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盘点十大掌权女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9章 谁是千古一帝?

第一百八十章 谁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始出于李贽的《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是心学门徒,归根到底也是儒生,儒家自秦皇一朝,就没有得到过好的处境。

当这位儒学大家却给儒家最大敌人之一的秦始皇翻案,可见此人之狂傲所在。

再李贽之后,明朝王志坚认为李世民才是千古一帝。

“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如果撇开各种戏说,中国人最为公认的千古一帝不是秦始皇,就是李世民了。

其实这只不过是华夏历史上的主观记载。

但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而在另外一些人来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秦始皇与隋文帝两位皇帝上榜,因此若论西方眼里的中国千古一帝,无非是在秦始皇与隋文帝中二选一。

然而,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却有不同意见,他认为既非秦始皇,也非隋文帝,而是一位中国人眼里的“无赖”皇帝——刘邦。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

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在汤因比眼里,刘邦影响力远超秦始皇、隋文帝、唐太宗,比中国历代任何皇帝的评价都高,是名副其实的千古一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精神上,第一次把中原、江南、岭南的所有民族统一,让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统统自认“汉人”。

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

汉朝之后,中国虽然历经多次分裂割据,但最终都能形成大一统,其中刘邦功不可没。

如果从历史上来说,从周朝裂变始于春秋来说,东周天子衰落,诸侯强势崛起,诸侯不再遵守周天子号令,天下礼崩乐坏。

而从春秋至秦始皇一统天下,中间间隔了550余年,其中战国存在200多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行将六国百姓变成“秦人”。

在秦国虎狼之师威胁下,六国百姓只能屈辱的自认为是秦人。

但糟糕的是秦始皇在六国行使严厉的秦律,让六国百姓非常不适,加剧了六国百姓对“秦人”的隔阂。其实,短短十多年,不可能彻底改变身份上的认同。

刘邦是楚人,但在国号上巧妙地避开了“楚”字,避开了“楚”字对其余六国百姓的不适,而是选择了封地“汉”字为国号。

与刘邦相对的是项羽,自立西楚霸王,以楚国自居,对其他六国百姓而言楚国毕竟是曾经的外国,自然难以认同。

经过数代人努力,汉朝消除六国隔阂,最终将中原、江南、岭南、辽东、西北等诸多民族统一在了“汉”的旗帜下,从此他们都成了“汉人”。

商朝重鬼神,西周重周礼。

而且,商周时期的文化,被贵族所垄断,一般人没资格读书识字。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周礼已经无用,大国忙着兼并,小国忙着自保,最终诸国都是为了强大,一切对提升眼前实力帮助不大的东西,列国都没什么兴趣。

刘邦建汉后,起初对文化也是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

儒生陆贾质问:“马上得到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

之后,刘邦虚心接受,让陆贾著书总结秦失天下的原因,以资借鉴。

《资治通鉴》记载,“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

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为此,刘邦还征集整理先秦典籍,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

在中国历史上,刘邦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文化,继任的汉朝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化,这对后世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

整个汉朝时期,“黑秦”是政治正确,没有人敢为秦朝翻案,说秦朝的好坏,但不可否认的两点是:汉承秦制,汉又完善创新秦制。

刘邦等是为了推翻秦朝而起兵,为何最后反过来继承秦制?

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秦制的确符合历史大势,没必要为反对而反对,这体现了刘邦的眼光与胸怀,另一方面刘邦第一个攻入关中,后被封于秦国故地汉中、巴蜀,接收了大量秦朝基层官吏,推翻秦制势必造成封地人心混乱。

但关东六国不满秦制,刘邦不可能直接照搬,照搬的话可能就是第二个秦朝,于是刘邦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律法上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让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形成《九章律》,让叔孙通等儒生制定适宜时代的新的礼乐制度等。

通过完善更符合时代、更符合人性的秦朝制度,最终,汉朝继承与完善的一整套封建制度,成为一个模板,被后世历朝历代损益继承,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

但不管谁是千古一帝,刘邦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如此重的一笔,确实应该在历史上留下他应该有的地位和影响力。

当然,就算是千古一帝的人,其性格也是有一些缺点的。

这些缺点并不是人格的缺陷,而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欲。

每个皇帝都有,毕竟王朝的建立后,对于那些宠臣武将来说,是一个享受荣华的时候,但对于皇帝来说,确实一个猜疑的开始。

能猜疑天下,这是作为皇帝必需的一个条件。

那么怎么该分析刘邦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呢?

这就要先从刘邦此人的“战力”先来分析一下了。

自反秦以来,刘邦的余生基本上都在战争中度过,其作战能力究竟如何,好象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

是从他与项羽对抗百战百败来看,估计后世对此评价也是不高。

刘邦得天下后,曾与群臣探讨刘胜项败的原因,推出了汉三杰论。

在作战能力上首推韩信。

而韩信在与刘邦探讨带兵能力时,也只说刘邦不过能带十万兵,而自己则多多益善。

从这个记载来看,韩信应该还有所保留,也就是他的真实想法里,刘邦可能连十万人也带不了。

之所以要说这个数字,无非是要给刘邦留足面子。

刘邦对此并不服气,他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历史没有记录下刘邦对此有什么响应,即在后人看来,刘邦的强项就是会驾驭人,其作战能力则不值一提。

但这不是事实,事实是其实际作战能力或者大大超出后人的估计。

其实有关刘邦的作战记录还是有的,其作战之频、作战对象之多恐怕也是有史以来屈指可数的。

但在人们的印象里,最容易记住的就是他常常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连子女及部队都顾不上,只顾一个人逃命了。

确实,比起刘邦取得的胜利来说,这些败仗场面在司马迁的笔下既精彩又传神,让人看过一次,就牢牢记住。

整个秦楚之际,刘邦也就败给项羽一人,其它人则均败在刘邦手下。

如在反秦战事中,刘邦于起兵之初就在战斗中击杀泗水守,这是见之于史的秦军阵亡的最高军事长官。

在秦三十六郡中,肯定为刘邦部战斗征服的至少有三分之一。

在刘邦加入项梁阵营前,项梁对秦作战还没有取胜的记录,只有项羽有攻克襄城的胜果。

而刘邦的加入,使得项梁部取得对秦作战的连续胜利。

《留侯世家》记张良以《太公兵法》告刘邦,被刘邦用得很好,说明刘邦很有用兵的天分。

在最后的灭秦作战中,刘邦以不足万人的部队完成了策应援赵、拱卫楚都、西进灭秦一连串繁重的任务,没有非常的军事才干是不可想象的。

刘邦的战力或可从平定天下后的几次作战中反映出来。

在刘邦死前,先后有击燕王臧荼、击韩王信之叛、击陈豨之叛、击黥布之叛,每次均由刘邦挂帅出战,说明在汉阵营中,其它的人的能力均不能让刘邦放心。

《高祖本纪》记其击陈豨时分析道:“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也。”

后果如其言。

黥布反时的心态也能说明问题。

黥布以为:“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余不足畏也。”

在黥布看来,汉阵营的将领除韩信、彭越外,均不在话下。只有刘邦的本事值得顾忌,但他又太老,估计不会亲自带兵作战。

所以黥布反了。

可以肯定,在当时人的眼里,刘邦的作战能力是被相当推崇的。

但为何会留下与项羽作战百战百败的记录呢,原因只能是项羽的作战能力更高,刘与项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刘邦长期处在项羽阴影下,其作战能力根本显不出来。

关于韩信以为刘邦不能将兵的说法,《韩信卢绾列传》有一条反证,击陈豨时,刘邦先于全国军队到达时抵赵,问赵相周昌赵地有无可用之人,周昌推举了四人,刘邦面试后骂道:“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伏。

上封之各千户,以为将。

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陈豨反,邯郸以北皆击陈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吾胡爱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赵子弟!”

表明刘邦能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权威手段调动当地士兵的积极性,可能也因此抵挡住了陈豨的凶猛攻势。刘邦每每在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不断取得胜利,应该与他善于激励士气有关。仅此一条证据,就使得不善将兵说不那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