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层次化需求计算与合理配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水资源需求层级理论体系构建

2.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借鉴

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成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既取决于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制度。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人们在不断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需求按其优先次序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此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五种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低层次的需求被实现后,该需求仍继续存在,只是不再是主要激励因素,下一级高层次需求将其取代成为激励人们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不断从事有目的的对象化实践活动,不断为满足需求而努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从个人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实现出发,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在心理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临床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需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动机,需求刺激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因此通过对人需求的研究可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和方向。

大多数人的需求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同这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959年以后,马斯洛越来越多地涉及东方的观点。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促使马斯洛反思他自己已经创建的人性观,结合他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完整,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他越来越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的层次,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于自我中心的倾向。1963年,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自我超越的需求,进而归纳为三级理论,即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构成了如图2.8所示的理论体系。

img

图2.8 马斯洛三级六层需求层次理论体系

Z理论是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强调超越性需求。基于这种需要的管理就要考虑到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假设人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需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问世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在人力资源行业、教育行业、流动人口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薪酬制定等方面都有运用。

针对如何利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有效地满足社会用水需求的问题,高飞和何士华曾以滇池流域的管理措施为例,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建立起了社会层次需求模型,将水资源管理需求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个人生理用水,个人、集体用水安全,地区用水规划,国家级项目,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对应第一阶段,为人类起源时期;第二个时期对应第二、三、四阶段,即工程水利阶段;第三个时期对应第五个阶段,即资源水利时期。而张雷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分为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人水和谐水利三个阶段,并认为人水和谐为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方向。

2.4.2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个体需水行为解析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一个人的用水行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自我需求驱动型和功能需求驱动型。自我需求驱动型即个体发生该类用水行为主观上是出于满足自身需要之目的,且由用水活动达到的需要满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如盥洗、饮用需求等;功能需求驱动型即个体发生用水行为以体现某种功能,用水个体在主观上有意愿通过用水活动满足其他个体的需要,如保洁、空调需求等。功能需求驱动型用水行为往往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或较高的技术门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将“真实水”转化为“虚拟水”的过程,而对功能需求驱动型用水行为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利用过程则属于间接用水行为范畴,如图2.9所示。

img

图2.9 个体需水行为概念分类框架

按个体需要的满足是否直接与水相关可分为对水的直接需要和潜在需要,判断标准为在需要满足过程中水是否为直接投入的核心物质要素。本书暂不涉及间接用水行为(虚拟水利用),因而对潜在用水需要不做探讨。按需求的具体功能可分为饮用、食物、住宿、安全、卫生、衣着、娱乐、求知等,对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上需水对应不同层次见表2.4。

表2.4 个体需水行为分类

img

续表

img

饮水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与水直接相关的需求。

食物需求主要涉及食物的生产加工以及烹饪过程中用水需求,后者主要包括食材的解冻、清洗、加工等处理过程,炊具及餐具的清洗。较低需求层次的食物需求仅仅出于维持生命消耗的目的。较高需求层次的食物需求则是为了塑造某种社会地位:食用精美食物通常显示一定的社会身份,赢得其他社会个体的认同,从而形成心理满足感。

与之类似,住宿需求同样横跨多个需求层次,具体表现为住宅环境的温度保持(供冷、供暖)及景观营造(绿化)。

安全需求可以被细分为消防安全需求和医疗安全需求。消防安全需求主要表现为消防用水,而医疗安全需求主要表现为临床医疗用水、手术操作用水等具有明显消毒属性的用水。

卫生需求包括针对个体自身的清洁需求和针对个体所处环境的保洁需求。清洁需求包括盥洗、沐浴、洗衣等。不同清洁程度对应不同需求层次,最低级需求层次对应的清洁程度仅保证正常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较高需求层次对应的清洁程度往往出于自身对舒适的追求或社交的需求,需求层次越高耗用的水量越大。保洁需求与清洁需求类似,不同在于与个体联系的紧密程度有所降低。保洁需求主要是针对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包括冲厕、拖地、洗车等。

衣着需求与娱乐需求,主要包括在产品(衣服、鞋子,娱乐产品等)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用水,以及产品的洗涤及使用过程的用水。

求知需求是以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自我超越需求为主体的高层次需求,个体求知需求的满足可获得其他个体的认同和尊重,求知需求通过学习和研究(主要对应实验用水)得到满足。

2.4.3 水资源需求层级理论构建

人类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水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水是人类生存的生理需求之一,聚集的人类(人口)是生活用水的主要决定因子之一,人口规模直接影响了生活用水的总量;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粮食、工业产品、生态环境等的需求,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和人工生态的需水规模,同时,农产品、工业节水新产品等反过来进一步影响生活用水。

从人类需求的心理和活动规律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用水户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是分层次;基于此,本书初步提出水资源需求三层三级层次理论,包括三个层次、三级需水(图2.10):

(1)刚性需求。属第一层次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X理论);刚性需求是指满足生物生存、企业开工生产、河湖基本健康所需要的基本水量,主要体现为对水量的需求;在此层次,水资源成为限制因素,不满足需水则面临生存威胁;在不受资源和工程条件的制约下,此层次的需水量应全部满足;此层次需水亦称为基本需水。

(2)弹性需求。属于第二层次的需求,是超越水资源限制的需求,为改善型需求,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Y理论);此层次的需水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应是可持续发展;在此层次,用水效率较高,水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满足需水则快速发展,缺水则制约其发展;此层次需求弹性空间很大,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过程中,应动态调控此层次需水,使需水保持在相对合理范围之内;水资源刚性需求与弹性需求之和称之为合理需水。

(3)奢侈需求。属于第三层次的需求,也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自我超越需求(Z理论);奢侈需求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现阶段,超出合理需求范围以外的需水均可称之为奢侈需水,如因用水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型需水、因技术水平制约而产生的技术型需水、因用水习惯观念落后而造成的观念型需水等,这些需水应通过不同的管控措施,逐步压缩;而对于未来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了人水和谐(左其亭,2012),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用水公平、公正(钱正英,2006;钱正英等,2006);在此阶段,工程条件发挥极致,全社会实现了全面节水,用水效率极高,水资源需求趋于稳定,此时奢侈需求转化为合理需求,应予以满足。以上三个层次的需水称之为表象需水。

img

图2.10 水资源需求层级框架

2.4.3.1 生活需水层级理论体系

生活需水可分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两类,即水资源需求主体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有相关研究认为,影响居民生活用水的因素较多(胡峰,2006;张宁等,2011;张媛媛,2011;徐辉,2012);概括起来为5个决定因素:态度、信仰、习惯、个人能力和背景(萨莉·罗塞尔等,2012)。对于居民生活对水资源需求的三个不同层次可分别表述如下:

(1)刚性需求。居民为了生存,对水资源的最低需求,主要满足生命延续的基本用水和安全需求;主要是为了解决人类对水的生理需要以及免除因缺水而导致的生存威胁;居民基本用水需求,可看作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应作为人权的基本范畴由政府保障,此层次需求必须无条件满足,不能通过市场解决,在水资源配置中必须优先满足(Gleick,1996)。对于个体而言,不同居民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类型和数量不同;对于群体(区域)而言,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类型和数量不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或农村,其居民对水资源的刚性需求类型和数量也不同。

(2)弹性需求。居民为了优质的生活,在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得到较为充足的水资源;此层次的水资源需求一般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提高逐步增大,但受节水措施和经济杠杆的调节,需水可能会先增后降,最终逐渐趋于稳定;在资源优越和工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此层次的需水在水资源配置中应尽量优先满足;如若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水平可能会有所下降。在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应通过需水管理等手段,尽可能提高用水效率,动态调控弹性需求,使得居民需水尽量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3)奢侈需求。在现阶段,用水效率还有待提高,相对于用水效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因效率差别而多出的那部分水量即为奢侈需求,此部分需求应通过各种管控措施,不断压缩,逐步削减,削减不了的需水再适当满足;此外,居民追求高水平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正常年份的一些体娱、洗车等高级用水需求,在枯水年份来看就是奢侈需求,也应进行压缩。在未来阶段,居民在相对富裕的生活条件下,在节水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全社会几乎不存在水资源浪费的现象,用水效率极高,此时居民对水资源的需求几乎可以无条件的满足;此时的奢侈需求大部分转为合理需求,奢侈需水相对较少,但为了实现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应通过各种措施进行调减压缩,最终消除奢侈需水。

2.4.3.2 生产需水层级理论体系

生产需水按照产业结构分,可分为第一产业需水、第二产业需水和第三产业需水;其中第一产业需水即为农业需水,主要包括农田灌溉需水和林牧渔畜需水;第二产业需水包括工业需水和建筑业需水;第三产业需水主要包括服务业需水、城市消防需水和城市特殊需水等。各个产业需水机理各不相同,不同层次的需水情况如下:

(1)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是指满足各个产业基本生存或生产状态的水资源需求;具体来讲,主要是满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及树木、牲畜等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求,不因缺水而死亡;满足工业企业商业的开工生产、开门营业,不因缺水而亏损;满足城镇的基本消防及特殊需水,不因缺水而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此层次的需水应当优先满足。对于个体而言,农业方面,刚性需求应为满足农作物生长关键期最低耗水的需求;工业商贸业方面,应为满足最为先进技术水平的工业企业最优生产效率时的最小用水需求;对于群体(区域)而言,农业方面,可为满足部分区域商品粮基地、基本口粮田和经济作物生长关键期的基本需水;工业商贸业方面,可为满足部分重要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服务业的基本需水。

(2)弹性需求。弹性需求是指满足各个产业较好生存或生产状态的水资源需求;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满足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各个阶段的生理需水,使其因水而增产;满足树木、牲畜等动植物的较好生存需求,使其因水而不断生长繁衍;满足工业企业商业的较好生产、营业,使其因水而不断扩大规模和盈利;满足城镇的消防及特殊需水,使其因水而兴盛;此层次的需水应在大力节水和较高用水效率的前提下;为了人类的更好地生存、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层次的需水应当尽量满足,但应通过各种措施动态调控,使得各行各业的需水保持在合理水平。

(3)奢侈需求。奢侈需求与生活奢侈需求类似,在现阶段,各个产业用水效率还有待提高,相对于用水效率较高的发达国家,因效率差别而多出的那部分水量即为奢侈需求,此部分需求应通过各种管控措施,不断压缩,逐步削减,削减不了的需水再适当满足。对于个体而言,农业方面,超出充分灌溉制度下的需水即为奢侈需水,工业商贸业方面,超出用水效率限定值以上的需水即为奢侈需水。对于区域而言,农业方面,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大规模的农业种植需要继续超采地下水,相对于棉花、大豆等耐旱作物,冬小麦的灌溉用水即为奢侈需水,应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整个区域,超出地下水承载力的种植面积的需水均为奢侈需求,应适当调减种植面积;工业方面,对于一些耗水较大、效率低下的小微企业、亏损企业等实施关停并转等一系列措施而削减的用水即为奢侈需水。

2.4.3.3 生态需水层级理论体系

生态需水主要包括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和河道内生态需水,其中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主要包括绿化、河湖沼泽湿地补水、地下水回灌、环境卫生、林草植被建设等需水;河道内生态需水主要包括维持河流一定功能和河口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内生态需水虽然几乎不耗水,但在生态系统修复、地下水位恢复等方面生态环境效益显著,近些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并提升到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1)刚性需求。刚性需求是指满足河道外生态环境基本需水和维持河道内基本河湖功能的水资源需求,低于此层次的需求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证生态安全,在水资源配置中应优先满足此层次需求。

(2)弹性需求。弹性需求是指较好地满足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和更好地维持河道内各种河湖功能的水资源需求,满足此层次的需求可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改善并保持良性发展,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层次的生态需水不再被生活、生产需水肆意挤占,在水资源配置中应尽量满足。

(3)奢侈需求。奢侈需求是指超出充分满足河道内外生态环境需水的水资源需求,如部分区域过分追求人造景观、枯水期任意扩大水面率等。

以上“三生”三个层次的需水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受水资源配置工程及来水条件的影响,实际供水或宏观配置中,可能是满足不同用水户不同层次的需水,如在来水较丰沛的时期,生活、生产、生态均可以按照三层次的需水进行供给;但在来水较枯时期,受配置工程条件的制约,可能只能满足生活的刚性和弹性需水、生产的刚性需水、生态的刚性需水;在特枯水时期或应急状态下,可能仅能满足生活的刚性需水,而生产、生态的刚性需水都无法全部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