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学科知识
学习音乐美学,首先需要了解有关该学科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该学科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它有哪些研究对象;它主要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以及它面临哪些发展问题等等。这些就是绪论的内容。接着需要适当了解音乐美学的相关历史,特别是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然后进入对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主要内容是音乐的美和审美的基本规律、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等。这些是后面各章的内容。
下面先来了解与音乐美学学科相关的知识。
一、学科的建立
音乐美学学科是在普通美学学科建立之后出现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学科的建立都以历史人物的专著发表为依据和标志。而音乐美学学科的成熟,则以随后专业性强的研究成果为体现。
1.美学学科的建立。
1750年德国出版了该国学者鲍姆嘉通的著作《美学》,标志着美学学科的建立。在这部著作中,鲍姆嘉通指出以往建立的各学科都是理性认识的学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感性认识的学科。他用“aesthetics”来命名这个学科。这个词的直译应是“感性学”或“感受学”。显然“感性”大于“美”;“美”是“感性”中的一种。抓住感性、直观中的感受,就抓住了美学的学科特点。人类普遍存在感性需要,其中典型的是对美的需要,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研究人类的感性需要及其满足的规律的学科,是非常必要的。
2.音乐美学学科的建立。
1806年德国出版了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的《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由于该书第一次用了“音乐美学”这个复合词,这一年就被学界当作音乐美学学科建立的时间。但实际上这本书只是音乐通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美学研究成果。
3.音乐美学学科的成熟。
19世纪中叶开始,从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1854)至里曼《音乐美学要义》(1900)等专著相继问世,标志着音乐美学学科的成熟。这些著作真正从美学上探讨音乐美与审美的基本问题,促进了音乐美学学科的发展。
4.音乐美学传入中国的时间。
1920年蔡元培在刊物上发表介绍西方音乐各个学科的文章时列举了“美学”;萧友梅也在刊物上发表类似介绍文章谈到“音乐美学”。这是迄今查阅资料发现的中国最早出现“音乐美学”字样的年份,因此将它作为音乐美学学科传进中国的时间。
二、学科的性质
音乐美学学科性质是由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确定的,包括分支或交叉关系和特征比较关系。
1.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分支,也是美学的分支;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
从逻辑上讲,音乐美学既隶属于音乐学,也隶属于美学,因此是二者的复合。
2.音乐美学是基础理论学科。
相对于音乐批评等应用学科,它是基础学科。它的基本原理为应用学科提供理论依据。相对于历史学科,它是理论学科。它侧重于思辨,深入进行分析、归纳、阐释、价值判断、理想建构等。而历史学科则侧重于史料挖掘,以认识历史本真面目为理想目标。
三、研究对象
音乐美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这些对象既是音乐美学学科出现的原因,也是该学科存在意义之所在。以下三者是音乐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听觉感性需要及其满足的规律。
在生物进化中人类有了听觉系统,因此在一定物质和精神条件下逐渐产生了相对独立的听觉感性需要。大自然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要,因此人类创造音乐来为自己服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创造听觉感性世界、满足各类听觉感性需要,逐渐形成了有规律的实践,这些规律就成了音乐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2.实践中的美学问题。
在音乐分工领域,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都有和美学相关的问题需要研究。反之,美学研究成果对这些实践将产生积极影响。在音乐教育领域,“美育”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涉及人类未来,关系重大,迫切需要探究其中的规律。在音乐生活领域,各类社会成员对音乐有不同需求,其中也存在许多困惑需要音乐美学给予澄清。
3.相关历史:音乐美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音乐美学学科的历史。
在音乐美学学科出现之前,人们已经有长期的音乐创作与审美实践,并且各个时期都有许多相关思想的表达,这些都是音乐美学需要梳理和研究的。自学科出现以来,音乐美学不断发展。研究学科的历史,对音乐美学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科历史也应该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四、研究方法
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自学科成立以来,人们对不同对象的研究,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一对象的研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通常音乐美学的研究采用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此外,音乐美学还常常和其他学科共享音乐学分析的方法来协助研究。
1.哲学的方法。
音乐美学研究听觉感性需要和满足的基本规律,自然要用到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也叫做思辨的方法。也就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性分析、现象阐释、价值判断,揭示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用逻辑严密的书写语言构成有说服力的理论。
2.社会学的方法。
音乐实践是社会现象,和社会、时代、民族文化、阶层或人群类别等密切相关。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对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美学问题进行研究,对探讨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社会基础等,将富有成效。
3.心理学的方法。
19世纪以来,心理学学科获得长足发展,人们逐渐将心理学成果应用到音乐美学的研究上。运用心理学方法,可以探究与音乐创作、表演和审美相关的心理规律,例如音乐创作的灵感、音乐的美感或审美感知与感受规律、音乐表演的心理特点、音乐与其他事物联系的心理学解释,以及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规律等等。
4.音乐学分析的方法。
音乐美学研究要取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必然涉及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作曲家创作意图以及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等等。因此需要采用音乐史学、作品形态分析、音乐人类学等综合的音乐学分析方法。
五、学科发展问题
由于音乐美学学科是在欧洲建立的,欧洲音乐美学学者所研究的是西方艺术音乐(主要是器乐)的美学问题。自从19世纪全球都成为欧洲的殖民地,西方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各地产生“新音乐”,即欧洲艺术音乐与当地传统音乐结合而成的音乐类别。此外,欧洲的音乐美学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各地学者接受了西方音乐和音乐美学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往往限于西方的音乐概念和学科体系。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中国自20世纪以来,接受了西方音乐和包括音乐美学在内的音乐学各学科。从现有的中国音乐美学看,它主要介绍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成果;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主要限于欧洲哲学家、美学家和专业音乐家的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音乐思想(不仅仅关于音乐美的思想)。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美学思想、欧洲民族民间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音乐实践中的美学问题,却因缺乏资料而未能纳入音乐美学研究的视野。因此,将来音乐美学的研究,理当面对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音乐,探讨其中的美学问题。这样,音乐美学学科也将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
作为历史阶段的产物,本书仍然在西方艺术音乐(主要是器乐)和中国“新音乐”(含“新潮音乐”)范围探讨相关问题。因此,它概括的音乐美学规律,还不具备全球范围的普适性,特别对世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审美现象,由于缺乏充分的和深入的研究,还不能确定是否适合。也许本书涉及的一些问题,在未来不再存在。因此,它的探讨,面对的主要是历史和现状。至于它对未来的影响,则还需要将来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尽管如此,它至少能为学习者提供音乐美学学科的基本知识,中西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概要,以及对目前音乐生活中常见美学问题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目前的音乐美学,在空间的和时间的普适性上,都存在局限;它的价值只在一定范围内实现。
学习音乐美学,要注意上述局限性,避免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音乐实践中领会和验证,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结合,将研究对象放在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背景中考察,避免仅仅在逻辑演绎中谈论问题;注意拓展艺术实践的感受范围,例如美术、舞蹈、影视、文学等,并关注这些领域的美学探讨;注意将音乐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例如哲学美学、心理学、史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以及声学、材料学等自然科学;注意反省自身的经验定势,特别要反思以往所受音乐教育中形成的观念、概念等,避免先入为主的学习理解。
思考题:
1.音乐美学学科是何时出现的?
2.音乐美学学科有何性质?
3.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都有哪些?
4.音乐美学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5.目前音乐美学存在哪些局限?未来如何克服这些局限?
6.学习音乐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