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远古时代的英雄
很久很久以前,距今上万年,中国大地之上,仍是一派原始自然景象,天造草昧,荆榛未开。高山丘陵、平原高原、江湖沼泽,仍保持着原始的蛮荒模样。温暖湿润的气候,带来充足的阳光与丰富的降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高大的树木夹杂着低矮的灌木,枝藤交错,野草丛生,点缀着形形色色的花朵随处可见。禽鸟虫蛇走兽,游荡其间,人类看上去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
然而凭借思想这一无敌利器,人类巧妙地利用种种工具,依靠团结与协作,渐渐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生物圈之主宰。
尽管如此,彼时之人,生存境况之恶劣,仍为今人所难想象。仅有简陋之居所,寒碜之衣物,窳(yǔ)劣之器具,夏与烈日争,冬与严霜争,与洪水争,与毒蛇猛兽争,非勇敢坚强者无以生存。华夏之文明,便是在此恶劣之环境下,初露熹光。
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失,要恢复远古历史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当然,中国有一些神话故事,只是与印度、埃及、巴比伦、希腊等文明古国相比,不仅神话故事少得可怜,也毫无系统可言。在这些神话中,包括中国人所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神话故事产生的时间并不早,在早期历史文献中,极少被提及。可见华夏文明自一开始,就与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中国文明区别于其他古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大家都知道,孔子曾说过一句有名的话:“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在孔子之前的数千年里,中国人对鬼神的态度就已是如此。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早期出现的神祇(qí),都不是人格化的,而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上古时代的神,譬如天神、地神、河神、山神等,可以享受人的祭祀,却始终没有神的面貌,没有偶像崇拜。谁也不知道神长什么模样,似乎也没有人去关心这个问题。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来说,只要知道敬畏神,能从神那里得到启示就足够了,没必要与神过分亲密。
不推崇鬼神,势必就要立起人世间的英雄。
华夏文明从一开始,就充满英雄崇拜的味道,英雄们的伟大业绩,总是激励着子孙后代,“祖先崇拜”的思想由此发端。
下面先说说对华夏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几位英雄人物。
中国上古史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是哪三位呢?史料的说法五花八门。吕思勉先生写的《三皇五帝考》,罗列出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天皇、地皇、人皇;第二种说法是天皇、地皇、泰皇;第三种说法是燧人、伏羲、神农;第四种说法是伏羲、神农、祝融;第五种说法是伏羲、女娲、神农;第六种说法是伏羲、神农、黄帝。
这里我选用第三种说法,即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除了这三人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有巢氏,他之所以没有在“三皇”之列,大约是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他是最早的一位英雄,用古人的说法,叫作“圣人”。
从这四位英雄的名字里,我们隐隐地发现,他们的英雄事迹并不在于武功,而在于开创了技术革命、开启了文明之光。
先来看看第一位英雄人物:有巢氏。
关于有巢氏,先秦《韩非子》一书中,有一段记录,文字并不深奥,我把原文引述如下: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能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严格地说,有巢氏不能叫名字,它与燧人氏、神农氏一样,都是称呼。为什么称呼他为“有巢氏”呢?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房产大亨,“巢”就是房子、巢室、居所。这个人的功绩可不得了,在他之前人类没有房屋的概念,那么他们都住在哪儿呢?要么露宿,要么住树上,要么住在洞穴里。我们可以想象那种艰难的生存状态,风吹雨淋日晒倒不是真正的威胁,当时大自然还没有被开发,到处都是毒蛇猛兽,试想晚上睡觉时,爬进几条蛇,或者来只猛虎狮子的,人就只能成为动物的美食。要是把现代人往原始丛林一扔,在那待几个晚上,与虫蛇为伴,恐怕没几天,都准得失眠症,谁能放心睡个安稳觉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在睡梦里,会梦到从某个高处跌下来,或者突然掉到什么地方,这时我们就会有身体反应,小腿会不由自主地蜷缩起来。有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对远古生活的一种回忆,当时住在树上,睡着时很容易掉下来。可能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腿突然被蛇咬上一口,引起条件反射。在风餐露宿的年代,这真的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这个时候,有巢氏出现了。
他是个很聪明的人,尝试改善居住环境,便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用木头建起了房屋。如果放在今天,这确实称不上一件难事,因为我们有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有斧头、有锯子、有铁钉。可是那个年代啥也没有,只有石器,光是要把一棵大树砍倒,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类的意志最终战胜了物资条件的匮乏,有巢氏用最简陋的工具,盖起了最原始的房屋。那时房屋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太好想象,肯定是很难看的。不过没有关系,虎豹豺狼来了,被阻挡在房子外面,张牙舞爪却无可奈何。
房屋的出现,确实是人类一次巨大的革命,改造自然的步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按照韩非子的说法,有巢氏因而“王天下”。我想当时根本还没有“天下”的概念,顶多就是在有巢氏生活圈附近的人,纷纷跑来向他学习盖房子,他因此被推为首领。
统治的权柄,并不在于武力,而在于智慧。睡觉是件大事,有巢氏让大家睡上了安稳的觉,因此被尊为“圣人”,实际上就是英雄。他确实是一个英雄。有了房屋后,人类才有了安全的居所,这是获得与动物界战争优势的开始。人类社会,是从征服动物开始的。
征服动物界,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即便有了房屋作为防御性的居所,人类的生活环境仍然危机四伏。黑夜里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多数动物在夜晚的行动能力要远远超过人类。地球有一半时间在黑暗中,不能战胜黑暗,就不能战胜出没于黑暗中的凶猛动物。火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
严格说来,火并不是人类的发明,自然界早已存在。酷热会引发森林起火,雷击、火山喷发等都会产生火。然而自然之火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出现的机会很低。有没有办法人工取火呢?
在美国电影《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那个当代鲁滨孙,落难到了一个海岛上,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钻木取火,其间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一个当代人,在懂得钻木取火的原理后,要凭借原始的工具生起一堆火仍然是困难重重,更何况上古的人连这个原理都不晓得。
燧人氏的称号,与有巢氏一样,是以发明成就来命名,因为当时还没有姓名称谓。有巢氏就是有房子的家伙,而燧人氏就是能取火的家伙。燧人氏怎么知道钻木取火呢?我想在燧人氏之前,肯定已有很多人尝试过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钻木取火,可能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比如说石块猛的相击时,会有火花。只是这种稍纵即逝的火花,根本不可能保存下来。
有这么一种传说,燧人氏见到鸟啄树木,有时会有火花闪出,他由此受到启发,开始钻木取火的试验。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现代人用更好的工具钻木取火都十分不容易,更何况是久远之前的人。燧人氏的试验,一定失败了无数次,次数一定不会比爱迪生试验电灯泡少。他不断地打磨石头,试验各种木头,终于有一天,木头被点燃了。
可惜历史没有记下那一天的日期,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他成了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但并非是从天上盗火,而是在人间取火。
人工取火,是人类摆脱野蛮、迈向文明的关键,其意义比建造房屋更大。在自然界中,不少动物也会营造巢穴,比如小鸟、蜜蜂都能筑巢,但只有人类做到了自主取火。正是这个原因,燧人氏被列入“三皇”之列,而有巢氏没有。从此,夜晚不再是一片漆黑,火光照亮了大地,光明不再只属于白昼。
火不仅仅用于照明,还有更深刻的意义。人工取火,使得人类在与动物界的战争中,获得了一个胜利的法宝,用火可以驱赶毒蛇猛兽,可以在夜晚作战,它本身就是战争的利器。
另外,火还为人类带来了两大变革。
其一,是带来健康的熟食,不再像动物那样吃生的食物。这点在《韩非子》一书中也有提道:“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当时的人并不懂得病菌之类的名词,但他们已经发现,生食经常导致疾病,用火煮熟的食物则更为安全。火的出现,带来了饮食的革命,这点是动物界所无法做到的。
其二,使冶炼金属成为可能。从火的发明到冶炼金属的成功,应该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没有火,就无法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随着金属冶炼的成功,人类便成为地球生物的主宰者。
与有巢氏、燧人氏相比,伏羲的传说就更多了。
伏羲又称为庖牺氏或包牺氏,从这个名字来看,大致可以推断出他的主要贡献。“庖”字如果做动词解,就是“烹调”;如果做名词解,就是“厨房”。“牺”就是牲畜,是人工饲养的牲口。
在人类早期,食物的获取,无非两大途径:其一是采摘野果;其二是捕杀动物。在人口数量相当少的时候,食物并不紧缺,大自然有丰富的供给。随着人类不断地征服动物界,生存空间不断拓展,人口也变多了,这时食物就成问题了。
树上的果实,会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供应是不稳定的。而对动物的捕杀,也使得动物的数量在减少,狩猎到的食物也变得不稳定。因此人工饲养成为稳定的食品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伏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据说伏羲是个大发明家,除了畜牧之外,还发明结网打鱼的方法,用兽皮缝制衣服等。然而,他的贡献绝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在远古英雄中,伏羲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
《易经》是这样描写这位圣人的:“古者庖牺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的眼界不仅仅局限在人自身,而“观象于天”“观法于地”,探寻天理,探寻人与宇宙的关系。
伏羲是第一个用“数”与“图”的方法去理解宇宙万物的人,从这一点上说,他确实充满哲学家的气质。八卦就是八个卦相,每卦由三个爻(yáo)构成,“—”代表阳爻、“--”表示阴爻。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xùn)、坎、离、艮(ɡèn)、兑,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通俗一点说,这是一种朴素的宇宙模型。
在古代传说中,伏羲又被描述成人首蛇身的怪物,为什么会是这种形象呢?有一种说法十分合情合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与一个字有关,这个字就是“道”。我们注意一下“道”字的写法,上面是“首”字,下面是“辶”,这个文字构成,像不像“人首蛇身”呢?伏羲是得道之人,古代的道,就是宇宙真理,他就是“道”的化身,因而后来居然被描绘成人首蛇身之形象,实在可笑至极。
一部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对宇宙真相不断探索研究的发展史。没有哲学思想,就谈不上什么文化,因此伏羲对宇宙开创性的思索,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在中国的古文献中,像“有巢氏”“燧人氏”“庖牺氏”这些词,都包括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三位英雄的称谓,第二层意思就是他所在的氏族。伏羲的这一氏族,即“庖牺氏”兴起一段时间后,走向没落,原因很简单,其他氏族在文明上后来居上,进而取代了庖牺氏的地位。
取代庖牺氏的,是神农氏。
《易经》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这里的神农氏,我的理解仍是两层意思:最初是一个人的称谓,后来是一个氏族的名。古代的族群能获得多大的影响力,与其拥有的技术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在伏羲的畜牧革命后,神农氏又引导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即种植业的革命。
讲到这里,我想说一个话题。
多数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多是春秋战国之后的各个王朝。事实上,自秦以后,中国文明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当缓慢的阶段,巨大的技术变革、深刻的思想变革并不多。反倒是从上古时代到秦以前,中国文明充满了创造力,产生了无数技术与思想的奇迹。这是读史者不可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种植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粮食问题获得了最终的解决。事实上,直到今天,给我们提供粮食的,仍然主要是种植业。人工种植是不是神农氏的首创呢?应该不是。神农氏的农业革命,是耕种方法与农具的革命,使得大规模的种植成为可能。
在《淮南子》一书中,有这样的写法:“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qiāo)高下。”在此之前,尽管有畜牧业作为补充,但人类的食物仍然严重依赖于野生的动植物资源,野果可能有毒、动物可能染上瘟疫,即便煮熟了,也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而五谷则是安全性很高的食物。神农氏何以使得大规模耕种成为可能呢?他认真地研究了地形、气候、土壤对种植物的影响,使得种植成功率大大提升。
除此之外,他还大力改进农业工具,据《易经》载,神农氏“斲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耒耜是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工具,耜是用来起土,耒是耜上的木曲柄。在古代,耒耜也泛指农具。
神农氏是第一流的植物专家,他不仅推广种植业,还是中医药之祖师。在自然界中,有许多植物具有解毒、治病的功效,在神农氏之前,可能草药的功效就被人所认识,但是并没有系统的发展。神农氏是第一个专心致志研究草药的人,古代很多文献都写到他“尝百草”的故事,为了试验草药的药性,他把自己当作试验品。这种尝试是十分危险的,他也因此多次中毒,据说有一次,在一天之内,就中毒多达七十次。有一种说法,称神农氏是死于中毒,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中国的医药学,实际上也是奠基于神农氏。
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神农这一氏族,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因此成为众氏族的首领。神农氏族的领袖地位,维持了十七代之久。
在神农时代,由于文字还未产生,对此时期发生的故事,我们仍然知之甚少。后世关于神农的文献,也不一定真实有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巨著《史记》中,对漫长的神农氏统治时代并未有详细记载,《史记》的开篇,实际上是从神农氏族最后一个领袖炎帝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