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医学史上医学教育最为进步的时期之一,不但沿袭家传和师徒传授的优良传统,还开创和发展了学校式的医学教育,培养了许多医学大家。该时期系统全面地整理了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出现许多大型著作,如: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隋代巢元方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详论病因、疾病分类、鉴别和诊断的著作《诸病源候论》,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朝廷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持,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丰富了对情志疾病的理论和见解,为中医精神病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抑郁症在隋唐时期的古籍文献资料并不多见,并且《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医籍多是对《伤寒杂病论》的发挥。这一时期有关抑郁症的文献特点为:①相关症状描述日趋丰富。虽然总结归纳了“百合病”“奔豚”“解㑊”“梅核气”等少数疾病,但对其伴随症状的记载颇为丰富,有意欲食复不能食、默默欲卧复不得眠、欲行复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心中踊踊、五脏不定、心下烦乱、不欲闻人声、脊脉痛、少气不欲言、咽中如有炙腐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等症状,其他躯体症状则更多。②有因病致郁的病理演变阐述。其病因多由于伤寒大病后失调,情志失节,尤为惊恐忧思等所引起。③演示了抑郁症在发生、演变及治疗转归上的特点。在“百合病”“奔豚”“梅核气”的治疗上遵从仲景的辨证论治、随证治之的原则,其中在“百合病”中提出病位及伴随症状的不同,其病情也有轻重之分,愈期亦有先后之别,证实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按证候的不同、病情的轻重,抑郁症分为不同的级别,其治疗时间也长短不一。④将“奔豚病”分为“忧思奔豚”和“惊恐奔豚”,实际上是抑郁和焦虑的鉴别诊断雏形;而“奔豚病”的治疗上除药物治疗外更注重非药物疗法——针灸治疗,主张针刺艾灸章门、气海、中极、中府等穴位,对情志病的针药联合治疗在今天仍值得继续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