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奇珍异宝
根据宫中年老一点的太监回忆,太后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现在虽然已经垂垂老矣,但依然有别样的风采,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平日穿衣的时候,太后对自己身上的装饰品非常在意,总是要反复挑选,力争让它们和身上的服饰相符。既然是佩戴在太后身上的装饰品,自然都是数量极少的珍品,样式漂亮不说,价值也都是我们不敢妄加揣测的。
每天早上太后梳洗完毕,便有四五个太监捧过来几个大匣子放在太后面前,让她挑选自己喜欢的珠宝首饰。到了太后这个年纪、这个地位,这样的装饰完全没有必要,就算她身上一件装饰品都没有,也无人能够否认她的权威和荣耀,但太后不这么认为,她好像对这些东西有天然的爱好。我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太后的这个爱好,也许用“浮华”两个字最好。太后崇尚浮华,自然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我们满洲人的祖先历来不主张奢华,反而会劝人节俭。因为太后的浮华作风,内府里面的银两经常告罄,引起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日早朝结束后,由于没什么事情,太后坐在大殿里面休息,而我则站在她身后陪她说话。过了没多久,李莲英几乎是跑着闯了进来,他跪在地上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启禀太后,两湖总督张之洞刚刚送来一个奏折,并随同送来了一批贡品,奴才特来请示太后该怎么办。”听到这个消息,太后脸上泛出了一层喜色。我并非刻意挖苦太后,确实是她脸上欢喜的表情太明显。大小官员,无论是谁,只要有人献上贡品,太后总会欢喜一番,这一点非常像小孩子的表现。在朝廷做官的人都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太后的这个爱好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为了博得太后的欢心,这些人更是隔三差五地献上一批贡品,其中自然以罕见的珠宝首饰为主,有些时候还会有人献上来非常罕见的西洋器具。太后几乎每天都可以收到贡品,日久天长,她私人金库里面存放的珠宝翠玉,就连她自己也未必知道有多少,更别提其他人了。一般来说,那些下属官员进献贡品是不计成本的,为了博得太后的欢心,他们之间也颇有斗富的意思。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禁暗自喟叹:有了这么一群官员存在,大清朝的国祚怎会长久呢?太后的金库里面塞满了各位将军、总督、尚书等官员进献的贡品,但不见得每一件都是精品,更不见得每一件都能博得太后的欢心,绝大部分珠宝首饰经太后看过一眼之后,再也没有被提起过,就那样尘封在金库中。太后对珠宝首饰的欲望非常强烈,在这上面花费的金钱也最多,凡是她老人家想要的首饰,不管花费多少钱,也不管需要经历多少困难,她都要得到。假如需要的珠宝不在京城,太后就会派人去各省寻觅,直至找到为止,如此一来,花费的银两就更多,甚至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
张之洞这个人,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当时他在两湖总督的位置上,官居要职,是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再加上这个人非常有才干,颇得老佛爷赏识。张之洞做出了许多了不得的事情,为此大家对他赞誉有加,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不愧是当时中国一流的政治家。其实,我和张之洞之间还有一点渊源。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还没有做到总督,只是湖北省的抚台。家父当时受到皇上的任命,出任湖北省藩台,加之我老家在湖北沙市,距离武昌非常近,所以两家之间就有了许多交往。张之洞家有几个和我们姐妹两个年龄相仿的姑娘,为此,我和姐姐去的次数更多,几乎到了两三天就去一次的程度。一来二往之中,我有缘结识了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并知道他有收藏各种古玩字画的习惯。他家里收藏了很多璞玉,这些璞玉比较特别,很少有被加工过的痕迹,大部分都是刚刚从山里面开凿出来的。张之洞把它们寻觅过来以后,并不急着做成器物,而是等到他自己闲暇时,慢慢地琢磨,他似乎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张之洞家里虽然有太太、姨太太、小姐,但他从来不把这些东西送给她们,在他看来,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宝贝,不可以轻易送人。平日里,他就把那些大块的、长条的璞玉加以打磨,然后存放起来,等到闲暇时再拿出来鉴赏。
由于先前对张之洞有这样的印象,我猜想他送来的贡品必然是几件玉器。在张之洞看来,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无非玉器,金银器皿都沾染了世间的俗气,无法和洁净无瑕的美玉相提并论。张之洞不仅喜欢收藏各种璞玉,在他家中还常年供养着几个玉工,如果他哪天想起来要把某块璞玉雕琢成某件器物,这些玉工能帮他轻易办到。购置玉器,然后再把它们加工、打磨,这要耗费很多精力和金钱,普通老百姓很难承担得起这样的消耗,但对于张之洞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来说,根本就是小事一桩,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置办得起来。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那时经常有人向张之洞兜售刚刚开采出来的璞玉,经过仔细鉴别,如果他中意就会掏钱购买下来,然后拿进玉房交给那几个玉工验看。当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所以不用有那么多顾虑,时常可以在他的书房乃至玉房之内走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得以看到玉器的打磨过程。我常常看见一块长宽各约七寸的粗玉,经过玉工们的再三琢磨,最后只剩下两三寸见方的一个小方块,再到后来只剩下一寸左右,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精玉,至于其他的部分,只是废材,根本没有什么用。不要小看那一小块,它很有可能价值连城。能够被张之洞收藏的玉,往往玉色均匀,甚至连一个斑点都没有,真应了“美玉无瑕”那句古话。
张之洞虽然不是初次给太后进献贡品,但由于以前进献的贡品各不相同,所以太后也想不出来他此次进献的到底是什么。为此,太后立即吩咐李莲英:“快点,快把他献上来的贡品拿过来。”张之洞派过来的是个小官,没有面见太后的资格,只能在宫门外等着,李莲英出去把他手上的锦盒捧了进来,毕恭毕敬地放在太后面前的桌子上。太后那时的眼神已经相当饥渴。李莲英送过来的是一具体积不大的玻璃匣子,用锦缎装饰得华贵非常,虽然体积不大,但雕刻得很精美,里面放了三个小玻璃匣子,花色和外面的大玻璃匣子差不多,显然是用同一块玻璃做成的。仅仅是看着外面的玻璃匣子,我就已经猜到里面必定是贵重物品。
太后毕竟年事已高,隔着玻璃匣子根本看不清楚,于是她命我打开外面的玻璃匣子,把里面的小玻璃匣子一个一个拿给她看。第一个小匣子里面放的是一对玉制的耳环,和我原来的猜想基本吻合。这对耳环显然是用上等翡翠雕刻而成,绿得就像一片完美的菩提树叶,玉色非常匀净、光洁。看到这样的耳环,我对自己以前拥有的玉器全部厌弃了,它们和这件的差距太远,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不仅我收藏的玉器,就是太后以前拥有的玉器,也绝对没有哪一个能和这个相比。平日里我和太后去金库,虽然能看到许多玉器,但从没有看见过比这个更好的,连和这个差不多的都少。看着这对耳环,太后脸上的表情已经兴奋了起来。这对耳环大约有一寸宽,太后很小心地把它们捏起来迎着太阳光透视,越透视越欢喜,她情不自禁地回头对我说:“你看啊,这块翡翠真是太美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这更好的翡翠。你以前肯定也没有见过吧?不管怎么找,在它上面也找不出一个斑点,真是太难得了。”
太后说的没错,这块玉堪称极品。中国人鉴赏玉器首先看的就是纯度,只有那些纯度高而没有瑕疵的玉才能称得上是好玉。如果一块玉这里太深,那里太浅,就难免让人觉得不舒服。因此,玉工在雕琢玉器的时候,一般会用非常精巧的手段掩盖那些不美观的斑点。善于鉴别玉器的人总是追求自然,这对耳环被雕刻成了新月形,确实没有比它更自然的形态了。太后还在不住地赞叹。老实说,我也很喜欢这对耳环,非常想戴在自己身上,但这肯定是妄想。如果太后不喜欢这个,还有可能赏赐给我,如今她那么喜欢这对耳环,又怎么可能赏赐给我呢?“太后,既然您这么喜欢这对耳环,何不戴上看一下效果呢?”我向太后建议道。太后此时已经非常亢奋,别人看见她的神情一定会觉得好笑。她听从了我的建议,命李莲英取来了穿衣镜。
太后慢慢地走到穿衣镜前面,把那对耳环戴上,仔细观摩了一番,还不忘观察一下自己呈现老态的脸。她就这样一直在穿衣镜前面站了五六分钟,始终没有说话,这种沉默让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不行啊!”随着一声叹息,太后终于开了口,她沉郁地说,“我已经没有了年轻时候的容颜,脸上的活气都少了很多,这么鲜亮的饰物还是不太适合我。”之后又是长久的沉默。我现在开始后悔自己提出的这个建议,没想到太后会突然想起自己的年纪。“暂且放着吧,过几天等我非常高兴的时候,也许脸上的表情会好一点,到时候少不得要用到它们。”幸好,太后在最后说出了这样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为我开脱。
岁月不饶人,愁闷也没用,幸好太后并没有一直沉浸在愁闷之中。不管用什么办法,一个人是无法再回到少年时代的。太后把那对耳环放回玻璃匣中,并随手取出了第二个玻璃匣,里面放的是一对手镯。这对手镯是用上好的白玉雕成的,不仅颜色是那种最纯正的羊脂色,就是放在太阳光下照射,也绝对找不出一个斑点。那对耳环的价值虽然极高,但毕竟使用的玉石是很小的一块,而这副手镯必须要用相当大的一块玉石,在众多的玉石中找出这么一块,想必张之洞费了很大劲儿。那块纯粹的翡翠和这块天然无瑕的白玉的价值,我不敢妄自揣度,但肯定是大得惊人,如果再加上雕琢这个东西花费的工银,那个数目绝非一般官吏能够承受得起的。太后拿起这副手镯,放到手心里摩挲了一阵,然后又到太阳光下验看,结果自然是非常满意。她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似乎对玉镯的颜色发生了兴趣,但不大一会儿之后,脸上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想必是再次想起了令人伤心的年龄。最后,太后缓缓地把这对玉镯放进了玻璃匣子。“这样的饰物我是无法使用了……”太后这句话连续说了三遍,声音一遍比一遍低,好像是为了确认似的。太后说得很对,这的确不是她这个年纪的人应该使用的。“对我来说,也许最合适的还是竹、石色的珊瑚做成的东西,它们的颜色比较深,可以巧妙地掩盖我失去了活力的神色。如果使用颜色这么鲜亮的玉石饰物,想必我身上的缺点会全部显现出来,这是我不能接受的……”太后又喃喃自语了好长一段时间。
见太后的心情如此低落,我想说一些宽慰的话,可想了半天,不知道该如何措辞,只好作罢。不管怎样,太后说的毕竟没错。现在我开始有点了解太后早上梳妆打扮时候的心情了,每次挑选饰物她都要用上二十多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她肯定想起了以往的很多事情。当初太后年轻的时候,咸丰帝非常宠爱她,恨不得把全天下所有的珠宝都拿来给她。那个时候的太后非常美丽,那些珠宝戴在她身上肯定是与她的年龄相得益彰的。当时的太后对珠宝首饰特别在意,高兴的时候甚至一天要换两三次,但那又怎么样呢?大家不仅没有觉得不合适,反而觉得只有那样才能衬托出她的美貌。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太后的美丽和青春已经不在,脸上鲜活的神色也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从前喜欢的那些饰物竟然再也无法佩戴在自己身上了。我想这对太后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太后早上打扮的时候才会如此挑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想借此留住自己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还好太后现在至少还有年轻时候的一二分姿色,特别是碰到什么高兴事情的时候,她顿时像年轻了一二十岁。每逢这种情况,虽然她脸上的皱纹没有减少,但少年时代的风姿还是能够略微显现出来的。
也许大家都有和我同样的想法,所以都没有吭声。太后见我们对她的感叹反应很冷漠,深恐我们没有领会她话语间的深刻含义,就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太后说:“我的确是不太适合这样的首饰,你们还记得前几天肃王福晋到宫中来的情形吗?”
肃王福晋是一个非常出名的美人,经常到宫里面来,上次来的时间是三天前。以前她来的时候,我们对她的印象都非常好,但那次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她身上的衣服和佩戴的饰物都是上好的珠宝,她的容貌也和前几次差不多,为何前几次我们没有那种感觉,而如今却有了呢?太后当时肯定也觉察出来了,只是不好意思说,如今旧话重提,她就一一解释给我们听。
“上次肃王福晋来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觉得她比以前老了许多?”太后一语中的,我们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之所以感觉不舒服,是因为肃王福晋突然变老了。接着,太后继续说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肃王福晋不懂得佩戴翡翠和玉石首饰的精髓。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个不要紧,不管什么样的首饰戴在身上都会很好看,但福晋现在和我一样都不再年轻,如果再不懂这个,就很容易误戴,给人以不协调的感觉。玉石和翡翠这种东西不是什么人任何时候都能戴的,它最合适的对象和时机是年轻女子心情愉快时。如果容颜已老,或者正值忧愁之际,戴上它们不仅不会显出自身的美丽,就连首饰的色泽也会黯淡下去。换句话说,玉石首饰是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饰品。如果是年轻女子佩戴,两者相互辉映,自会相得益彰,再有笑容相伴,更会分外美丽;如果是一个老年人佩戴,或者恰值心情不畅、愁眉苦脸,不仅玉石首饰会显出人的老态,人的老态也会反过来令玉石首饰失去应有的光泽。你们仔细想想,上次福晋戴的翡翠耳环是不是把她衬托得分外老?那副耳环也许是极好的,可能不比张之洞的这对差,但由于被福晋的老态衬托,最后竟变得毫无生气了。”
听完太后的解释,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再也没有比她的解释更正确的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太后刻意诋毁肃王福晋,但据我所知,太后和肃王福晋的关系一向很好,肃王福晋也没有什么地方令太后感到不快。太后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因为她心里面就是这么想的。说完以后,太后吩咐李莲英把这几件东西收好,并且放到收藏珍宝的地方。从此以后,太后也许再也不会记起这几件东西,或许她会在自己心情高兴的时候佩戴,这谁也说不清楚。
张之洞是一个深通世故、判断力超强的政治家,向来以精细干练著称,他送给太后的东西自然也有深意蕴含在里面。张之洞不选择其他东西,偏偏选择玉石首饰送给太后,实在是非常聪明。转眼间夏天就会到来,老佛爷最喜欢夏天,她的心情肯定会随之好起来,再说夏天也是最适合佩戴玉石首饰的季节。不仅如此,张之洞送给太后只适合小姑娘佩戴的玉石首饰,里面也蕴含着太后在他看来一点儿也不显老的意思。如果真的如我所想,张之洞真可以称得上是“老奸巨猾”。不过,也许是我自己多想了,也许张之洞的动机很简单,只不过想向太后表示自己的忠心罢了。
太后不仅对首饰的搭配研究很深,对衣服的搭配也颇有心得。各种衣服之间的相互配合,哪几种合适,哪几种不合适,她了解得非常清楚。太后不仅要求自己了解,还非常希望我们也能够了解。每次上朝之前,她都会仔细审视我们八位女官身上穿的衣服,看见有不合适的,就会大声呵斥,责令穿衣人赶快去换。比如说前几天早朝,她就对一位女官吼道:“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又穿错了!你的这件袍子不适合这个时候穿,赶快回去换!”那位女官虽然不敢忤逆太后的意思,但她眼睛中明显流露出不理解的神情。见此情形,太后只好进一步说道:“你还不明白吗?衣服的颜色要适合人的心情,当一个人不快乐的时候,太浅或者太显颜色的衣服都会把我们的表情衬托得很难看。就像你现在穿的这件粉红色袍子,它的颜色和你的神情非常不相称,让人觉得很刺目,令人憎恶。所以你必须去换,并且还必须换成蓝色的。”
在宫中有地位的女人里面,就数珍妃的姐姐瑾妃最笨,老记不住太后给我们讲的那些搭配原则。为此,受太后责骂然后回去换衣服的次数数她多,不过太后也知道她笨,所以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她。幸好瑾妃身边有人从旁帮助她,不然我敢担保,她每次都会被太后赶回来。次数一多,太后也就不想再和她待在一起,遇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太后也懒得和她解释,直接告诉她去换哪件衣服。瑾妃的衣服大都是太后赏赐的,所以太后每次都能给她正确的指示,瑾妃倒不至于太为难。
太后对于衣服和饰物的讲究,说得好听一点是富有艺术品位,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生活太浮华。不管怎么说,太后对穿戴的研究的确让我佩服不已,就是现在,我也会按照她教给我的知识去打扮自己,往往能够取得非常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