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与天斗,与人斗一斗
第一百七十三章 与天斗,与人斗一斗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断斗争的历史。”
“年少的时候与命运做斗争。”
“年轻的时候与天做斗争。”
“与人斗,与大世斗,与人世间一切的不平斗。”
他争斗出了一个大明,争斗出了一个贫民天子的称号。
大明建立起来了。
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戎马生涯十几年的朱元璋开始了新的斗争生活。
战争没有了,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新的生活,新的斗争。是如何巩固皇权、振兴大明江山的宏图伟业。
近二十年战乱的大地,遍地荆棘,满目疮痍。
昔日丰腴的沃野,而今成了茫茫荒原,繁华的城市变成了废墟。
漠北的蒙古贵族,还在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着卷土中原。
朱元璋开始了有条不紊的重建封建国家的艰难的事业。
朱元璋将文武百官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大家出了个题目: 元朝为什么会迅速土崩瓦解?不
刘基首先进言,“宋元以来,宽纵日久,当使纪纲政肃,然后才能实施新政。”
朱元璋一边侧耳细听,一边陷入思索:
想当初元朝统一海内,政治不可谓不清明。
只是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内外勾结,才使法度松弛,皇帝出走漠北的悲剧。
现在是大明创业之初,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制定法律,以法治国。
根据朱元璋的命令,李善长于开始从事法律的制定工作,对各级官吏的职权、任务以及应遵守的事项,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大明律》。共460卷,分吏、户、礼、兵、刑、工六律。
《大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
《大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者,不管主、从犯,一律凌迟(千刀万剐),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年满16岁的都要处斩。
对官吏贪污,处罪也特别重。
犯有贪赃罪的官吏,一经查清,一律发配到北方荒漠中充军。
官吏贪污获赃60两以上的,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各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就是剥皮的刑场,叫皮场庙。
贪官被押到这里,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示众,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用以警告继任的官员。
明律就连官吏出差乘坐官家的牲口、车船,携带私人物品超过规定重量的,也严惩不贷。
明初官吏乘坐官家的牲口,除随身的衣物外,携带私人物品超过10斤的,每5斤笞10下,每10斤罪加一等,最重杖60下。
如果乘坐官家的船,带私物超过30斤的,每10斤笞一下,每20斤罪加一等,最重到杖70下。
朱元璋三次下令编刊《大诰》,共汇编案例一万多件,要求每户都有一册。
朱元璋在序言中说道,将惨害百姓的事例昭示天下,各级官吏敢有不务公而务私,贪赃酷民的,务必穷追到底,严加惩处。
朱元璋对自己制定的法律,满怀信心,带头实行,而且执法是相当严厉,这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中是少有的。
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凭着自己是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不顾朝廷的禁令,自陕西贩运私茶。
他的家奴周保还叫当地官吏,抽调民间几十辆车为他家运输私茶,稍不如意,就任意打骂这些地方官吏。
后来河桥巡检司的一位小吏不堪凌辱,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
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诛杀家奴周保。
同时,他还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朱元璋的亲侄朱文正,因“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违法乱纪。
他毫不留情废了他官职。开国功臣汤和的姑夫,自以为有硬梆梆的靠山亲戚,就隐瞒常州的土地,不纳税粮,朱元璋也将他以法处死。
尽管这样,那些贪官污吏仍存有侥幸心理,不把法律放在眼里,见钱就抓,见财就捞。
当时,浙西有个负责征收税粮的粮长邾阿仍,在征收粮米一万石之外,他敲榨勒索多征粮食二万二千石,钱一万一千一百贯以肥私。
朱元璋当皇帝的三十年中,镇压了几起大贪污案,最大的是郭桓案。
郭桓官为户部侍郎。洪武十八年(1385),御史余敏、丁举廷告发北京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或、赵全德等人,伙同郭桓等人贪污舞弊,吞盗官粮。
朱元璋抓住线索,命令司法部门依法严加追查。
这个案子一直牵连到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杰;工部侍郎麦志德等高级官员和许多布政使司的官员。
在追查他们内外勾结,狼狈为奸,盗窃国库金银宝钞,盗卖官仓的粮食时,又发现他们还贪污了大量没有入库的税粮和渔盐等项税款。
其贪污盗窃的钱折成粮食达2400多万石。案件查清后,朱元璋下令将赵瑁、王惠迪等人弃市,在闹市处死,尸体暴露街头。郭桓等六部侍郎以下的官员也统统处死。
各布政使司有牵连的官吏几万人也都逮捕入狱,严加治罪。各地卷入这个案件的官吏、富豪,被抄家处死的不计其数。
明王朝建立初期,有一部分文人,认为朱元璋出身卑微,不甘做他的忠臣,不肯同其合作。
有的甚至采取自杀、隐居深山等方法,躲避朱元璋的征调。
朱元璋对这些文人也毫不客气,针锋相对地采取了“诛其身,没其家”的严厉刑罚。
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俩,斩断手指,誓不出仕。
朱元璋把他们逮到南京审问,他们口口声声称红巾军为“红冠”,引起朱元璋大怒,下令把叔侄俩押回原籍,处以死刑。
当时,许多不愿与朱元璋合作的地主文人都落了个杀头没产的下场。
为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控制,朱元璋设立了巡检司和锦衣卫。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把自己身边的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尉府(前身是拱卫司)改为锦衣卫。
以其为心腹,秘密侦察大小官吏的活动,随时向朱元璋报告不公不法之事。
同时,还授予锦衣卫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一切大权。
在锦衣卫内设立了特殊的法庭和监狱。
锦衣卫变成了正式的特务机构。
朱元璋在位的30多年间,特务多如牛毛,遍布街坊路途,严密监视着朝野内外、文武官员的活动。
吏部尚书吴琳已告老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便派特务到吴琳家乡去侦察其活动。
特务来到稻田,只见一个农民模样的老人从小凳上站起来,便上前问道:“这里有个吴尚书吗?”老人回答: “吴琳便是。”朱元璋听了特务的这一报告后非常高兴。
大学士宋濂一次在家设宴招待客人,第二天,朱元璋问他,“昨天请客,喝酒了吗?做的什么菜?”
宋濂如实做了回答。朱元璋笑道: “说得对,没骗我。”
国子监祭酒宋讷一天在家暗生闷气,偷偷监视他的特务竟把他这时的样子画了下来,上报皇上。朱元璋见了宋讷问道: “昨天你在家生什么闷气呀?”
宋讷照实做了回答。他吃惊地问朱元璋如何知道此事?
朱元璋将画像递给他,他展图一看,方才醒悟,慌忙磕头谢罪。
朱元璋害怕受廷臣蒙蔽,常常和侍从易服微行,对臣僚进行侦察。
弘文馆学士罗复仁原是陈友谅的部下,投奔了朱元璋后,秉性不改,常常犯颜直谏,刚正不阿。
一天,朱元璋亲自来到了城郊的罗家私访。
不巧,这天罗复仁和他的妻子正在家粉刷破旧的墙壁。
他一见皇帝驾到,急忙叫妻子搬过小凳,请皇上坐。朱元璋四周环视了罗家的房舍家俱,十分感动,说:“贤士怎么能住这样破的房子呢!”接着下令赐给他一座城中的大宅第。
一年的元旦之夜,朱元璋微服出巡。他忽然发现一灯上的谜底画了一个女人,手抱着大西瓜,安然地坐在马上,马蹄故意画得特别大。朱元璋见了大怒。回宫后即命察缉,结果将做灯谜的杖死了。
刑官执刑后还莫名其妙,后来才明白,马皇后是淮西人,是个大脚。
朱元璋怀疑灯谜是在暗讽马皇后,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灯谜,竟送了一条人命。
朱元璋不仅建立了一整套严密控制人们行动的法律制度,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也相当严格。
在他执政期间,亲自酿造了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文字狱。
他最不高兴人们提他的出身经历,他更怕臣僚欺骗他。
他特别注意臣僚们的言辞奏章,注意寻找有否挖苦毁谤自己的地方。
因为他做过几年和尚,故凡与和尚有关的“僧”、“光”、“秃”等字,他是十分忌讳的。
甚至与此有关的谐音字也不能在奏章的文字中出现。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在他起稿的《贺表》里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话。
这本来是在歌颂朱元璋,可他读完 《贺表》,竟勃然大怒。
他说,“光”则秃也,说我是个秃子;“则”字音近贼,骂我作过贼”。当即下令将他处死。
尉氏县教谕许元,为本府作《万寿贺表》。只因文章中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的话,竟也遭砍头之祸。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法坤”音同“发髠”,“藻饰太平”音同 “早失太平”。
这样以来,在朝野文人中造成了一个,开口怕锦衣卫,提笔怕文字狱,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
后来,礼部官为了不惹恼朱元璋,又保全臣民的性命,请求朱元璋降一道标准的表式,让撰文人有所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