,充满了激情,然而个别人却因为一些挫折而选择了极端的行为,没有肩负起应肩负的责任,留下来的只是无尽的痛苦和悲伤;有些人因为在人生的岔道口找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或暂时的困境,失去了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误认为放弃生命就可以一了百了,所有的麻烦也随之而去。在生命危机发生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化解生命危机。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弃绝一切非理性行为,应该懂得生活总是充满了因和果、成与败,不是你要什么就一定会得到什么的,再追求完美的人也不会有绝对完美的人生。其次,要学会生活,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付诸行动。最后,在无法如愿时,也要学会接受现实,在其他方面找寻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三)学会释放生命潜能

大学时代是一个充满憧憬的阶段,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求和解答,有无数的梦想需要我们去实现。所以,大学生要把握住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不断创新;要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和实践中,不要浑浑噩噩,浪费了大好青春;要将生命的激情和勇气释放出来,创造生命的奇迹。

(四)学会感恩家庭

大学生不管遇到多么不如意的事,都要坚强地生活下去,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养育自己的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需要大学生来传承。一名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家庭的大量投入,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讲,负担更为沉重。因此,大学生从考上大学的那天起,就背负着父母的殷切期望。如果还未来得及感恩和回报家庭,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等于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亲人或社会,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在现实面前,即使需要承受再大的痛苦,都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责任,更没有权利让亲人来承担自己身后带来的不堪重负的经济债务。

(五)学会回报国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大学生要提供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大学生应努力学习,培养为国家效力的意识和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经典链接

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生命中自己的那一份忧伤,否则就不会知道什么叫作成功,什么叫作幸福。

——李嘉诚

思考题

1.生命历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2.人类生命有哪些特征?

3.如何理解生命的态度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