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规划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6 园林造景手法

2.6.1 主景与配景手法

2.6.1.1 主景与配景

园林中有主景与配景之分。主景是在园林绿地中起到控制与核心作用。一般一个园林由若干个景区组成,每个景区都有各自的主景,但各景区中,有主景区与次景区之分,而位于主景区中的主景是园林中的主题和重点;配景起衬托作用。主景必须要突出,配景必不可少,但配景不能喧兵夺主,能够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2.6.1.2 突出主景的方法

常用的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景升高或降低。为了使构图主题鲜明,常把主景在高程上加以突出。主体升高,可产生仰视观赏效果,并可以蓝天、远山为背景,使主体的造型轮廓突出鲜明,不受或少受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图2.32)。

图2.32 天坛祈年殿主景升高

图2.33 放置于焦点处的主景

(2)运用轴线和风景视线的焦点。放在视线的焦点上,突出主景。一条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常有较强的表现力。故常把主景布置在轴线的端点或几条轴线的交点上(图2.33)。

(3)中轴对称。在规则式园林和园林建筑布局中,常把主景放在总体布局中轴线的终点,而在主体建筑两侧,配置一对或一对以上的配体。

(4)构图重心法。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规则式园林绿地将主景布置在几何中心上,自然式园林绿地将主景布置在构图的重心上,也能将主景突出。

(5)动势集中。四周环抱的空间,形成动势,趋向一个视线的焦点上。一般周围环抱的空间,如水面、广场、庭院等,其周围景物往往具有向心的动势,主景如布置在动势集中的焦点上就能得到突出。也叫“百鸟朝凤”法或“托云拱月”法,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6)其他。如利用对比与调和突出主景、渐层手法、抑扬手法、置于面阳的朝向、尺度突出法等。

2.6.2 景的层次与景深手法

景色就空间距离层次而言有近景(也称前景)、中景、远景(也称后景、背景)、全景。近景是近视范围较小的单独风景;中景是目视所及范围的景致;远景是辽阔空间伸向远处的景致,相应于一个较大范围的景色,远景可以作为园林开阔处瞭望的景色,也可作为登高望远处鸟瞰全景的背景;全景是相应于一定区域范围的总景色。

合理的安排前景、中景与背景,可以增加景深,让画面富有层次感,使人获得深远的感受。一般前景与背景都是衬托、突出中景(主景)的配景,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使景观显得丰富。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

2.6.2.1 增大前景与透视距离

在处理风景点的前景时,要尽可能选择有深浅透视线的方向。深浅透视线本身的绝对深度大,风景的景深感染力就强。

2.6.2.2 增加前景的层次

有的园林景观景深的绝对透视距离虽大,但前景只是一片空旷的水面,则感觉上也难以引起空间的深远感;相反,在前景的绝对距离不大时,如果在前景中又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分层结构,形成许多等级,则会引起空间深远的错视。

2.6.2.3 色彩及明暗处理

运用色彩的空间透视原理,暖色系、色度大、明色调都会给人以向前的感觉;冷色系、色度小、暗色调都会给人以远离的感觉。安排景物时,远景(背景)用暗色调、冷色系,近景用明色调、暖色系。

2.6.2.4 其他错觉的应用

如在厅堂、穿廊等处的窗外,不到2~3m就是其他建筑的墙面,距离很短,在这种情况下,常在窗外的白粉墙前种上竹子、芭蕉等植物,配上几块山石,构成一幅无心画,引起空间深远的错觉;在水的源头、尽端布置叠石、桥、过水墙洞等均可造成水景深远的感觉。

2.6.3 借景手法

借景就是根据园林周围环境特点和造景需要,把园外的风景组织到园内,成为园内风景的一部分,称为借景。借景能扩大空间,丰富园景,增加变化。

2.6.3.1 借景的内容

借景的内容包括借形、借声、借色、借香。

(1)借形。将建筑物、山石、植物等借助空窗、漏窗、树木透景线等纳入画面。

(2)借声。借雨声、流水声、动物声音等。如远借寺庙的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秋借雨打芭蕉,春借柳岸莺啼。

(3)借色。园林中常借月色、云霞及园林植物的红叶、佳果乃至色彩独特的树干组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梨花伴月”等皆为著名的借景实例。

(4)借香。鲜花的芳香馥郁、草本的芳香宜人,可愉悦人的身心,是园林中增加游兴、渲染意境的重要方法。如北京恭王府花园中“樵香亭”“雨香岑”“妙香亭”等皆为借香组景。

图2.34 苏州拙政园借景北寺塔

2.6.3.2 借景的方法

一般借景的方法有以下5种:

(1)远借。把远处的园外风景借到园内,一般是山、水、树林、建筑等大的风景。(图2.34)。

(2)邻借。把近邻园子的风景组织到园内,一般景物可作为借景的内容。

(3)仰借。利用仰视来借景,借到的景物一般要求较高大,如山峰、瀑布、高阁。中国人有春季登高踏青、秋季登高望远的习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立于峰顶而俯看云海,仰视悬崖峭壁,拔地通天,苍穹无际,天上人间。而咫尺山林之中,创造俯仰景观,则更能产生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4)俯借。指利用俯视所借景物,一般在视点位置较高的场所才适合于俯借。

(5)应时而借。是借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或一天之中景色的变化来丰富园景。

2.6.4 对景与分景手法

2.6.4.1 对景

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线端点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可以使两个景观相互观望,丰富园林景色,一般选择园内透视画面最精彩的位置,用作供游人逗留的场所。对景可分为对景和错落对景两种。严格对景要求两景点的主轴方向一致,位于同条直线上。错落对景比较自由,只要两景点能正面相向,主轴虽方向一致,但不在一条直线上即可。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甬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它有正对景和互对景两种形式(图2.35)。

图2.35 大雁塔的正对景

2.6.4.2 分景

将园内的风景分为若干个区,使各景区相互不干扰,各具特色。分景是园林造景中采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将空间分开之意,分而不离,有道可通。分隔园林空间、隔断视线的景物称为分景。分景可创造园中园、岛中岛、水中水、景中景的境界,使园景虚实变换,层次丰富。其手法有障景、隔景两种。

(1)障景,也称抑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在园林中起着抑制游人视线的作用,是引导游人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它能欲扬先抑,增强空间景物感染力,有山石障、曲障(院落障、影壁障)、树(树丛或树群)障等形式。

(2)隔景。将景物隔离之意,隔而断,景断意联。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以虚隔、实隔等形式将园林绿地分隔为若干空间的景物,称为隔景。它可用花廊、花架、花墙、疏林进行虚隔,也可用实墙、山石、建筑等进行实隔,避免各景区游人相互干扰,丰富园景,使景区富有特色,具有深远莫测的效果。

2.6.5 前景的处理手法

在风景园林立体画面构图的前面用框景、夹景、漏景、添景等手法处理,都会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2.6.5.1 框景

框景是在园林中用门、窗、树木、山洞等来框取另一个空间的优美景色。主要目的是把人的视线引到景框之内,故称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的角度,撷取最佳景观(图2.36)。这是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的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

图2.36 江南某私家园林框景

图2.37 苏州留园的漏窗

2.6.5.2 漏景

漏景是框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漏窗、花墙、漏屏风、疏林树干等作前景与远景并行排列形成景观(图2.37)。它起着含而不露、柔和景色、若隐若现的作用。

2.6.5.3 夹景

夹景是以树、山、建筑等将轴线两侧贫乏景观加以屏障,从而形成左右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景观。

2.6.5.4 添景

添景是在主景前面加植花草、树木或铺山石等,使主景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一般指视野前方,处于中间层次的景物,如平展的枝条、伸出的花朵、协调的树形等,不是视线的主要目的物,而是远景视野的添加物,用以增加层次感,是视景线前方主景物的辅助景物,起到衬托主景的作用。

2.6.6 其他造景手法

2.6.6.1 点景

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个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作出形象化、诗意化、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对联、匾额、石碑、石刻等。这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在园林中往往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丰富景观,唤起联想,增加诗情画意,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如苏州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寄托了园主“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思想;苏州沧浪亭的楹联上刻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

2.6.6.2 引景或导景手法

在景区联结点、道路转弯处、景区界面处设景,可以设置山石、树木、建筑、雕塑等。它们以其明确的动势,鲜明的形象,引人注目的色彩引导游人到达主景。