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位于中国干旱内陆区的甘肃省黄土高原上,许多贫困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数十万家庭摆脱了贫困,他们的健康和饮食条件得到了改善,他们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前景。这一变化主要原因之一是实施了简易、价廉而可持续的雨水集蓄利用、廉价温室大棚和灌溉技术。与此同时,其他一些改善家庭供水条件、提高作物产量和恢复小流域生态等适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外,这些措施也逐步改变了整个生态环境,提高了原来贫瘠土地的生产力,使原先光秃的山岭覆盖了树林和植被。
造成这一变革的中心内容是一项简易然而十分有效的技术,即对用黏土防渗的埋藏式水池储存雨水的古老技术进行的更新改造。由于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改进了传统水窖技术,使收集和储存雨水的效率大为提高,从而显著提高了甘肃省成千上万农村社区的供水和食物安全性。雨水集蓄利用的综合和整体性能是其得以被广泛接受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甘肃水科院)对雨水集蓄利用所进行的大量研究和野外试验以及示范推广工作,并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相结合,指导和促进了这些技术迅速发展。而当地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强有力介入,是对这一创新得以快速推广并且不断得到加强的保证。
上面介绍的技术实践在以广袤黄土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干旱内陆地区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包括甘肃、陕西、宁夏、山西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面积约为51万km2。尽管这一干旱地区存在着种种不利条件,它却是8000万人口的家园。本书将主要讲述这一创新在甘肃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给甘肃省带来的变化更为巨大,而且报道这种变化的文献也较多。甘肃省一直是中国最贫困省份之一。几世纪以来,造成甘肃省及其他类似省份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缺水、干旱和土地退化。这也是发展中世界各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尤其在长期被贫困、旱灾和不时发生的粮食短缺所困扰的非洲多数干旱地区,更是如此。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虽然这里介绍的技术方法在中国得到了成功应用,但它们是为了满足生活在甘肃省特定的地理、气候、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社区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些创新只有部分能适用于其他地方,而要在中国以外地方推广一定要结合当地条件进行,虽然如此,这一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成果,其原则却是到处适用的。
下述基本原则是所有项目都需要遵循的:
——必须基于当地的知识和传统智慧;
——不论是引进一项技术或者推动对传统农业实践的改进,社区必须成为项目所有实施阶段的中心;
——现场试验和示范应和未来的使用者共同进行,并听取他们的经验和改进建议;
——采用的技术或对实践的改进应能为使用者承担得起并且是切实可行的,或者对补助或贷款的机制加以落实。
在这一悄然发生的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革命中,有些技术和实践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单个家庭使用的太阳灶在社区和电网连接后,可能会舍弃不再使用。其他一些则是可以长期应用的,例如修建梯田和第7章中所介绍的生态恢复工作。这些不仅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发展前景,而且由于土壤和植被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巨大潜在储蓄库,还能在未来世纪中有助于抑制二氧化碳,从而推迟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