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品质优良的家长
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
和写下这段作文的初三女学生滕秋香一样,许许多多孩子找到了眼中的妈妈。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夕,3万多名中国孩子们参加了题为《我眼中的妈妈》的征文活动。
评委会顾问余心言(徐惟诚)同志亲自阅过孩子们的征文,他被孩子们的一片真诚深深感动,欣然为征文集写了序言。他写道:
这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的主题歌,大家都很喜欢,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歌词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家家户户有杆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不同的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图像。妈妈的好行为、坏行为,孩子都看得清。
那么,孩子们是怎样评价今天的妈妈的呢?
从孩子写妈妈的作文中我们看到,这些孩子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妈妈的职业也不相同,但对妈妈的评价都是雷同的。孩子喜欢妈妈什么样的行为呢?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种。
一、建功立业、敬业进取的妈妈
在孩子们的笔下,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女性,她们用自己的双肩,支撑幸福的和不幸的家庭,同时,又十分出色地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她们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一个支撑生命的支点,让孩子懂得什么叫自尊;用自己平凡而勤恳的人生,告诉孩子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一个人该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孩子们的笔下,虽然许多妈妈从事着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但妈妈的敬业精神却使孩子产生了对妈妈深深的爱。
刘娜同学的妈妈是个汽车司机。妈妈每日“忙碌的身影”使她了解了妈妈的辛劳:
王朝阳的妈妈是个警察,瞧他多自豪:
二、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妈妈
北京的王丹丹十分敬佩“博士妈妈”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写道:
王丹丹的爸爸王建国对我讲:“孩子用眼、用心、用手写出了妈妈的真实形象。丹丹的妈妈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孩子和我的影响都很大。她是我们家的核心,我们都心甘情愿为她服务。”
的确,在孩子的眼中,妈妈的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当教授、当司机、当警察的妈妈,还是扫街的、卖菜的、养猪的妈妈,只要尽心尽力去工作的,孩子们都引以为自豪,引以为榜样。我想,我们每一位女性,都应瞧得起自己的工作,平日在家谈起自己的工作,要充满自豪和自信。这样,你的孩子、你的丈夫才能以你为荣。只有看重自己,别人才能看重你。
三、充满爱心、亲切活泼的妈妈
孩子的眼睛很亮,对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对妈妈的优点缺点看得一清二楚。
有的孩子得出这样形象而准确的结论:“妈妈是个万花筒。”在大量的来稿中,我们发现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儿王尔晴写的妈妈。在她笔下,赫赫有名的节目主持人变得有血有肉,亲切活泼,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文章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王尔晴的作文获奖了。发奖那天,敬一丹和她的丈夫都来了。女儿在台上读获奖作文,妈妈在台下流泪。我十分理解她:妈妈从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从来都没注意过的优点和不足。用敬一丹的话说:“我自己获奖,有的是成就感;而女儿获奖,我感受到的是幸福感。”
有个叫赵睿的男孩子,在发奖会上讲妈妈讲得有声有色,台下这位才从外地回京不久的“知青”妈妈,被孩子对自己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感动得泪流满面。儿子这样讲着:
知心姐姐和敬一丹在一起。
孩子们对妈妈哪些行为有意见呢?从孩子的作文中,我们看到,由于妈妈的行为不正,使一些爱妈妈的孩子变为“恨妈妈”。归纳一下大概有这样几点:
一、只图享乐、不关心孩子的妈妈
请看江苏某县一名初一学生写的《打麻将的妈妈》:
每次读到这样的文章,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想到那次我去上海采访,几个男孩子非要我去他们居住的小里弄走一走。他们说,到了晚上,家家的窗子里都可能传出“哗啦、哗啦……”搓麻将的声音。我真担心,这一代在麻将声中长大的孩子明天会怎样!
二、心胸狭窄、处事不公的妈妈
每一位妈妈怎样为人,怎样处事,是对是错,孩子们都看得清清楚楚。
山西一名三年级学生在《妈妈偏心眼》的作文中写道:
孩子的眼睛可真厉害!婆媳之间那点事,他全看到了。这种“只爱自己的妈妈,不爱丈夫的妈妈”的现象,在年轻妈妈中是普遍存在的。我曾对这些妈妈说,在婆婆面前,你不称呼“妈妈”,在婆婆背后,你管孩子的奶奶叫“老太婆”,总有一天,也有人叫你“老太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从小看来的,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父母,发展到爱别人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发展到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人间爱的需要。我们做妈妈的正应该用自己爱妈妈、爱婆母的行为教育孩子怎样去爱别人。
三、缺少教养、不讲公德的妈妈
“家长行为”,说到底是“社会行为”。
父母的行为,每天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感受,引导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习俗好恶、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学生而言,由于少数家长的“社会行为”的误导,使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形成“定型思维”,其“阴影”在孩子心头筑巢栖息,驱之不去。
据调查,家长对孩子影响最坏的行为有: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轻气盛、个性极强的夫妻,平素相敬如宾,一旦失和,便大动干戈,各不相让,互相谩骂。这种不负责任的“社会行为”,深深刻进孩子的大脑,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
公共场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长不拘小节,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随地吐痰、擤鼻涕、抢座位、跨越栏杆、折花草……其行为完全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求和社会公德相悖。这些不经意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从小便埋下了目无法纪、危害社会公德和秩序的“种子”。
邻里相处,举措失当。有的父母不善于和邻居和睦相处,常常对小事耿耿于怀,指桑骂槐,恶言相向,有的还去伤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会上行下效,到处欺凌弱小,大耍无赖,养成霸气。
怀疑一切,不满社会。由于存在着不正之风,有些家长愤世嫉俗,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在茶余饭后大谈“走后门”之道:“有钱有权好办事,无钱无权干瞪眼”;“朝中有人好做官,要想当官找靠山”……这些偏激思想,一旦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孩子的“权力欲”和“金钱欲”。年轻父母“怀疑一切”的心理不计场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家长自食其果,导致其权威的削弱,使得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诲常常不当回事,有抵触情绪,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每一个家庭实际上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培养教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为有出息、有作为的人,有各种条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么这个家庭就是一个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充满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