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概述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绝对或相对生成不足,以及尿毒症毒素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及其寿命而发生的贫血。肾脏疾病合并的炎症反应、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可加重肾性贫血的进展;并且,肾脏疾病患者也可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导致的贫血。贫血影响肾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2],增加肾脏疾病进展、终末期肾脏疾病、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2~4]。
中国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总体贫血患病率为28.5%~72.0%,并随CKD进展而增加,透析患者贫血患病率高达91.6%~98.2%(见表1);887例接受活体供肾移植的患者,肾移植1、3、6、12个月贫血患病率分别为84.3%、39.5%、26.2%和21.6%[5]。
表1 CKD贫血患病率/%
目前,中国肾性贫血临床诊治规范化现状仍不令人满意。据统计,全国6个城市9个中心2 388例透析患者中,85.3%的患者接受EPO治疗,21.0%的患者接受静脉铁注射,40.7%的患者口服铁剂;但59.3%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110 g/L[6]。2 420例CKD非透析患者中,只有39.8%的贫血患者接受EPO治疗,27.1%的患者接受铁剂治疗;22.7%的患者血红蛋白低至70 g/L时才开始治疗,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110~120 g/L者仅有8.2%[7]。
我们组建了由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组成的指南编写委员会,针对如何规范诊断肾性贫血,如何规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 ESAs)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评估铁状态以及铁剂应用的时机和靶目标,如何制订非透析、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和肾移植、儿童、老年与糖尿病患者的贫血治疗方案,以及如何规范应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ypoxia-inducible factor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s, HIF-PHI)这6个主要临床问题,委员会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 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CBMdisc)发表的英文和中文论文,分析论文是否可以回答主要临床问题,并评价论文的证据等级。参照《日本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贫血指南》采用的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相结合方法,推荐强度分为:[1]推荐;[2]建议。证据等级分为:A高度确定(荟萃分析等);B中度确定(随机对照研究等);C低度确定(观察性研究等);D很低度确定(专家共识、专家意见等)以及E未分级:不能明确推荐[8]。推荐意见采用专家一致性原则,存在不同专家意见时,采用投票大于2/3的专家意见。同时,借鉴和参考了目前国内外CKD贫血相关临床指南,召开了6次专家讨论会,进行修改和定稿,共同编制了《中国肾性贫血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简版)。本指南系统介绍了肾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病情评估、治疗原则、靶目标与具体方案、治疗低反应性以及特殊肾脏疾病患者贫血的诊疗。目的在于指导、规范肾性贫血诊断以及ESAs、铁剂和HIF-PHI的合理应用,提高国内针对肾性贫血的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