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陪孩子成长,不要替孩子成长
今天的父母面对孩子那么心浮气躁,是因为什么?
虚荣!
孩子考试没考好,你觉得没了面子,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你觉得丢了面子,于是冷眼相待;孩子有了点儿成绩或考上了大学,是给你增添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连在了一起。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把有特长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这是为什么?
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有的父母甚至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别回家来!”这是多么不负责任!作为你的孩子,无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做父母亲的也不能说出这样的话,难道只有上了大学才是有前途吗?有些父母看到儿女上了大学,尤其是上了重点大学,高兴啊,以为真是完成了什么重要的使命!但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说不定是一场悲剧!
每年,大学中自杀的学生不止一个两个。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怎么办?且不说孩子承受力如何差,单说家长一生的心血,不都付诸东流了吗?为了让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家长真是操碎了心,什么事情都替孩子想好、办好,甚至把孩子将来的前途都设计好了。但活生生的现实向我们发问:你的那些设想和做法,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孩子成长的规律吗?即使什么都替孩子打点好了,你能够真正替孩子把人生的路走到底吗?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人生之路。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那么,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
可我们有些父母却忘记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宾夺主,把“陪”变成了“替”,把“配角”当成了“主角”。孩子上小学,替孩子收拾书包,背书包;孩子上大学,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铺;孩子去春游,替孩子在车上“抢”座位;孩子要考大学,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孩子参加兴趣班,替孩子报兴趣班……难怪有人说,孩子有点儿什么事情,最忙乎的是家长。
家长包办一切,孩子却没有事情可做了;家长情绪饱满,乐此不疲,孩子却早没有了兴趣,在一边“旁观”。
“减负”以后,我去北京几所重点小学和孩子们聊天,想听听他们说一说“解放”后的“快乐”感受。谁知,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愁眉苦脸地对我说:“减负前,我妈给我报了三个兴趣班;减负后,我妈说这回有时间了,不能闲着,又给我报了两个兴趣班。我苦死了,哪儿有快乐呀!我每天真是度日如年啊……”
像她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
一个男孩子告诉我:“我爸逼着我学钢琴,我不爱学,他就打我,还说什么有了特长考大学可以加分!”
我对他们说:“能加分的只是极少数。每年全国报名参加艺术特长生测试的学生相当多,其中报考钢琴的竟占一半,而被各个重点大学降分录取的只有几个人,被选中的几率真是太小了。如果你不喜欢弹钢琴,单纯为加分去拼命,我看不值。”
男孩儿说:“您要是我爸就好了。我可说不服我爸,我不知道我得熬到哪一天……”
家长们对设计孩子的未来兴致勃勃,孩子却觉得苦不堪言。家长替孩子着急,替孩子花钱,替孩子受累,到头来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感觉被爱得“死去活来”。
我们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我们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不愿意学,不想学,不好好学,我们岂不是白花钱。
有位爸爸让孩子报兴趣班,将来好在上大学时加分,前后花了两万多元,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学出来,没有考上大学,反而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想要自杀。这位爸爸真是追悔莫及,写信给我,求我救救他的儿子。
“替”和“逼”的背后是什么呢?
虚荣。
过去人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钱多,比家用电器高级,现在呢,发展到了比孩子。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比谁家的孩子考了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把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当成装饰品,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前不久,我在一份家教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
在我国一个偏远的小镇,有一个小学体育老师,一心希望儿子能出国留学光宗耀祖。但儿子分数差了一点儿,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父亲着急得不得了,到处托人找关系,想让儿子早一点儿出国。最后,通过一个中间人,交了2万美金,终于把儿子“弄”到了美国。父亲逢人便说:“我的儿子出国留学去了!”
儿子出国以后,先后把自己挣的1000美元寄回了家。父亲立刻“牛”了起来,穿戴也讲究了。后来,儿子被打伤了。他给父亲打电话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并提出要回国。父亲勉强同意了。儿子回来以后,父亲很不高兴,说:“你真不给我争气。我现在正在竞选校长呢,你偏偏这个时候回来丢我的脸!你最好找个没人看到你的地方呆着去!”
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虚荣心是很可怕的东西,父母的虚荣心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很多大人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要求孩子为父母争面子,于是,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不尊重孩子。殊不知,这也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摧残。
我们要认识到,孩子不是父母的工具,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父母只是陪着孩子走一段路程而已。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觉得谁都不是先学好才当父母的,都是一边学一边当的。孩子也不是说生下来就知道怎么做孩子,爸爸妈妈和孩子都要看到,我们都是一张白纸,但路要一块儿走,不停地学习,什么事都要去积极面对,不要回避,总之要走到这一步的,只要体验就是财富。所以我到各地举办各种讲座,呼唤社会,爸爸妈妈要成为知心妈妈、知心爸爸,老师要成为知心老师。我觉得跟孩子拉着手一块儿往前走,遇山就爬山,遇水就过水,这个东西没什么了不起的,什么事要去积极面对,不要回避,总之要走到这一步的,只要体验就是财富。爸爸妈妈要成为“知心妈妈”、“知心爸爸”,老师要成为“知心老师”,孩子心灵的诉说要有一个对象,什么叫沟通,沟通就是倾诉和倾听,你听我说我听你说,能有这样的环境,培养孩子长大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