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突扩通道中kε方法数值模拟>[1]
本文对单边突扩通道进行了数值模拟。这种有分离的湍流流动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流动现象。在高速水流的情况下,预测回流区的流速场及压力场,对气穴发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在火电厂冷却水问题中,只要改变通道一侧的边界条件,再加上浮力的影响,就可以变成有限水深表面浮力射流问题。目前我院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就是其中的初期成果。文中采用斯波尔丁(Spalding)学派创立的SIMPLE算法,以压力P和速度V为基本变量进行P-V迭代计算。这种迭代方法往往不容易收敛,本文提出的控制变量初始值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使收敛得到保证。计算结果与实验资料吻合良好,说明k-ε这类精细模型在实际问题中极有发展前景。
一、引言
如图1所示的单边突扩通道形式,是在燃烧室设计、电厂冷却水研究等工程问题上经常遇到的流动现象。由于流动具有分离,湍流结构复杂,不宜采用传统的近区积分模型。因为这种积分模型需要假定射流边缘上的掺入率及流速、温度的相似剖面,经验性较大;在确切判断半经验公式的系数上,遇到不少困难。近年来,人们开始应用湍流模型来处理这类问题,它可以算得所论区域的湍流场、掺入率及速度、温度剖面而无需经验系数的事先假定。这种方法已由单方程模型发展到双方程模型、多方程模型,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在上述模型中,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对浮射流、淹没射流、尾流、回流、次生流等问题,无论定常或非定常、无论二维或三维,都已有若干成功的算例。结果令人鼓舞,预示了这类模型强大的生命力。
图1 通道几何形状(H=1.05cm,h=0.95cm,L=20cm)
二、数学模型
不可压缩流体作平面二维定常运动,当忽略质量力的影响时,其控制方程可以表示为:
称为有效黏性系数,由分子黏性系数及湍流黏性系数所组成。其中k、ε分别称为湍流动能及湍流动能耗散率,它们由以下两输运方程确定:
为湍流动能的产生项。
不考虑散热损失,能量方程可以表示成一无源的对流扩散方程:
方程(1)~(8)组成一封闭系统。若要考虑密度ρ随时间T的变化,例如温差异重流问题,则还应加入状态方程ρ=ρ(T)联立求解。
数学模型中的六个通用常数,系由基本实验确定,根据文献[2],它们的值见表1。
表1 经验常数值
三、数值计算
差分方程的推导及“壁函数”的应用在文献[3]中已有详细叙述,本文拟就P-V迭代计算中出现的速度修正方程及压力修正方程作一推导,并对CHAMPION程序的初值设定问题提出新的方法。
1.P-V迭代
本文采用斯波尔丁学派创立的SIMPLE算法,以压力P和速度V为基本变量进行P-V迭代计算。即先假定全场压力分布,使运动方程能独立求解。这时解出的速度值自然不满足连续方程,应通过速度修正方程来修正,将修正后的速度值代入压力修正方程又给出新的压力值。如此往复迭代,即能期望得到真实的解。
图2 U、V单元控制体
2.速度修正方程
参见图2,U分量差分方程为:
式中:b为除压力梯度外的源项。
V分量差分方程为:
式(9)与式(10)的Ai是分别对U、V单元而言的。
以初设压力P*代入上两式得:
令
式(9)-式(9′)及式(10)-式(10′)得:
为了简化计算,通常略去(参见文献[4]),故得:
式中
3.压力修正方程
连续方程(1)的差分形式为:
参见图2,知:
将式(11)、式(12)、式(14)代入式(13),整理即得关于压力修正P′的方程:
其中
式(15)即为所求的压力修正方程,它具有统一形式,可以与其他方程一样求解。
式(16)的B是压力修正方程的源项,它具有连续方程的形式。若B=0,说明U*、V*满足连续方程,显然它们又满足运动方程,因此必然就是精确解。通常称B为质量源,以全场各点B值的绝对值之和趋于零作为迭代收敛的判据。
4.边界条件
参见图1,各变量的边界条件可表述为:
AB面:
k=k0=1.5×(0.05×U0)2
DE面:
其他各面:
U=V=0
T=TW
式中:TW为壁面温度。至于k、ε两个变量,则采用“壁函数”方法处理>[3]。
5.迭代方法及初值设定
迭代方法一般有点迭代与线迭代两种。点迭代计算较稳定,但太费机时;本文采用线迭代,在每一条线上使方程的系数矩阵成为三对角矩阵形式,可用通用追赶法程序求解。线迭代不如点迭代稳定,为此,应用低松弛法提高稳定性和收敛性。
变量全场初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计算收敛问题。因为完全不合理的初值,可能一开始就使问题超出收敛半径的范围之外,计算无法进行。对初值设定问题,通常的办法是用粗网格或令交换系数为常数进行粗略计算,将所得结果作为初值。这种做法,不仅同样存在不收敛的危险,同时还使数据的输入输出变得很复杂,增加许多工作量。本文在迭代计算的前若干步,控制变量不超过其可能最大值,保证计算可以进行。经过这若干步的计算,变量初值很快趋于合理。此时取消其控制,任其自由收敛。此法对网格过分不均匀或算法上有本质错误的问题不起任何作用,即使每一步都加以控制,其余源及质量源也永远不会变小,不可能得到收敛解。
收敛判据以相对质量源的绝对值小于10-2为准,在M-160机上,需CPU时间约6min。
四、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本文对标准CHAMPION程序进行改进,将原来的单向扫描改为来回双向扫描。这对回流问题,因为反向扫描可以迅速地将下游影响传递到区域各点,大大提高了计算的稳定性与收敛性。另外,去掉原来的逐线总体连续修正,仅保留出口处一条线不变,计算反而容易收敛。
定义进口雷诺数Re为:
式中:Um为进口平均流速;ν为水的运动黏性系数;H为入口高度。
为了便于与计算结果>[2]>[3]及实验资料>[5]对比,分别取Re=5322、3441、1803进行计算。图3~图5是各个工况下本文的计算结果、文献[1]的计算结果及文献[5]的实验结果。图中各量系下列无量纲数:
1.流线图及时均速度分布
由图3(a)、图4(a)、图5(a)可知,本文计算所得回流区长度在台阶下游7h~9h之间,详见表2。
表2 回流区长度的对比
由表2可以看出,本文计算结果稍偏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数学模型的常数c1对L/h值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是实验资料的精度亦不太高。文献[5]的L/h值是由10个断面的X方向时均速度分布内插而得;文献[2]的结果是由雷诺数Re为5900和8340的L/h值线性外推得来。但事实上,当Re高达一定数值时,L/h值与Re无关,线性外推不合理。因此,文献[2]中,Re=5322时的L/h值显然应比7.0为大。
图3 Re=5322计算结果
(a)流线图;(b)速度U剖面图;(c)湍流动能剖面图;(d)湍能耗散率剖面图;(e)湍流黏性系数剖面图
在图3(b)、图4(b)、图5(b)中,分别给出了所取三个雷诺数情况下,十个横断面上的时均速度分布及文献[1]、[5]的结果。由图可知,除进口附近由于存在三维分离区而使回流区高度较实验值小外,其他的地方均符合良好,并且比文献[1]的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验资料,特别是在上壁面附近流速最大值处更为明显。
2.湍流动能k、湍流动能耗散率ε及涡黏性系数μt分布
图3(c)、图4(c)、图5(c)分别给出了三个雷诺数下的k剖面曲线,图3(d)、图4(d)、图5(d)分别给出了ε剖面曲线,图3(e)给出了Re=5322时的μt剖面曲线。剖面图中同时还给出了文献[1]的计算结果。由图可见,吻合情况良好,只是ε在壁面附近符合稍差,这显然是对ε的壁函数的不同处理而引起的。
图4 Re=3441计算结果
(a)流线图;(b)速度U剖面图;(c)湍流动能剖面图;(d)湍能耗散率剖面图;(e)等温线图
3.相对压力及温度分布
图5(e)给出了Re=1803时的相对压力剖面曲线,图4(e)给出了Re=3441时的等温线。这里所指的压力,是相对于进口处的压力。由图可见,相对压力是在回流区最小。雷诺数越大(亦即进口速度越大),相对压力越易出现负值,即越易引起通道内部出现低压区,这与高速水流容易引起气蚀的现象是吻合的。对温度的计算,由于本文所选通道尺寸为长×高=20×2cm2,区域范围很小,若按一般绝热要求取作为壁面条件,则计算的温度分布几乎维护进口温度不变。作为数学模型及程序的验证,本文取TW=0(即壁面处温度等于自然水温)作为边界条件来计算温度。由图4(e)可见,温度亦是在回流区最小。
图5 Re=1803计算结果
(a)流线图;(b)速度U剖面图;(c)湍流动能剖面图;(d)湍能耗散率剖面图;(e)相对压力剖面图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ingle Side Sudden Enlargement Channel with a k-ε Turbulence Model
In this paper,turbulent flows with separation in a single side sudden enlargement channel have been numerically simulated with a k-ε turbulent model.This kind of flow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engineering.In case of high velocity,i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cavitation research to predict velocity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recirculation zones.For cooling water problem of thermal power plant,as long as we change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channel,adding buoyancy influence,it tray become a surface buoyant jet with limited water depth.The present paper is of primary contribution to it.
The SIMPLE algorithm is used,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initial values of the variables.So we control the initial variables to their maximum possible values in the first several steps of iteration.In many cases,it ensures divergence.The predicted results conform to experimental data,thu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spect of k-ε turbulence model is bright and encouraging.
In this paper,turbulent flows with separation in a single side sudden enlargement channel have been numerically simulated with a k-ε turbulent model.This kind of flow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engineering.In case of high velocity,i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cavitation research to predict velocity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recirculation zones.For cooling water problem of thermal power plant,as long as we change the upper boundary of the channel,adding buoyancy influence,it tray become a surface buoyant jet with limited water depth.The present paper is of primary contribution to it.
The SIMPLE algorithm is used,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initial values of the variables.So we control the initial variables to their maximum possible values in the first several steps of iteration.In many cases,it ensures divergence.The predicted results conform to experimental data,thu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spect of k-ε turbulence model is bright and encouraging.
Abstract
参考文献
>[1]John F.Ripken,Norio Hayakawa.Cavitation in High-head Conduit Control Dissipators.ASCE,HY1,1972:239-256.
[2]Rodi,W..Turbulent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Hydraulics.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SFB 80/T/127,May,1978.
>[3]王能家.河道排取水问题的k-ε方法数值模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论文集(第26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
[4]Suhas V.Patankar.Nemeric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McGraw Hill,New York,1980.
>[5]沈熊,廖湖生.应用频移激光测速系统测量高湍流度回流流动.力学学报,1982(5):505-511.
>[1]:*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 水利电力部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33集),1987年7月。作者:王能家 陈惠泉 倪浩清
>[2]:❶ 洪君涛.二维非对称突扩通道中湍流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硕士论文,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83年。
>[3]:❷ 于和生.偏振型二维激光测速系统在湍流测量中的应用.硕士论文,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